一九七三年夏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虽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诗赋人生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历史亦有重大影响的是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奠基者是战国时一批改革家。秦始皇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践法家思想的成功者。儒、法两家在统治劳动人民方面虽然有某种一致性,但儒家重礼教仁治,治家重严刑法治。几千年来,中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对儒对法总要作出自己的选择,也会对孔子、秦始皇这类重要历史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毛泽东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在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评价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时,也免不了要对孔子和秦始皇做出评价。他的基本立场是扬法抑儒,褒秦始皇而贬孔夫子。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青年毛泽东就持鲜明的反孔态度。在1940年代,毛泽东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中国历史时,对孔子采取的是分析的态度,未全部否定他。1943年,毛泽东曾指出“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1954年9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上的讲话中,曾讲到郭沫若用很多材料证明孔夫子是“革命党”,所以此人不可一笔抹杀,不能简单地“打倒孔家店”。1958年11月,毛泽东在武昌会议上又说:“我们共产党看孔夫子,他当然是有地位的,因为我们是历史主义者。但说是什么圣人,我们也是不承认的。”
对于秦始皇,毛泽东历来给予很高的评价。在1964年6月的一次谈话中谈到秦始皇时,毛泽东这样说:“我们认为应该讲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夫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
在“**”期间,毛泽东褒秦贬孔的态度更加明显。在196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这样指出:“我这个人有点偏向,不那么喜欢孔夫子。赞成说他代表奴隶主贵族的观点,不赞成说他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因此郭老的《十批判书》崇儒反法,我也不那么赞成。”
1971年“9·13”事件以后,从林彪的住宅查抄出林彪书写的孔孟警句格言,如“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等等,于是认为林彪是孔孟之道的信徒。1973年5月,毛泽东重阅了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当江青去中南海看望他时,毛泽东拿起一部大字本《十批判书》送给她,并说是为了供批判用的。未等疑惑的江青开口,毛泽东又顺口吟出了一首小诗:
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完元。
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
在5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也提出了批孔问题。7月4日,毛泽东在与王洪文、张春桥谈话时说:“郭老在《十批判书》里头自称人本主义,即人民本位主义,孔夫子也是人本主义,跟他一样。郭老不仅尊孔,而且是反法。尊孔反法,国民党也是一样啊!林彪也是啊!”他又说:“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这期间,毛泽东开始做诗。8月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对江青念出了这首题为《读封建论呈郭老》的诗,并要她当场手记。
毛泽东念完这首诗,又谈起了中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他说:“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在历史上一般说是向前进的,它是厚今薄古的。而儒家呢?它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它是厚古薄今的,是开倒车的。”
1974年1月25日,江青在“批林批孔”动员大会上念了毛泽东的《呈郭老》一诗,并点名批判郭沫若。2月7日,郭沫若以《春雷》为题,赋七律两首呈毛泽东,其中一首云:
春雷动地布昭苏,沧海群龙竞吐珠。
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
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
愿与工农齐步伐,涤除污浊绘新图。
郭沫若在诗中表白了他接受、感激毛泽东的批评和期望,也从学术上表明了对批孔运动的态度。
这首成之于作者逝世前三年、针对史学专家郭沫若(即“郭老”)的《十批判书》而发的政论性咏史诗当年在全国广为流传。1998年,中央文献研究室的编辑人员将这首诗编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所根据的是中央档案馆保存的铅印件。
注释
劝君少骂秦始皇?君,对人的敬称,此指郭沫若。秦始皇,见《沁园春·雪》秦皇注释。
祖龙虽死秦犹在?祖龙,指秦始皇。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裴骃集解引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秦,指秦朝政制。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文字等等,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利,也为历代统治者效法,故下联中有“百代都行秦政法”句。
孔学?指孔子学派或儒家思想。其创始人为春秋末期鲁国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故称。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即“爱人”。谓“克己复礼为仁”,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达到维护当时社会等级秩序的目的。儒家在政治上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还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在教育思想方面,儒家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等命题,但鄙视“学稼”、“学圃”。在世界观上,儒家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取怀疑态度,虽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奉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信条。自汉代以来的几千年历史中,孔子学说发展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有着极大的影响。封建统治者不仅把孔子尊为圣人,也将孔子学说奉为圣学。
秕糠?秕谷、米皮。比喻琐碎无用之物或糟粕。《庄子·逍遥游》:“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秕(比),子实不饱满。
十批?指《十批判书》,郭沫若1943年至1945年写成。全书共十篇:《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孔墨的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庄子的批判》、《荀子的批判》、《名辩思潮的批判》、《前期法家的批判》、《韩非子的批判》、《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等。《十批判书》体现了一种崇儒贬法或“尊孔反法”的思想。如说“孔子的基本立场既是顺着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潮流的,”“大体上他是站在代表人民利益的方面的,他很想积极地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增进人民的幸福。对于过去的文化于部分地整理接受之外,也部分地批判地改造,企图建立一个新的体系以为新来的封建社会的韧带。”又如说“秦始皇是一位有神论者,”“怀着极浓的迷信”。秦始皇“极端专制,不让人民有说话的余地”,既是“极权主义者”,又是“纵欲主义者”,“天下是一面大刑狱的网,所谓政事,除游观、建筑、南征北战、东漕西转之外,似乎也只是断狱了。”他“轻儒道,重法墨、焚书坑儒、恣威**乐”,“站在奴隶主的立场”。“秦始皇时代”“是奴隶制的大逆转”,“秦始皇的成功一多半是时代的凑成”等等。
?唐人,指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公元773-819年)。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贞元进士。后参于王叔文集团的革新,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柳宗元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所著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在哲学上,有《天说》、《天对》等重要论著。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阐发了自己的社会历史观和政治见解,并极为推崇秦制。说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认为秦朝的覆亡“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并指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文王,周文王,商末周族领袖。姬姓,名昌,商纣时为西伯,亦称伯昌。统治期间,国势强盛。子周武王继承其遗志,起兵灭商,建立西周王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故“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周的灭亡“失在于制,不在于政”。毛泽东显然赞同柳宗元《封建论》的观点,认为不应从柳的观点倒退,不应从秦时的政制退到周时的政制。
意会
为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始皇帝及其“焚书坑儒”事迹辩护,有执政者的独自视角和某种合理性,顺合了一种崇法贬儒的思想和政治倾向。秦制秦政之争,祖龙孔学之分,不过是现实中强调“要搞马列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的政治意识的折射。活生生的创造着历史的人向来生活在历史文化长河中,死人常常抓住活人,关键是谁抓住谁谁被谁抓住。自认为是马克思的弟子,死后要到马克思那儿去报到,殊不知落在自己曾深恶痛绝的教条主义的框子里,又超离了中国既存文化根基。智者千虑,恐有一失?政治上“只争朝夕”的左倾,连同思想、文化上的禁锢,终于在实践中愈演愈烈,这便使得“**”这出雄奇的悲剧一演就是十年,直至生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