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有一天和几个朋友在密苏里州西北部一间废弃的旧木屋的阁楼上玩。我从阁楼上爬下来的时候,站在窗台歇歇脚,然后跳了下来。可是,我左手食指上戴着的一枚戒指在我往下跳的时候钩在了钉子上,把我整根手指扯掉了。
我惨叫起来,惊恐万状,以为自己肯定会死掉。但等手指愈合后,我一秒钟都没有为它烦恼过。那又有什么用呢?我接受了这个不可避免的事实。
现在,我经常一连个把月都不会想起,我的左手只剩下4个指头了。
几年前,我在纽约商业中心的一座办公大楼里遇到了一位开货梯的男士。我注意到他的左手齐腕被切除了。我问他是否因为失去一只手而苦恼,他回答说:“哦,没有,我几乎都没想过它。我还没结婚,只是在穿针引线的时候才会想起它。”
人在不得已的时候几乎可以接受任何现实境遇,会调整自己,将它遗忘,而且速度惊人。
我常常想起刻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座15世纪教堂遗址上的一处铭文,它是用佛莱芒语写:“事已至此,别无选择。”
在我们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中,你我势必会碰到一些令人不快的经历,它们已然如此,就不可能再改变了。我们却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坦然接受,并调整自己去适应它们,我们也可能为此耿耿于怀,进而毁了自己的生活,甚至最终精神崩溃。
下面是我喜欢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所给的忠告:“要欣然接受既成事实,接受业已发生的事实,是应对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住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东北区第49大道2840号的伊丽莎白·康利女士在经历磨难之后终于领悟到了这一点。以下是她最近给我的来信:
就在美国庆祝军队取得北非大捷的那一天,我收到了一封来自陆军部的电报,说我最疼爱的侄子在战斗中失踪了。没过多久,我又收到另一封电报,说他已经牺牲了。
我悲痛欲绝。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生活得非常幸福,我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还帮助抚养起了这个侄子。在我看来,他身上展现了年轻人所能具有的一切美好品质,我曾以为我之前的善举就要得到回报!……然而,电报来了,我的整个世界都坍塌了,我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我无心工作,忽略了朋友,对一切都不在意了。我的内心充满了悲愤。为什么要夺走我深爱的侄子?为什么这个前程似锦的优秀青年就这样丢了性命?我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悲痛难抑,于是决定辞去工作,远离人群,任由眼泪和伤痛淹没自己。
就在我清理桌子,准备辞职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一封早已遗忘的信件——正是刚刚去世的侄子写的,那是几年前我母亲去世时他寄来的信。信中写道:“当然,我们都会怀念她,尤其是您。但我知道您会撑过去的,您自己的人生哲学会让您那么做。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您教给我的那些伟大的真理,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们相隔多远,我都会记得,是您让我微笑着面对生活,像男子汉一样承担一切。”
我把那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好像此时他正坐在我身边,和我聊着天。他仿佛在对我说:“您为什么不照您教给我的那样去做呢?坚持住,无论发生什么,用微笑驱散您的悲伤,坚持下去。”
于是,我又回到工作岗位上,不再怨天尤人。我不时告诫自己:“事情已经发生了,我无法改变它。但我能像他所希望的那样,继续生活下去。”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并且给战士们——其他人的孩子——写慰问信。我还在晚上参加了一个成人教育班,找出新兴趣,结交新朋友。随后发生的改变我几乎都不敢相信。我不再为一去不返的过往而悲伤。现在,我就像侄子所期待的那样生活在快乐之中,生活恢复了平静。我接受了不可避免的事实,现在过着比以前更充实更完整的生活。
远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伊丽莎白·康利所领悟到的正是我们每个人迟早都要学会的东西,即,我们必须坦然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并且去适应它。“事已至此,别无选择。”要学会这个道理并非易事,即使是王座上的国君也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这一点。英王乔治五世就在他白金汉宫书房的墙上挂着这样一句话:“不思水中捞月,谨记覆水难收。”哲学家叔本华也表达过类似的想法,他说:“逆来顺受,是开启人生旅程的必修课。”
显然,环境本身并不能决定我们是否幸福,而我们对环境的态度才会决定我们的感受。耶稣曾说,天堂在你心中,地狱也在你心中。
别无选择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忍受灾难和悲剧,并战胜它们。我们或许想不到,每个人内心深处其实都蕴藏着惊人的能量,只要善加利用,它就能帮助我们度过一切艰难困苦。我们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坚强。
已故的美国小说家布思·塔金顿常说:“我能忍受生活中的一切不幸,除了失明,那是我永远也无法忍受的。”
可是,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有一天,他低头去看地毯时,发现地毯的颜色模糊了,地毯上的图案也看不清。他去看了专家,得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他就快失明了。一只眼睛已经接近失明,另一只眼睛也快瞎了。他最害怕的事还是落到了他的头上。
塔金顿对这“最大的灾难”是什么反应呢?他是否会觉得“完了,我的末日到了”呢?没有,出乎他自己意料的是,他依然心情舒畅,甚至展现出幽默的一面。晃动的“黑点”困扰着他,它们在他眼前飘来飘去,遮住了他的视线。可是,当最大的黑斑从他眼前晃过时,他会说:“嘿,黑斑老爷爷又来了!今天这么好的天气,不知道他要到哪里去啊?”
命运能征服这样的灵魂吗?答案是,不能。完全失明后,塔金顿说:“我发现,我能坦然地接受失明的现实,这与一个人承受其他事情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我的五种感官全部丧失了,我还能活在我的内心世界里。因为我们是用心在看,用心在活,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抱着恢复视力的希望,塔金顿在一年之内做了12次以上的手术,而且都是局部麻醉。他为此抱怨过吗?他知道必须要这么做,无法逃避,因此减轻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欣然接受。他不愿住在私人病房,而是住进一个大病房里,和其他病人呆在一起,并试着开导他们。当他必须多次接受手术时,尽管非常清楚自己的眼睛正经受怎样的动作,他仍提醒自己是何等的幸运。“多奇妙啊,”他说,“多奇妙啊,科学已经发展到能够为人眼这么精微的器官做手术了。”
对于一般人来说,如果要忍受12次以上的手术,忍受不见天日的生活,恐怕早已经崩溃了。塔金顿却说:“我不愿意用其他快乐的经历来替代这次不幸的体验。”因为这次经历教会了塔金顿如何去承受,也使他了解到,生活带来的一切都是可以承受的,正如约翰·弥尔顿所说的,“失明并不痛苦,痛苦的是无法忍受失明。”
新英格兰著名的女权运动者玛格丽特·富勒曾有一句座右铭:“我愿接受整个世界!”
爱发牢骚的托马斯·卡莱尔在英国听说了此事,不屑一顾地说:“哟,她最好能如此。”是的,我们最好也能接受一切不可避免的事实。
如果我们抱怨、不满,心怀怨愤,是无法改变既成事实的,能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我明白这些道理,因为我亲身尝试过。
有一次,我拒绝接受面对的既成事实,像傻瓜一样地抱怨、反抗,结果弄得我彻夜难眠,痛苦不堪,讨厌的事情纷至沓来。终于,经过一年的自我折磨,我不得不接受了从一开始就知道无法改变的事实。
几年前我就应该跟着惠特曼大声朗读他的诗句了:
啊!要像树木和动物一样
镇静地面对
黑夜,风暴
饥饿,耻笑
变故,挫折
我与牛打了12年交道,还从未见过哪一头泽西奶牛因为牧场干旱、冰雹、寒冷,或是男友过于关注其他母牛而大发脾气。动物们能平静面对黑夜、风暴和饥饿,因此他们永远不会精神崩溃,或者得胃溃疡,他们从来不会发疯。
我绝对不是说面对一切逆境时都应该低头认输,那样就是**裸的宿命论了。只要还有一线逆转的机会,我们就要为之奋斗!可是当常识告诉我们,面对的一切已经无法改变时,我们就该保持理性,而不要左顾右盼,作不切实际的打算。
已故的哥伦比亚大学霍克斯院长告诉我,他曾经把一首鹅妈妈童谣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天下病痛知多少,
并非全部有良药。
能医则医尽人事,
没有良药就忘掉。
在写这本书时,我采访了好几位美国商界领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大都能适应无法避免的现实,过着格外无忧无虑的生活。假如他们不能做到这点,早就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垮掉了。下面几个例子可以佐证我的看法:
詹姆斯·卡什·潘尼创办了遍布全美的潘尼连锁商店,他告诉我:“哪怕我所有的钱都赔光了,我也不会焦虑,因为我知道焦虑并不能让我得到什么。我尽可能把工作做好,至于结果,就交给众神处理吧。”
亨利·福特也说过类似的话:“碰到我也没法处理的事情,我就让它们自行解决。”
我曾问起时任克莱斯勒公司总裁的凯勒先生,他是如何将焦虑拒之门外的,他说:“面对棘手的问题,如果我能够为此做点什么,我就去做。如果无能为力,我就把它抛到脑后。我从不为未来担心,因为没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影响未来的因素太多了!谁也说不准那些因素背后的动因会是什么,或者完全了解它们,那又何必为它们操心呢?”如果你说凯勒是个哲学家,他会感到难为情。他只是个成功的商人,但他这种想法却和1900年前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在罗马教授的哲学思想异曲同工,爱比克泰德说:“快乐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不去为力所不及的事情烦恼。”
有着“女神莎拉”美誉的莎拉·伯恩哈特知道怎样适应不可避免的现状,可谓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她统治着四大洲的舞台达半个世纪,是世界上最受人喜爱的的女演员。可是在她71岁那年,她破产了,变得身无分文,而此时她的医生,来自巴黎的波奇教授告诉她,他必须给她做截肢手术。因为她在横渡大西洋的时候,遇到了暴风雨,摔倒在甲板上,结果腿部严重受伤,感染了静脉炎。她的腿萎缩了,疼痛难忍,医生认为必须进行截肢。“女神莎拉”一贯脾气暴烈,医生实在很害怕告诉她这个消息。他满以为这个可怕的消息会让她歇斯底里地暴跳如雷。可是他错了。莎拉看了他一会儿,平静地说:“如果非得这样的话,那就只好这样了。”这就是命运。
她被推进手术室时,她的儿子站在一边哭泣。她却欢快地朝他挥了挥手,开心地说:“不要走开,我马上就会回来。”
去手术室的途中,她朗诵了一段她出演的戏剧中的一段台词,有人问她这样做是否在鼓舞自己,她说:“不是,我是在给大夫和护士们打气,他们的压力可大得很呢。”
从手术中康复后,莎拉·伯恩哈特继续周游世界,让观众们又为她疯狂了7年。
埃尔西·麦克考米克在发表于《读者文摘》的一篇文章里写道:“当我们不再与不可避免的事实抗争时,我们就会释放出能量,去开创更加丰富的人生。”
没有人能有足够的**与精力,一面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实,一面创造新的生活。你只能选择其一,要么在不可抗拒的冰风雪雨中弯弯腰,要么与之抗争进而被折断。
我在密苏里州的农庄上,就见识过这样的事情。我在农庄里种了几十棵树,它们一开始长得异常迅速,但一场风雪把所有的树枝都裹上了厚厚的冰雪。这些枝条在重压之下,没有弯曲,而是傲然挺立,不堪重负而纷纷折断了,最终难逃毁灭的命运。它们没有学会北部地区树木的智慧。我曾在加拿大穿行于绵延数百英里的常绿林,还没有见过哪一棵云杉或松树因为冰雪而折断。这些常绿林都知道如何弯腰,如何弯曲枝条,去适应不可改变的现实。
日本的柔术大师常告诫学生,“要像杨柳一样柔韧,不要像橡树一样坚挺。”
你知道汽车轮胎为什么能在路上支持那么久、能忍受那么多的颠簸吗?起初,轮胎制造者试图造出一种能够抗拒道路震动的轮胎。结果,轮胎很快就碎裂了。后来,他们制造出一种可以吸收道路冲击力的轮胎,这样的轮胎具有“承受”能力。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上,如果我们也能学会吸收各种压力和颠簸的话,我们就能活得更长久,享受更轻松的旅程。
如果我们不是吸收这些人生中冲击而是与之对抗,如果我们不能够“像杨柳一般柔韧”而是“像橡树一样坚挺”,情况会怎样?答案很简单,我们会造成内心的冲突,我们会焦虑不安、紧张急躁、神经过敏。
如果我们走得更极端一点,抵制残酷的现实世界,退缩进自己构筑的梦想世界,那么我们就精神失常了。
战争时期,成千上万受到惊吓的士兵要么接受难以逃避的残酷现实,要么在压力下崩溃。让我们用威廉·卡西柳斯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他住在纽约格伦代尔市76大街7126号,以下是他在一个我开设在纽约的成人教育培训班上所作的精彩演讲:
我加入海岸警卫队不久,就被派到大西洋海岸一个最炎热的地方,担任爆炸品管理员。想想看,我——一个卖饼干的销售员,居然突然成了爆炸品管理员!光是想想站在数千吨的TNT炸药上,就能把我这个饼干销售员吓得心惊胆战。我只接受了两天的训练,而且所学到的东西使我内心更加充满了恐惧。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执行任务时的情景。在阴暗寒冷、雾气弥漫的一天,我接到命令,前往新泽西州贝永市的卡文角码头。
我被分配到船上的第五号船舱,必须在里面和五个搬运工人一起工作。他们个个虎背熊腰,但对炸药一无所知。他们正在装运巨型炸弹,这种炸弹每颗都含有重达一吨的TNT炸药,足可以把那条旧船炸上西天。这些巨型炸弹是用两根钢索吊到船舱的。我不停地对自己说:“万一哪根钢索滑开,或者断掉……哦,天哪!”我怕得不行,直打哆嗦,唇焦口燥,膝盖发软,心跳加速。可我不能逃走,那将构成弃船罪名! 不但我没脸见人,就连我的父母也会颜面丢尽,而且我可能因此而被枪毙。我不能走开,只能留下来。我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码头工人漫不经心地搬运炸弹。这条船每一分钟都可能爆炸。在担惊受怕地过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我终于能运用常识考虑问题了。我好好开导起自己来,对自己说:“好吧! 就算被炸着了,又怎么样呢?反正死时也没有什么感觉了,这种死法倒也痛快,总比死于癌症要好得多。别傻了! 你总不能指望长生不老吧,你必须得完成这个任务,否则就要被枪毙,所以还是热爱这份工作吧!”
我就这样跟自己讲了几个小时,开始觉得轻松了一点儿。最后,我克服了自己的焦虑和恐惧,让自己接受了不能逃避的现实。
这次教训让我终生难忘。现在,每当我开始为无法改变的事情焦虑时,我就会耸耸肩膀,说:“无所谓!”我发现这个办法确实管用,即使像我这个饼干销售员都能做到。
太棒了!让我们为这个来自皮纳福的饼干销售员欢呼三声吧!
除了耶稣基督被钉上十字架以外,历史上最有名的死亡场景就得数苏格拉底之死了。即便经历千秋万代,人类还会阅读和欣赏柏拉图的不朽描述——那是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最凄美动人的篇章。雅典城里的某些人,对赤脚而行的苏格拉底又嫉妒又羡慕,他们捏造罪名控告苏格拉底,让他受审并被判处死刑。和善的狱卒在把一杯毒酒交给苏格拉底时对他说道:“对必须承受的事,就欣然承受吧。”苏格拉底照办了,他平静而顺从地面对死亡,展现出近乎神性的光辉。
“对必须承受的事,就欣然承受吧。”这句话是在公元前399年说的,但在今天这个充满忧虑的世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句名言:对必须承受的事,就欣然承受吧。
在过去的八年中,我专门查阅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怎样消除焦虑的书籍和文章。你想知道我在读过这么多材料之后,所找到的排除忧虑的最佳忠告是什么吗?就是下面这27个字,你我都应该把它贴在浴室的镜子上,这样,我们每次洗脸的时候,都可以同时把心中的焦虑洗掉。这个珍贵的祷文是协和神学院实践神学教授莱因霍尔德·尼布尔博士写下的:
祈求上帝赐予我宁静,
去接受无力改变的现实;
请赐予我勇气,
去改变力所能及的事情;
请赐予我智慧,
看清这两者的差异。
抢占先机,击败焦虑,第四条规则就是:
适应不可改变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