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女孩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

在一次培训课上,培训老师要求所有的学员围成一个小圈,席地而坐,进行讨论。其中有一个女孩,穿着裙子,两腿分开坐在地上,形象十分不雅。坐在她对面的学员觉得非常不好意思,眼睛都不知道往哪里看。后来经过培训老师的提醒,那个女孩才知道双腿并拢坐好,但从那时起,许多学员都在背地里议论这个女孩连最起码的坐姿都不懂,更别提什么礼仪了。

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他人表示尊重的交际方式,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古人曰:“礼者,敬人也。”礼仪的核心是尊重。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因此女孩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在说话做事时有没有顾及他人的自尊。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心理学家约翰格特曼经过研究发现,懂礼节的孩子身心更加健康,更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也更好。因此,父母要引导女孩掌握基本的礼仪,懂礼仪的女孩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

那么,父母应该引导女孩注意哪些礼仪呢?

一、父母要教导女孩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

在人际交往中,女孩要想第一眼就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就应该具有良好的仪容仪表。比如保持体态优美,面部清爽,穿着得体,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身上不能有异味。女孩如果蓬头垢面,衣着邋遢,人人都会厌恶,避之唯恐不及。女孩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二、父母要教导女孩言谈举止得体

女孩要学会真诚地对人说“请”“对不起”“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早上起来,要问候爸爸妈妈;在学校遇到老师和同学要微笑着打招呼,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热情,给大家留下良好的印象;与人交谈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如果女孩天生害羞,可以做一些眼神交流的练习,做到与人交谈时落落大方,而不是扭扭捏捏显得小家子气;走路时要面朝前方,抬头挺胸,大步朝前,不要弯腰驼背、左右摇摆;坐着时要姿势端正,双腿并拢,而不是东倒西歪,让人看了就皱眉头;捡东西或者穿鞋的时候,要轻轻蹲下去,不要弯腰、撅屁股;打电话时要放低声音,不要旁若无人地扯着嗓子大喊大叫,诸如此类。

三、父母要教导女孩遵守餐桌礼仪

女孩不要用手抓东西吃,不要只挑自己喜欢的菜品吃,不要用筷子在饭菜里扒拉来扒拉去,不要狼吞虎咽,吃东西时尽量不要发出声音,不要嘴里含着食物与人说话,用餐时应该让长辈先动筷子,如果长辈给自己夹菜,应该向长辈道谢,剔牙时要用手遮住嘴,不要饭没吃完就随意离开餐桌。

许多父母非常宠爱女孩,把女孩惯得没有样子。每当吃饭的时候,总是拣好吃的给女孩吃,时间长了,女孩不仅容易养成挑食的毛病,还会觉得父母这么做是理所当然。即使到了外面,女孩一时半会儿也改变不了这个习惯。聚会时来了好多亲朋好友,女孩却不管不顾,只把好吃的菜品往自己面前转,甚至还会拿起筷子,在一盘菜里翻来翻去,专挑自己爱吃的菜吃,把自己不爱吃的留给别人,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失礼的行为。父母一旦发现女孩出现这样的苗头,应该立即严厉地制止,教给女孩正确的餐桌礼仪。

四、父母要教导女孩遵守公共礼仪

父母要教导女孩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嬉戏打闹;在外面玩耍时要遵守规则,不争、不抢、不插队。比如只有一个滑梯,但是却有好几个小朋友在玩儿,那么大家都要耐心地排队,如果只顾自己,一个人霸占着滑梯玩儿,那就破坏了游戏规则,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在电影院、图书馆、剧院等场合,要保持安静,不要来回走动,以免打扰别人。如果要打喷嚏或者咳嗽,应该转过身低下头,用餐巾纸或者手帕掩住口鼻。

女孩的礼仪教养,就藏在父母平时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只要父母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家风,女孩肯定会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做到知礼守礼。

不要给女孩贴“害羞”的标签

春节的时候,妈妈带着6岁的悠悠回了一趟老家,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看到可爱的悠悠,纷纷过来逗她。悠悠却躲在妈妈的身后,不管亲戚朋友怎么跟她说话,怎么拿玩具、礼物逗她,她始终低着头,不发一言。爸爸妈妈让她向长辈问好,她也拽着妈妈的衣角不吭声。最后,妈妈只好尴尬地对亲戚朋友们说:“这孩子从小就害羞。”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孩子躲在幼儿园的角落里,不与别的小朋友玩儿;孩子不敢上台唱歌、讲故事;孩子不敢独自跟着老师上辅导课。家长一说起这事,就一脸无奈地忍不住摇头叹息:“太害羞了,我们家的孩子太害羞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害羞是一种不好意思、难为情,是一种害怕的心理,担心自己的缺点会暴露出来,让人看不起。许多女孩被贴上“害羞”的标签,时间长了,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专家们经过调查发现,天生害羞的孩子仅占人群的15%-20%,大部分孩子的“害羞”心理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父母在教育女孩时,必须找出女孩害羞背后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帮她撕掉“害羞”的标签。

一、许多女孩并不是害羞,而是慢热

这些女孩跟人接触或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喜欢先观察,并且喜欢按照自己的节奏行事。在她们真正决定融入新环境之前,别人的主动和热情只会让她们后退。这种慢热型性格,跟害羞没有关系,所以父母不要动不动就给女孩贴上“害羞”的标签。一旦武断地给女孩贴上这样的标签,女孩得到消极的心理暗示,很可能会故步自封,遇到问题或困难就往后退缩:“我不敢,我害羞。”人对新环境、新事物、新关系的接纳有快有慢,对于慢热型女孩,父母要耐心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她一个适应过程。

这里推荐一个方法:对于慢热型女孩,父母可以预先给她找一个年纪相仿的小伙伴,在跟小伙伴玩耍的过程中,女孩会逐渐建立起自信和安全感,然后积极地适应陌生的环境,不再犹疑、观望、排斥。

二、女孩与其他小朋友交流、互动得少,导致女孩过分羞怯

许多父母因为工作忙碌,把女孩交给老人或者保姆照顾,女孩长期待在家中,每天见到的就是那么几个人、那么几张脸,缺少与他人互动、交流的机会。一旦被家人带出去,骤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见到一群陌生人,女孩就会非常不适应。由于平时缺乏锻炼,她不知道怎么与人打招呼,也不知道怎么融入新的群体中。采取防御状态是最安全的,于是女孩就会表现得不自在、不适应。父母没有体察到女孩内心真实的感受,把女孩的这种不适应当成了害羞。其实女孩并不是害羞,而是缺少社交方面的历练。只要让女孩多与同龄的小朋友玩耍,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当她对不同的场景和人际关系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个问题很快就能迎刃而解。

三、父母对女孩的过度保护,导致女孩过分羞怯

有些自称“女儿奴”的父母,把女孩当成掌心里的宝,对女孩过度保护。女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夏天出门,父母担心她被太阳晒着,冬天出门,父母担心她被风吹着;即使女孩上了小学、中学,父母也会因为心疼她而帮助女孩写作业,或者到学校帮她做值日。以这样的方式养育出来的女孩,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正因为她什么都不会,缺乏自理能力,所以面对问题时往往会害怕、退缩,表现得很“害羞”。这样的女孩,被剥夺了独立成长的机会,别说基本的生存技能了,就连一些生活常识都没有。为避免把女孩养废,父母应该大胆放手,培养女孩独立自主的能力。当女孩勇于面对问题,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心中充满自信和勇气时,所谓的“害羞”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当然,如果女孩天生内向、害羞,那也没有关系。害羞只是一种性格特征,不是缺点。相比较而言,害羞的女孩更加安静、更能察觉到别人的需求,父母可以鼓励女孩大胆地说出内心的想法,多与他人进行互动,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优点,不要强化她害羞的特点。总之,父母不要轻易给女孩贴上“害羞”的标签,即使她真的具有害羞的性格,也不能给她下这样的定义。

帮助女孩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人是社会性动物,不仅大人有社交需求,孩子也有社交需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有些女孩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除了因为她们生性腼腆,或者在某个社交情境中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之外,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家庭的影响。

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女孩从小处于相对闭塞的环境,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历,导致女孩的社交能力不强。比如有的父母平时就不爱交际,喜欢“宅”在家里,女孩也就没有太多的机会与人进行社交互动;有的女孩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习惯于自己待着,于是不善于跟人打交道;有的父母过于宠溺女孩,女孩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做到关心他人,也就难以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有数据表明,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智商、学识、经验等只占15%,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却占85%。为了让女孩将来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父母要从小培养女孩的社交能力。多为她创造条件,引导她走出家庭,融入学校和社会,与更多的人打交道。

女孩跟比自己大的孩子交往,能够学会尊重和服从;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交往,能够学会包容和照顾他人;跟比自己强的孩子在一起,可以学到对方身上的一些优点;跟比自己弱的孩子在一起,可以提升自信心和领导力。所以,作为父母,从小就应该鼓励女孩多与他人交往,建立自己的朋友圈,提升女孩的社交能力。

一、要提升女孩的社交能力,父母首先要注意自己的人际关系

言传不如身教,父母说再多也是纸上谈兵,不如付诸行动。女孩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只要父母善于引导,定能看到女孩在社交方面的可喜变化。比如,父母可以多与邻居、朋友进行互动,周末一起吃个饭、逛逛街、看看演出,朋友过生日时赠送礼物,邻居有困难时热心帮助,诸如此类。在这个过程中,女孩看到大人之间良好的交往模式,切身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相互照耀的美好,自然就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从中学会分享、互助以及交友的技巧。

二、父母要为女孩营造一个开放的环境

有的父母因为担心女孩被拐骗,所以经常会叮嘱女孩:“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小心骗子把你拐走。”这种吓唬式的警告其实是一柄双刃剑,虽然有利于女孩安全意识的提高,但同时也会在女孩心里埋下恐惧的种子,导致女孩害怕跟陌生人交往,对社交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

虽说女孩单独外出时,确实需要记住父母的告诫,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说话,不要随便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但女孩与父母一起出行时,就不必那么胆小、敏感。比如去菜市场买菜,父母可以把钱交给女孩,让她去付钱;逛书店时,父母可以让女孩去向营业员询问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的信息;去银行办理业务时,父母可以让女孩到排号机前请大堂经理帮忙取号……当然,这些社交训练都需要在父母的视线之内。父母要在女孩身边细心观察,当好监护人。

父母交给女孩一些简单的任务,在安全范围内让她与陌生人接触,通常情况下,女孩会因为表现出色而得到夸奖。这种来自陌生人的正向反馈,会大大增强女孩的自信心,无形中扫清了女孩与他人交往的障碍。

三、父母要鼓励女孩参加各种活动,学会处理各种矛盾

除了学校组织的活动之外,父母还可以鼓励女孩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比如带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者鼓励孩子学习跆拳道、游泳、舞蹈、绘画、唱歌等技能。如果女孩与伙伴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常一起参加活动,那么他们就有了共同的话题,也会有更强的认同感,这将有利于友谊的建立。

当然,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女孩与伙伴们有更多的时间待在一起,所以彼此之间肯定会产生一些矛盾。父母不要为此感到头疼,更不要为了避免矛盾的出现而不让女孩参加各种活动。恰恰相反,父母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培养女孩的规则意识、大局意识、共情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应变能力。女孩只有学会独立地解决矛盾纠纷,才算具备了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父母要尊重女孩的想法

每个女孩的性格都不一样,有的女孩比较外向,喜欢热闹;有的女孩比较内向,喜欢独处。父母可以根据女孩的性格,为她量身定制一些提高社交能力的方法,但是切记不要强迫女孩做她不喜欢的事情。父母可以鼓励女孩多与人交往,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她,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她,不要强行要求女孩参加社交活动。父母过分逼迫女孩,往往会适得其反。

父母应该尊重女孩的天性,与其逼着女孩假装外向,不如接纳她的不合群。女孩总会吸引到与她志趣相投的人,一个朋友都没有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父母要有极大的耐心,让女孩在爱和信任中“自由生长”。这样的父母看起来什么都没做,其实做了最正确的事情。

女孩初涉友谊的交往技巧

友谊是天地间最宝贵的东西,是人生最大的一种安慰。它是一种来自双向关系的情感,是女孩人际关系中情感比较亲密、深厚的部分。女孩学会交友,不仅能收获快乐,而且对其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会有积极的影响。虽然国家已经放开“二胎”政策,但许多家庭还是独生子女,这就导致女孩在小的时候缺乏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机会,父母应该多关注此事,想尽办法创造条件,帮助女孩建立起属于她自己的朋友圈。

素质教育家周弘先生说:“每个灵魂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伤痛与脆弱,要勇敢地向别人伸出温暖的双手,如此你便可以收获友谊。当你感到怯懦不敢主动与人交往的时候,对方也一样。他们没有你表面所看到的那么强大与无懈可击。”

一、父母要鼓励女孩迈出与人交往的第一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几个小朋友正在拍皮球、踢毽子,追追打打,有说有笑,玩得不亦乐乎。这时候,走过来一个小女孩和她妈妈。她们是新搬来的,和周围的邻居还不熟悉。小女孩站在旁边,羡慕地看着玩耍的小朋友,用手牵着妈妈的衣角,一步也不敢向前。其实她很想跟小朋友一起玩儿,却没有勇气走上前去。这时候,家长应该鼓励女孩主动跟小朋友们搭讪,即使小声地问一句“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如果女孩开口问了,但其他孩子只顾着疯跑玩闹,没有给予回应,家长要及时向女孩解释:“他们玩得太开心了,可能没有听到你说的话,你再大声说一遍。”当然,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样,刚开始的时候,父母不要对女孩期望太高,不要给她太大的压力。看到女孩不敢上前,有些父母便恨铁不成钢地责骂孩子,这样做只会给女孩留下可怕的心理阴影,结果适得其反。

二、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有一个女孩的爸爸,为人豪爽仗义,就是有些大大咧咧。他有一个很不雅的口头禅,因为养成了习惯,每次说话的时候都会无意识地带出来。有一次他发现5岁的女儿竟然也学会了这句口头禅,在跟小朋友交往时骂脏话,这位爸爸羞愧得无地自容。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教材。父母只有做好自己,才能给予女孩最好的教育。父母要告诉女孩,口不择言容易伤害别人。要想吸引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就要做到有礼貌、有教养。因为每个人都喜欢与有礼貌、有教养的人交往。父母要教导女孩从小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比如跟人见面时要说“你好”,分别的时候要说“再见”,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要说“对不起”,诸如此类。

三、父母要教导女孩学会倾听

很多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女儿,宝贝得不行,于是这个孩子就成了家里的“小太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围着她一个人转。时间久了,女孩就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我行我素,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关心他人的感受。与人交往时,也不善于倾听他人说话,让朋友心里很不舒服,产生被轻慢、被冷落的感觉。毕达哥拉斯说:“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不倾听别人说话,往往会伤害这种和谐和平等。父母要教导女孩:在与他人交谈时,应该面带微笑、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说完,如果赞同,就点头表示认可;如果不同意,也不要打断别人。尊重他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要吸引到好的朋友,自己得先是个好的朋友。

四、父母要教导女孩尊重他人的决定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们肯定会有想法不一致的时候,父母要教导女孩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决定。当友谊之花枯萎时,要优雅地转身不纠缠。如果希望友谊长久,就要学会细水长流。

蓉蓉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孩,最近几天一直闷闷不乐。即使妈妈做了她最爱吃的红烧排骨,她也开心不起来。原来,蓉蓉跟隔壁班的一个女孩刚成为好朋友,蓉蓉一有时间就找她说话,还把自己心爱的文具送给了她,但那个女孩却有别的好朋友,蓉蓉并不是她最要好的朋友。涉世不深的蓉蓉,对“朋友”一词的理解还比较狭隘。她认为自己为朋友付出一片真心,朋友也必须为自己做出相应的付出,但是那个女孩并没有像蓉蓉在乎她那样在乎蓉蓉,所以蓉蓉很难过。

妈妈告诉蓉蓉:“人跟人不一样,想法不一样,做事的风格也不一样。你要试着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学会尊重他人的决定。”其实,妈妈还应该告诉蓉蓉,要想使友谊天长地久,就应该学会包容、谅解。等她再长大一些,她就会明白,友谊最好的状态是“近不狎,远不怨”。

五、根据女孩的年龄,有所侧重地培养女孩的社交能力

对于2~3岁的女孩,父母可以通过做游戏和讲童话故事的方式启发她们,比如借用小动物交朋友的故事,教导女孩如何与小朋友交往;对于4~6岁的女孩,父母可以通过传授她们一些表达技巧来提升她们与人沟通的能力,比如教导她们如何跟小朋友打招呼、表达好感,如何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父母培养女孩与人交往的能力,为的是让女孩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当她们在社交中尝到了甜头,就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信心,对自己充满信心。在不断地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女孩的心理会越来越成熟,人格会越来越完善,长大以后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教导女孩正确地看待输赢

5岁的华华跟爸爸下飞行棋,每次扔骰子的时候,如果扔的点数大,华华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如果扔的点数小,她就要把骰子拿过来重新扔。爸爸要求她遵守飞行棋的规则,不许耍赖。华华听了非常生气,一把将飞行棋抓起来扔在桌上,不玩儿了,还哭着冲爸爸嚷道:“坏爸爸!我跟妈妈玩儿的时候,我都是可以多扔几次的。”

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不管是玩游戏还是做其他事情,女孩赢了就欢天喜地,输了就不开心,甚至哭鼻子。

面对这种情况,有的父母担心女孩发脾气,于是采取迁就、放任的态度,故意输掉比赛;有的父母觉得不能姑息、纵容女孩的坏毛病,于是就严厉地斥责女孩,责骂孩子“输不起”。这两种管教方式都不可取,前一种会助长女孩的坏脾气,让她觉得别人就该事事让着她,这样的女孩从小就缺乏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后一种情况会让女孩的情绪无法得到排解,表面顺从,其实内心充满愤怒,内心的冲突被病态的恐惧裹挟着,很容易形成病态人格。

“输不起”其实是过分自尊的表现。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出类拔萃,各方面都胜人一筹,一旦发现不能达到目标和愿望,就会通过乱发脾气、哭哭啼啼等方式来宣泄情绪,其实这是女孩的一种自我保护机能。父母应该温和地讲道理,用开导和协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娇纵或者责骂女孩。这两种方法都太简单了,看起来省事,其实问题并没有解决。

在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记者对来自澳门的选手闵婕进行了采访。记者问道:“比赛对于你来说有什么意义?”闵婕回答说:“成绩不是最重要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在这种全国级别的赛场上,棋逢对手、互相学习、开阔眼界和思路,这才是我此次参赛真正的收获。”

人生处处是赛场,竞争无处不在。父母要教导女孩正确地面对竞争、面对输赢。赢了固然可喜,输了也没什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世上没有常胜将军,执着于获胜就是作茧自缚。父母要让女孩明白:竞赛是为了检验自己的水平,是为了开阔眼界,是为了与同伴交流、向同伴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是为了取长补短。一言以蔽之,是为了成长和进步。只要努力了,成功和失败都有意义。只要善于总结,从失败中学到的往往更多。输得起的人,才能赢得漂亮。

一、父母要告诉女孩输并不可怕

杨澜的女儿曾经在本地小学和国际小学两种不同体制的学校读书,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杨澜问女儿两所小学有什么区别。女儿认真地想了想,说:“在本地小学,老师告诉我们不要犯错;在国际小学,老师告诉我们不要害怕犯错。”

有一句话叫“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人一辈子只赢不输。女孩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可能遭遇挫折。输了心里肯定不好受,却未必是坏事。关键是输了之后,女孩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面对失败。如果能从中找出失败的原因,下次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那么失败就会成为女孩成长的催化剂。因此,父母要教导女孩坦然地面对输赢。当女孩将输赢抛诸脑后时,就能以较好的心态面对竞赛。平常心不平常,以平常心做事,最易成事。

二、父母要教导女孩多关注他人的优点

学校选拔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小组的成员,一个班只有7个名额,绵绵报了名,但是在最后的辩论环节却遗憾地被刷了下来。绵绵非常沮丧,眼睛哭得像个桃子一样。

等绵绵心情平静以后,妈妈耐心地对绵绵说:“没有选上,心里很难过对不对?”绵绵伤心地点了点头。

妈妈又说:“这些天,你的努力妈妈都看在眼里,妈妈很为你感到骄傲。不过你想一想,那些被选上的同学,他们是不是某些地方比你做得更好?”

绵绵认真地想了想,承认入选的同学在口才和辩论技巧方面比自己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绵绵下决心要提高自己的辩论能力。

既然是竞赛,必定有人赢,有人输,有人喜,有人忧。获胜固然可喜,失败也不要丢掉风度。要诚挚地祝贺获胜的同学,更要认真地分析自己和胜利者之间的差距。将失败作为一种动力,把这段距离跨过去,女孩就能在挫折中成长,风雨过后见彩虹。

女孩勇于参加竞赛,不管结果如何,父母都要支持她,鼓励她。父母要多注重过程,少注重结果。成败只是一时的,父母不要以眼前的输赢给女孩漫长的人生下结论。父母应该告诉女孩:“人生没有失败,只是暂时还没有成功。”

女孩交友要把握好尺度

女孩走出家庭,进入学校、社会,肯定会结识许多人。由于每个人性格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并不是谁都能成为女孩的好朋友。俗话说,交友不在多,得一人可胜百人。“触目横竖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如果女孩能交到一两个知心好友,父母应该为她感到高兴,因为那是非常难得的缘分。而如何交朋友则大有学问,在交友这个问题上,父母要对女孩多加教导,提醒她把握好尺度。

一、注意分寸,把握好与朋友交往的尺度

女孩交了新朋友,心情肯定是非常兴奋的,有些性格热情、开朗的女孩,恨不得把所有的好东西都与朋友分享,恨不得每时每刻都与朋友在一起。与此同时,女孩也希望朋友一片真心对待自己,把她所有的一切都与自己分享。

我曾目睹过这样一个情景:同一所幼儿园的两个小女孩手拉着手回家,到了分别的岔路口,其中一个女孩还紧紧地握着对方的手,舍不得跟好朋友分开。不管双方的家长怎么劝说,女孩就是不撒手。当家长硬把她们分开时,其中一个小女孩竟然哭了起来。

女孩由于年纪小,还不懂得:过分的热情对他人是一种负担,过分的热情并不能够长久。父母要告诫女孩,即使与最好的闺蜜,也要保持安全距离,再亲近的人,彼此之间也要有界限感。要尊重对方的爱好、习惯,不去挑战对方的底线,不给对方造成压迫感。那种“好的时候恨不得穿一条裤子,翻脸后形同陌路”的友情,不是真正的友情。

二、与同性朋友交往要注意尺度,与异性朋友交往更要把握好尺度

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孩子们天真无邪,男孩和女孩手拉手、肩并肩的情况非常普遍。进入青春期后,异性之间会存在好奇心理,正常的男女交往有利于相互了解,消除男女之间的神秘感,但是由于异性之间很容易产生朦朦胧胧的好感,这时候女孩与异**往就更要注意把握好尺度。

马丽和大洋是同桌,马丽是女孩,大洋是男孩。有一阵子大洋踢球伤了腿,在家躺了一个星期,后来只能拄着拐杖来上学。马丽出于对同学的关心,不仅把自己的笔记借给大洋,还主动帮他复习落下的功课,有时候还会从家里带点好吃的给大洋。结果,大洋的腿伤好了之后,红着脸向马丽表达了谢意,最后说了一句:“现在你我年纪还小,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马丽摸不着头脑,问了半天才搞明白,因为这段时间她过于关心大洋,让大洋和同学们都误以为她喜欢大洋。马丽只好尴尬地笑着解释:“别多想,我没那个意思。”马丽关心、帮助大洋,本来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是由于她没有把握好尺度,结果引起了不必要的误会。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总有那么一些同学在与异性的交往中,由于没有把握好尺度而出现早恋行为,结果分散了精力,影响了学习。父母如果发现女孩早恋,千万不要暴跳如雷,也不要打骂女孩,更不要跑到学校去闹,搞得人尽皆知。父母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女孩的心灵留下阴影,有的女孩甚至会做出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

三、交朋友要重德重义

在学校,老师往往会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青眼有加,经常表扬他们,以鼓励更多的同学积极上进。老师的话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许多孩子自然而然地会向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看齐,把他们当成学习的榜样。但是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品德好,有的孩子门门考百分,学习成绩顶呱呱,为人却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着想;有的孩子是班里的尖子生,但平时老是欺负同学,动不动就拿拳头说话;还有些学霸由于家庭原因而存在人格缺陷和心理问题。

近年来,网络上也曝出过许多名牌学校学生犯罪的案例,可见品德和学习成绩是两码事。学习成绩好,不代表人品好、德行好。父母要教导女孩做诚实、善良、正直的人,交朋友也要选诚实、善良、正直的人。正如古人所说:“友也者,友其德也。”

四、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两个人被对方的某一点吸引而开始交往,并不代表两个人就能真正成为好朋友。识别一个人,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某个学校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两个女孩非常要好,几乎无话不谈。其中一个女孩因为父母感情破裂,正在闹离婚,对她疏于管教,最后竟然结交了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天天逃学,不务正业,成了不良少女。

另一个女孩的家长苦苦劝自己的孩子远离不良少女,可是这个女孩就是不听,还是与那个女孩玩得火热。直到有一次,她看到不良少女和那伙混混殴打弱小的同学,暴力欺凌他人时,她才幡然醒悟,毅然决然地跟不良少女断绝了关系。

即使是性情相投的好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两人志不同道不合时,友谊就很难维系了。该结束的就让它结束吧。你可以悲伤,但不必挽回。我反复强调,女孩在交友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尺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意思就是,知进退,懂取舍。

在人生的道路上,多交朋友没有错,但如果交友不慎,轻则影响学业、事业,重则影响思想品行、人身安全,甚至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父母要教导女孩把握好交友的尺度,多交益友,勿交损友。

远离负能量的友谊

《大连接》一书的作者、美国著名学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分析发现,我们和身边人的联系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神奇和紧密。根据量子纠缠的原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早已存在于精神和意识层面,只是人们以往没有认识到而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iPad等智能随身设备已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发展到可感应、可量化、可应用阶段。作者指出,人与人之间相距三度之内是强连接,强连接可以引发行为上的改变。每一个快乐的朋友,让你也快乐的概率大约增加9%;每一个不快乐的朋友,让你快乐的概率会减少7%。即使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会对你的情绪产生影响。所以,父母要时常教导女孩:“一定要远离那些让你不快乐、带给你负能量的朋友。”

负能量有三种行为表现:一种是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优柔寡断的人一会儿想向左走,一会儿又想向右走,长期处于一种心理内耗的状态,内耗对一个人身心的损伤特别大。一种是抱怨和发怒。生活中这种行为随处可见,有的人只要稍不称心如意,就唠唠叨叨或者大发脾气,把周围的人当成倾倒不良情绪的垃圾桶,让周围的人苦不堪言。还有一种就是颓废、悲观、消极。这种人看什么都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觉得没有希望;做什么都没有信心,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

负能量是一个泥潭,一旦身陷其中,很难自拔。负能量的女孩往往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总是怪罪别人做得不够好,总是推卸责任,总是只想着个人利益,不会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负能量会消耗女孩的信心,瓦解女孩的斗志,消磨女孩的锐气,让女孩变得无精打采或者充满戾气,不停地抱怨身边的人和事,但又不采取实际行动去改变现实。

丢丢是个可爱的女孩,正上小学二年级。开学第一个月,爸爸妈妈突然发现丢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丢丢放学回家后,总是主动打开书包,认真完成作业,可最近这段时间,她回来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玩具,根本不会主动做作业。爸爸妈妈一旦催促她,她就变得满腹怨气,抱怨铅笔不好用,抱怨老师留太多的作业,抱怨爸爸妈妈催促个没完。

细心的妈妈问丢丢:“宝贝,最近交什么朋友了吗?”丢丢想了想说,她在班里新交了一个好朋友,好朋友平时就是这么说话和做事的。爸爸妈妈一听就明白了,原来丢丢是受了负能量朋友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这个样子。幸好发现得及时,否则养成悲观、消极的思维模式,就不好改变了。

父母要告诉女孩怎么识别负能量的人并远离他们。女孩如果发现身边的朋友每天都不开心,经常处于伤心、愤怒、嫉妒的情绪当中,就要离他远一点儿。女孩可以留意一下对方喜欢说的话、说话时的语气以及有哪些肢体语言。负能量的人爱说丧气话,说话时的语气、状态也很差,经常垂头丧气,两眼无神,耷拉着肩膀,给人一种无精打采的感觉。女孩要远离那些坏脾气的人,他们不会好好说话,动不动就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就像身边装了个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女孩还要远离愤世嫉俗的人,在这些人眼里,整个世界漆黑一片,世上没有一个好人,谁都不值得信任。

父母要告诉女孩,对于负能量的人,可以理解和同情,但是不要试图去改变。一个人浑身上下充满负能量,肯定有一定的原因,多半与原生家庭有关。女孩可以试着去帮助他们,但是他们能不能改变,主要在于他们自己愿不愿意做出改变,女孩对此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女孩可以热忱地帮助他们,前提是自己做好防护,不要被传染。

女孩可以打造一个互帮互助的正能量朋友圈,不要勉强自己和负能量的人待在一起。一旦发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影响,要坚决地远离负能量的友谊,断开这种强连接,一刻也不要耽搁。女孩要多结交一些真诚、善良、热情、开朗、坚强、豁达、积极进取、人格高尚的朋友。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彼此之间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有一句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女孩很容易被环境所同化。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儿子远离不良环境,好好读书,不惜多次搬家。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也。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周恩来总理说:“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女孩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要教导女孩远离负能量的环境、负能量的人。女孩只有管理好自己的社交关系,与正能量的人同行,才能让自己也拥有满满的正能量,活成一束光,照亮未来的方向。

有的女孩小小年纪就很世故。她们像条变色龙似的,在比自己弱小的孩子面前,非常霸道蛮横,要求别人事事都听自己的,气焰十分嚣张。可是当她们面对比自己大或者比自己强悍的孩子时,却表现得非常懦弱,连连退让。即使自己的东西被对方抢走了,也不敢吭一声。为了少受欺负,还会装出一副乖巧的模样,巴结讨好对方。这种行径就是典型的欺软怕硬。

欺软怕硬反映出人性的弱点,也反映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女孩欺软怕硬,多半与她的成长经历有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父母们对家庭教育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两个人应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以发挥互补效应。于是,父母扮演着一慈一严的角色,一个对孩子非常严厉,一个对孩子非常娇纵。时间一长,女孩摸透了父母的性格,在严厉的家长面前表现得乖巧、听话,事事都听从家长的安排;而面对宽容的家长时,女孩往往我行我素、为所欲为。也就是说,女孩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个两面派,学会了“看人下菜碟”—欺负软弱的,讨好强硬的。

邻居夫妇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身体羸弱,动不动就生病住院。夫妻俩照顾不过来,就把小女儿送到了爷爷奶奶家,请爷爷奶奶帮忙照顾,只在周末的时候过来看看。爷爷奶奶觉得小孙女不在父母身边,实在太可怜了,再加上隔辈亲,于是对小孙女百依百顺。不管她提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在爷爷奶奶的娇惯下,小女孩变得飞扬跋扈,爷爷奶奶根本管束不了。

小女孩的父母对她的态度却恰恰相反。这对夫妇本来脾气就比较暴躁,再加上大女儿长期生病住院,夫妇俩焦头烂额,情绪比较压抑,一见到小女儿调皮,就会严厉地责骂和殴打她。结果小女儿拥有了两副面孔:面对爷爷奶奶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不高兴就乱发脾气、乱扔东西,整个人像混世魔王一样;见到爸爸妈妈,则嘴巴特别甜,非常乖巧懂事,会主动去帮父母拿拖鞋、倒水。

女孩之所以有这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就是因为家庭成员对她的教育没有达成共识,缺乏一致性,让女孩钻了空子,养成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处事方式。

父母在教育女孩时,一定要认真观察她有没有这种欺软怕硬的毛病,如果有的话,要及时帮助女孩矫正过来。

如果女孩本身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她的朋友中有人欺软怕硬,这时候父母要鼓励女孩强硬一些,不要像羔羊一样任人宰割。首先是不害怕,不胆怯。其次是被人欺负时,要敢于说“不”。不要小看“不”字的力量,这其实代表了一种强硬的态度。那个欺软怕硬的孩子认为女孩软弱可欺,所以才会欺负她。如果女孩勇敢地说“不”,这种勇敢的态度多少能给对方一些震慑。对方一旦发现女孩并不胆小软弱,以后就再也不敢欺负她了。

女孩初次被欺软怕硬的同学欺凌时,老师和家长的支持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告诉女孩:“以后遇到欺软怕硬的孩子,你躲着走。”就会在女孩心里埋下畏惧的种子。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她会习惯性地心生恐惧,能躲则躲。如果父母告诉女孩:“不要怕,你能解决就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就交给爸爸妈妈来解决。”当女孩确实解决不了时,爸爸妈妈一定要及时介入,给欺负弱小者一点教训。

一个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孩被同班的一个小男孩打了。小男孩一向欺软怕硬,见到比自己弱小的女孩就欺负,见到比自己高大的男孩就主动地巴结讨好。女孩的爸爸妈妈介入后,打人的小男孩认了错,道了歉。

小女孩后来跟妈妈说,自从被打以后,她见到比自己强壮的同学就害怕,但是现在她不怕了。她说,欺负别人的人才应该害怕。

女孩在体力上先天比男孩弱,所以父母一定要保护好女孩。此外,父母还应该教导女孩守护好自己的底线。如果对方的所作所为影响了女孩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女孩要果断地与其绝交。情况严重时,还可以报警。因为一味地忍让和退缩,只会助长对方的嚣张气焰,让对方有恃无恐。总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女孩都要勇敢地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胸怀宽广,不做自私自利的“小女生”

女孩心胸宽广,就会以宽容平和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同样也容易赢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看看身边,我们不难发现,心胸宽广的女孩,往往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前景;相反,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女孩,这也看不顺眼,那也看不顺眼,动不动就生气,很容易跟他人发生冲突,也容易陷入否定他人、否定自我的泥潭之中。

许多父母缺乏长远的眼光,平常对女孩过于溺爱,好吃的、好玩的,任凭女孩独占,不与他人分享。作为全家的重点保护对象,女孩往往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时间长了,女孩就会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遇到好事就拼命去争去抢,出了问题,则先把自己摘干净,把责任都推到他人身上。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人,不会换位思考,缺乏团队精神,没有容人之量,而且患得患失,得到时沾沾自喜,失去时悲悲戚戚。

一、父母要用宽容之心对待女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看到一个男生用泥块砸同学,便让这个男生到校长办公室去一趟。当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时,男生早已等候在那里了。陶行知拿出一颗糖,笑着递给男生:“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因为我叫你别打人时你立即住了手,这说明你尊重我。”男生非常惊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人,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为了你的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男生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我不应该用这种方式对待同学。”这时陶行知先生又掏出一颗糖:“你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没有更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用宽容的态度对待犯了错的男生,使他得到了真正的教育。父母只有用宽容之心教导女孩,女孩才能从父母身上感受到爱的力量、宽容的力量,从而真正学会宽以待人。

二、父母要教育女孩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这么一句话:“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父母要教育女孩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要懂得换位思考,要能体会到别人的不易,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一个人只要能对他人多一点理解,就不会盲目谴责,更不会横挑鼻子竖挑眼,鸡蛋里面挑骨头。

最近一段时间,花花一放学回家,就向妈妈抱怨同桌不讲卫生,衣服好几天都不洗,身上一股怪味。妈妈向老师打听后才知道,花花同桌的父母在外地做生意,孩子跟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年纪大了,照顾孩子很吃力,有时候力不从心,就忽略了孩子的个人卫生。妈妈向花花说明了情况,让花花多关心和帮助同桌。有一次,同桌生病了,花花还主动帮她补课。后来,两个孩子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三、父母要引导女孩善待他人

父母要引导女孩关怀他人、善待他人。让她用心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并渐渐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比如下雨天,如果同学没带雨伞而女孩带了伞的话,父母可以鼓励女孩跟同学一起走;平常在路上遇到腿脚不好的老人过马路,父母可以鼓励女孩去搀扶一下;家中的旧衣服、旧玩具、旧书刊,父母可以鼓励女孩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总之,父母要让女孩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如何管教阿斯伯格综合征女孩

奥地利学者汉斯?阿斯伯格是一名精神科及小儿科的医师,他在1944年的时候,曾经发表过一篇关于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论文,后来医学界便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个病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发病率高于典型孤独症,属于一种高功能的自闭症。大约每1万个孩子里面就有7个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男孩更容易罹患此病,但女孩也不能幸免。阿斯伯格综合征一般被定义为“没有智能障碍的自闭症”,另外一种说法叫作“天才病”。

关于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成因,人们曾经有很大的误解,认为是养育方式不正确以及父母和孩子缺乏沟通所导致的,也就是自闭症发展史上非常著名的荒唐假说—“冰箱妈妈”理论。这个观点在20世纪60年代受到了挑战,科学家认为,造成疾病的不是父母的冷漠,而是孩子的遗传基因和神经构成缺陷导致的。

人们经过研究发现,患病的孩子往往机械记忆能力很好,他们能清晰地记住经过的道路、公交车站、地铁站,甚至能记住列车时刻表;他们的智力和语言功能正常,有时候甚至能够引经据典,说出一些令大人都十分吃惊的深刻话语。但另外一方面,患儿通常是离群的、孤立的,在社交方面存在困难;在语言沟通方面存在缺陷;一旦对某个事物感兴趣,就会采取重复固定的行为模式。

在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中,对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关键特征进行了总结,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大致表现为:1.社交障碍,包括社会试验能力低、非语言沟通障碍及社会互动缺陷。2.刻板的兴趣模式、运动笨拙、重复行为以及对特定行为的极度程式化。总之,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交往和沟通技能的缺陷。

小学二年级的叶子活泼爱笑,学习成绩也不错,却被学校勒令退学。老师说叶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作业拖拉、特别容易发脾气、不遵守纪律、无法融入集体。

叶子如果对某件事物感兴趣或是喜欢某个话题,就会一直喋喋不休地说下去。如果中途被人打断,就会很不高兴。而且不会察言观色,不管对方有何反应,她会一直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顾自地说下去。后经诊断发现,叶子患的就是阿斯伯格综合征。

一、如果发现女孩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迹象,要及早干预、治疗

像上文提到的叶子的一些行为,其实早在她上幼儿园时就出现了苗头,但是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这才有了后面被学校勒令退学的事情。

二、要理解和包容阿斯伯格综合征女孩的反常行为

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有着特殊的社交特点与兴趣爱好,一般不服从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众所周知的道理,当其沉迷和专注于某件事情时往往难以自拔。家长要理解和包容这样的孩子,帮助阿斯伯格综合征女孩融入社会,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只要女孩不做伤害别人和自己的事情,就不用对她进行特别的干预,要尽量为她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三、要对阿斯伯格综合征女孩进行社交和情绪控制等方面的行为训练

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时候她们很想与人交流,却不会表达,比如玩滑梯的时候,其他小朋友都知道排队,但阿斯伯格综合征女孩就不懂规矩;比如在课堂上,阿斯伯格综合征女孩往往会率先提问,直接站起来就问,根本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这些都需要家长和老师耐心地引导,加强孩子社交与情绪控制方面的训练。有的专业机构开设有专门针对阿斯伯格综合征孩子的课程,可以为孩子提供帮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李建英副主任曾经说过一席话:“一部分(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通过及早地干预训练会康复得极好;但也有可能会遗留一些性格内向、不善沟通等问题。一般来说,不深入交往,这些孩子从外表上是看不出来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的)。”这无疑让家长们看到一丝曙光,即使有再多的困难,也要陪着孩子努力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