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淘气和好动的个性,常常使他们变成父母嘴里“不听话”的孩子。每个男孩都有“不听话”的阶段,打骂是父母在这一阶段最常用的管教手段。看似立竿见影,实际上却是一种最没效果、对男孩心理建设破坏最大的方式。

生活中,男孩被父母打骂后离家出走、造成严重后果的新闻屡见不鲜。在心理辅导中心,因父母实行暴力教育致使男孩性格孤僻、心理自闭和心理扭曲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可是,如此多的教训为什么唤不醒那些沉迷于“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糊涂父母呢?

“打孩子”的恶俗起源于野蛮的原始社会,生活在当下的文明社会,“打孩子”的父母到底有何种心理机制呢?

在对“打是亲,骂是爱”这一观念的错误理解下,粗暴的父母以此作为打骂男孩的道德屏障和心理支撑。若在“严打”“高压”下教出了有出息的男孩,他们更加确信“听话的孩子都是打出来的”;若是打骂之后孩子不成器,他们便会哀叹“付出那么多心血,孩子怎么就是不懂事呢”。这样的父母从来不认为打骂是虐待儿童的行为,反而以爱的名义越打越顺手。其实,就算是那些在打骂下成才的男孩,父母也只是关注到他们某一方面的成就,却忽视了他们的人格缺陷。

男孩长大后,不仅需要事业有成,还需要扮演好各种社会角色,比如努力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同事、好邻居,这些美好的身份,都要求男孩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在打骂中长大的男孩,多半会变得自卑、内向,缺少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若这种现象长期得不到缓解,会使男孩脾气变坏、性格扭曲,甚至会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当心理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还会造成腹泻、肠胃疾病、失眠等身体疾病。

蒙台梭利博士说过:“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父母对男孩实施的暴力教育使男孩身心俱损,造成其人格上的缺陷,甚至会毁掉男孩一生的幸福。

小伟小的时候,妈妈对他是“两天一小打,三天一大打”,提到童年,小伟想起的唯有那些落在他身上的疼痛。

冬夜,小伟在被窝睡得正香,冷不丁有人掀开他的被子,紧接着身上就挨了一巴掌。身上的疼痛和内心的恐惧促使小伟跳下床,边哭边拼命往卧室外跑。他不知道妈妈为什么要打他,但是他知道他要是不跑,正在气头上的妈妈会让他吃更多苦头。他跑,妈妈就追着他打,从卧室跑到书房,最后小伟跑到储藏室,躲在储藏柜的角落里。妈妈像失去理智的困兽一样,跟在小伟后面,伸出双手够着小伟打。终于,妈妈累了,打不动了,才停下手。小伟哭喊着躲在储物柜的角落里,不敢出来。

妈妈喘着粗气大声问道:“你把语文书放哪儿了?”小伟边哭边用沙哑的声音说:“在我书包里。”“你还撒谎?老师打电话说你今天把语文书撕了,你不承认错误还撒谎!我叫你骗人,看我不打死你!”妈妈说着又举起手。小伟因为害怕而撒了谎,可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被打的命运,他哭喊着往后退缩,他恨不得钻进墙里,这样就不会再挨打了。这时妈妈见小伟不说话更生气了,她扯着嗓子骂道:“你个兔崽子,你说你到底为什么撕书!我辛辛苦苦供你上学,你就这么回报我吗?”小伟怕再被打,他连忙解释:“书不是故意撕的,是和同桌打闹的时候不小心扯破了。我根本没用力,是他用力扯的。”“现在承认了是吧?看我怎么收拾你。”妈妈又要打,小伟急着躲,不小心头撞到了柜子一角,受了伤……妈妈终于平息了怒火,将小伟送到医院。

那次受伤并不严重,小伟身体上的伤口很快就愈合了。可是妈妈的暴脾气和那顿毒打却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疤痕,一直都在,需要他用一生去治愈。

打骂孩子是一种缺乏教养、素质低下的表现,是简单粗暴地以强者的地位欺负弱者的行为,甚至有时父母打骂男孩只是为了出一出气,让自己舒服。

教育中的不顺心,父母可以用打骂孩子来发泄,但你是否想过,那个毫无抵抗力的男孩,他的内心会经历什么?他忍受了怎样的痛苦,又该如何释怀呢?男孩在成长中迷茫、困惑,父母不仅不给予正确的引导,还在男孩犯错时拳脚相向,有的男孩不反抗,选择沉默,结果得了自闭症;有的男孩长大后心理扭曲甚至报复社会……无论是哪一种,可以肯定的是,在男孩被打骂时,他内心的恐惧和愤怒都会成为今后不幸福的源头。

所以父母在与男孩沟通时,一定不要使用暴力。身为父母,你要知道,任何一个需要打骂才能解决的教养问题,一定有不打不骂也能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