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208年)春正月,曹操北征乌桓彻底扫清了袁绍父子的势力,胜利班师回到大本营邺城,并开掘了一个人工湖泊——玄武池,用来训练水军。

有点智商的人,都知道曹操的下一个目标一定是荆州。

刘表虽然人品好,但他也不傻,他明白自己的末日即将来临。他很郁闷,也很后悔。

刘表轻易不后悔,但这一次他是真后悔,他甚至向刘备认错。

不为别的,只为刘备的一个计谋,这是刘表改变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

一年前,曹操亲自率领主力北上远征乌桓,后方空虚。刘备向刘表提出建议,率军进攻许都,来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趁机抄了曹操的老窝。

曹操的手下,果然是有人才的,还不止一个,而是一拨。这一拨人都料到刘备会来抄后路。

关键时刻,郭嘉又潇洒地站了出来,以实际行动再一次证明了什么叫顶尖谋士,什么叫超世之才。

郭嘉认为,人性比智商更关键,只分析计谋的优劣,不考虑人性的弱点,是大错特错。刘备的计谋不错,可惜刘表绝不会采用,因为刘表绝对不可能信任刘备。刘表作为一个资深座谈客,他关心的从来都不是远在千里之外的许都,只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荆州。刘备倒是志存高远,心怀天下,但在刘表的猜忌之下只能明哲保身,搞不出什么大动作,丝毫不足为虑。

郭嘉的发言,消除了众人的顾虑,包括曹操在内,都对他报以钦佩的目光。世界上最难知的是人心,最难把握的是人性,而郭嘉的一双眼,看人看到骨子里去了,不论是人心还是人性,在他眼里都如掌心纹路,一览无遗。

事实证明,郭嘉又一次对了。

不出所料,刘表又一次错了。

事后,刘表向刘备认错:“不听你的建议,错失了大好机会,如今我是后悔莫及啊。”

刘备当然也很郁闷,但他明白郁闷后悔从来都于事无补,只能向前看,于是安慰刘表:“如今天下乱成一锅粥,兵连祸结,机会多多,一次没抓住机会不要紧,以后能抓住就好,不必后悔。”

事实上,刘备抓住了日后的机会,刘表却没有。

因为有人不由分说杀了过来。

率先杀过来的人不是曹操,而是江东集团新接班的孙权。

自从猛人孙坚死在襄阳城下,江东孙家就琢磨着如何让刘表从这个天底下消失——所谓不共戴天之仇。孙权接班后,一准备停当就带上一票人马到荆州搞实战演习,完了顺手牵一些百姓回去。

这样的日子情愿也罢不情愿也罢,说实话刘表已经习惯了。但这一次不一样,刘表的江夏(今湖北武昌)被孙权攻克并惨遭屠城,太守黄祖因公殉职。黄祖是刘表的老弟兄,当年的孙坚正是被他带着一票人马干掉的,他常年镇守江夏对抗江东孙氏,把守着荆州的东大门。

这下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刘表再也潇洒不起来了。

刘表人品再好志气再小,直接缴枪投降他还是不愿意。他准备派遣一个亲信带兵前往江夏收拾残局,再造一个坚固的东大门。

派出的亲信是长子刘琦。

按理说,刘琦作为长子不应该外出,应该待在家里等着接班。尤其是这个时期,刘表年事已高,说不定哪天就一命呜呼了,可荆州不能没有接班人啊!

刘琦不想去江夏,却不能不去。因为如果他待在襄阳,不但接不了班,还有可能陪着他爹共赴黄泉。

只为刘琦还有一个不一般的弟弟——刘琮。

刘琮的不一般之处在于他的老婆——是刘表继妻蔡夫人的侄女(刘琮不是《三国演义》中所写的蔡夫人之子)。有了这一层关系,蔡夫人与哥哥蔡瑁、外甥张允等人,坚决站到了刘琮一边。

虽然刘表在选拔接班人问题上同样骑墙不定,但蔡瑁主外掌握军队,蔡夫人主内枕边吹风,吹来吹去硬是把刘表吹了个回心转意,答应让刘琮做唯一接班人。刘琮成为接班人以后,为了保证顺利接班,他的同盟自然将刘琦视为眼中钉。

大公子刘琦也不是傻蛋,他预感到了危险。为了活下去这个朴素的念头,他找到刚刚加入刘备阵营的诸葛亮求救。但请教多次,诸葛亮就是推来推去不出一计。

诸葛亮这样做,倒不是把刘琦当作外人。此时蔡瑁、蒯越、张允等人结成了统一战线,拥戴刘琮打压刘琦。刘备与刘琦作为蔡瑁一伙共同的敌人,在感情上非常接近。也正因为如此,刘琦才敢找刘备手下的诸葛亮为自己出谋划策。

诸葛亮不出计,是基于一贯的做事原则——谨慎。疏不间亲啊,再怎么说刘琦、刘琮都是亲兄弟;再者隔墙有耳,支持刘琦就是反对刘琮,难保不泄露出去。万一计谋泄露,刘备一方的处境将更加艰难。

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在强烈的求生欲望驱使下,智商平平的刘琦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让诸葛亮开口的方法。他邀请诸葛亮一起到自己府中的后花园春游。春色满园,风景怡人,两人坐在花园中的阁楼上边看风景边聊天,非常惬意。

诸葛亮正在不亦乐乎的时候,刘琦命令手下将上楼的梯子去掉,随后哭丧着脸可怜兮兮地向他求救:“今天这个地方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只有你我二人,你说的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绝对没有第三个人知道。现在你可以给我出个主意了吧?”

刘琦如此有诚意,诸葛亮要是还不出主意,就有点不近人情了,他含蓄地说了一句:“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两人都是聪明人,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是在家待着很可能像春秋时期晋国太子申生一样被干掉,而跑到外边就能保全性命,说不定还能像晋文公重耳一样曲线救国,最终当上老板。

因此,在黄祖死后,大公子刘琦发扬风格,主动争取前往死亡之地江夏出任太守。

对很多人来说,离权力越远越安全。

比如刘琦。他一旦离开荆州权力中心襄阳,就等于放弃与刘琮争当接班人。蔡瑁等人自然也乐见其成,不会从中阻挠;何况以刘琦的用兵才能,会不会成为又一位因公殉职的江夏太守,蔡瑁以为实在是不好说,也不可说。

诸葛亮出山以后,就一直心向刘备。他的这一妙计,实际上是计中计。对刘琦来说,出任江夏太守,虽然也很危险,但至少不用生活在阴影之中,可以暂时保住性命;对刘备来说,就多了一个有力的帮手,日后可以联手对抗荆州实力派蔡瑁、蒯越等人。毕竟一个手握兵权的太守,比一个不受宠信的公子强太多。

于是,刘琦带着几分侥幸几分惆怅,前往江夏弥补黄祖的空缺。从能力来说,公子刘琦并不比太守黄祖强多少。只要江东的风浪一来,刘琦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因公殉职的高级干部。

在乱世三国,平静不是常态,战争才是。

不久,果然起风了,这次的风浪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猛烈。

风从北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