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刘备称帝是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冬十月汉献帝“禅位”曹丕之后才进行的,似乎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准备停当,草草登基。

这要么是高估了刘备集团的办事效率,要么就是把当皇帝看成小孩子玩过家家了。三国初期,皇帝制度才实行了四百多年,人们印象中割据政权和篡位的皇帝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所以当皇帝绝对是天字第一号的大事,任谁都不敢草率。在三国之后,后世的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那些割据称雄想当皇帝的军阀豪杰才有了学习的榜样,想当就当,当得疯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何况是称帝的大事,因此未雨绸缪的准备工作做得扎扎实实,那是必须的。

实际上,刘备即位汉中王就是为下一步称帝做铺垫、打基础,之后他就开始为称帝做起准备工作。

作为一个乱世称雄有野心的人,刘备的帝王思想由来已久,最具有说服力的是以下两点。

一是刘备的养子取名刘封,而亲生儿子取名刘禅,合在一起就是“封禅”。封禅是有大功德的帝王才能进行的祭祀活动,刘备给儿子取名字,偏偏取这两个字,绝不会是偶然。此时刘备已是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不再是吹牛皮要坐皇帝车子的那个出言孟浪的少年了。

二是刘备一出道就当老大,曹操的谋士程昱看出他“终不为人下”。陈寿认为刘备“终不为下者,抑揆彼(曹操)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按照他的意思,刘备当老大是曹**出来的,这实在是误会刘备、冤枉曹操了。因为刘备不是在得罪曹操之后才当老大的,而是一出道就自己开公司,虽然也在山穷水尽的时候依附过他人,但始终不甘心做小弟,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一旦有机会就独树一帜。乱世称雄者,许多人是随波逐流,能当老大就当老大,当不了老大就跟着别的老大当小弟,总之是混口饭吃,有条生路。刘备却不一样,他一心要做老大,不论曹操、袁绍、刘表等人给予他什么样的待遇、开多高的工资,他终究不会放弃自己当老大的念头而甘愿为他人效力。我们都知道,在当时,天底下最大的老大注定只有一个——皇帝。

当然,刘备不会在汉献帝还是皇帝(哪怕只是一个傀儡)的时候就急于称帝。不过当时曹操早就是实际上的皇帝了,只要不是脑残都能看得出来,过不了多久,开张四百多年的大汉公司就要彻底关门大吉了。

比如远在江东的孙权就心知肚明,早就劝曹操当皇帝。曹操的做法十分耐人寻味,他一方面说孙权这个坏小子是把他放在火上烤(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邪),另一方面却想借此机会看看员工们的反应,把孙权的来信公开,让大臣们讨论讨论。果然,陈群、桓阶等员工纷纷表示孙权那小子是真心拥戴的,老板你早就应该顺天应人当皇帝了。

心腹大将夏侯惇等人也劝说曹操当皇帝。曹操同样没有表示拒绝,他的回答是:“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

曹操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这个名义上的皇帝我就不干了(眼看要入土,干也干不了几天),让我儿子干吧。

这符合曹操一向重实际,不愿意慕虚名而处实祸的做事风格。

曹魏集团即将改朝换代的事实,刘备集团当然也不是两眼一抹黑完全蒙在鼓里。他们阻止不了曹魏怎么做,却能决定自己怎么做。

刘备集团的对策就是拥戴自己的老板当皇帝,不承认曹魏,坚持一贯的政治宣传——刘备是大汉江山的继承者,曹魏是篡位贼子。

对策制定以后,就是具体的执行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找“祥瑞”。

古代有一种重要的理论叫“天人感应”,认为皇帝是天子,皇帝出生、即位或者逝世之类的大事,皇帝他爹——天,出于对儿子的深厚感情,自然也会有一些表示。相对于平常人的送礼物拍马屁,天的表示也非同寻常,比如天上有黄气,瑞兽现人间,白日见金星,等等。诸如此类不寻常的现象被统称为“符瑞”,其中预兆好事的又称“祥瑞”或“福瑞”。这套理论在今天看来水分实在太大,但我们不信不要紧,古代有很多人信。三国时期还非常盛行以祥瑞作为皇帝年号,三国无一例外,比如曹魏的“黄初”“青龙”“甘露”,蜀汉的“景耀”,孙吴的“黄龙”“嘉禾”“赤乌”“神凤”“五凤”“凤凰”等。后来甚至有正史《宋书》(南朝刘宋)专门列有《符瑞志》,可见古代人们对这套理论的重视程度。

刘备集团找“祥瑞”的工作,早在关羽北伐期间就开展起来了,这是当时刘备集团忙于称帝的确凿证据。

最有说服力的两条证据,在后来群臣劝说刘备称帝的表文中:“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

“又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

后一条证据,时间明确无误——“关羽围樊、襄阳”,正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北伐期间,而且应当是在八月水淹七军之后、十一月兵败之前的“威震华夏”期间。

我们知道,袁术死后,传国玉玺就落到了曹操手中,张嘉、王休二人献上的玉玺肯定是个赝品。

献玉玺这一出戏,台上演员是张嘉、王休,幕后导演却是关羽。关羽在军务繁忙戎马倥偬之际,别出心裁地导演这一出戏,绝对不是吃饱了撑的,他的目的就是为刘备称帝做好舆论准备。

当然,如果仅仅有这一条证据,有可能是关羽自作主张,与老板刘备无关。但另一条证据就不可能与刘备无关了。

这条证据就是“黄龙见赤水”。虽然《三国志》记载的表文中没有写明具体时间,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他书籍中得到旁证。《宋书·符瑞志》记载“刘备未即位前,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华阳国志》的记载更加明确——“后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那么究竟是这一年的几月呢?可以肯定的是,一定发生在刘备在汉中击退曹操、加冕汉中王之后的下半年;另外,表文中的陈述顺序,往往也是时间顺序,表文中“黄龙见赤水”位于“关羽献玉玺”之前,所以前者很可能发生在后者之前。

刘备手下的李严等员工在“黄龙见赤水”之后,立碑刻石留下物证,不但刻上了时间(建安二十四年),还刻上了他们的名字——足足有九十多位!

员工如此兴师动众,声势浩大,老板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而知道了不阻止,就更能说明老板的真实意图。

实际上刘备不但没有阻止,反而推波助澜,下令在“黄龙见赤水”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黄龙庙(《华阳国志》记载:后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蜀以刘氏瑞应,因立庙),作为永久性的纪念。

这个时候,如果还有谁不懂得老板的心,那真是榆木脑袋不开窍了。

可见,刘备在即位汉中王之后的下半年,也就是关羽北伐期间,就在忙着做称帝的前期准备工作。

这是刘备集团没有出兵救援关羽的主观原因,老板和员工的注意力都被称帝吸引了,在忙这一件大事,无意在此时大动干戈。

偏偏关羽那边动静越闹越大。不过在刘备看来,这也不要紧,关羽是主动进攻,即便襄阳和樊城打不下来,退回荆州就是了,损失不大。

偏偏孙权从背后捅刀子了。自从赤壁战后,刘备一路顺风顺水的发展局面被孙权一举打破,遭受了史上最惨重的失败。

这下刘备怒了。平分荆州的时候,“借荆州”的债务纠纷就一笔勾销,现在孙权竟然背信弃义,背后捅刀子,不但抢了三郡地盘,而且杀死了近四十年生死与共、情同手足的关羽!

虽然孙权使出障眼法,把关羽的人头送给了曹操,刘备当然不会上当,准确无误地把这笔账算到了孙权头上。

此仇不报,何以面对张飞等与关羽一样追随自己一生的生死兄弟?日后有何颜面见关羽兄弟于九泉之下?

是的,我最大的理想是攻灭曹魏一统天下,弘扬王道匡扶天下,但这个目标今生很难实现了。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退而求其次,统一天下的目标既然不能实现,当年同生共死的誓言,我必须做到。

攻灭曹魏,没有把握。攻灭孙权,同样没有把握。

但有些事情,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只要努力去做了,不论结果怎样,我都无怨无悔,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对得起甘愿为我付出生命的生死兄弟!

关羽兄弟,你没有辜负我,我同样不会辜负你!

你的仇,我一定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