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战从来不是闹着玩的,要报仇还得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做好一切战备工作。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走一步看一步,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刘备准备称帝的时候,不但曹魏没有改朝换代给他创造机会,还被孙权背后下黑手杀害关羽搅和了一顿。

正当刘备为复仇之战做准备的时候,先是一代枭雄曹操死于洛阳,曹丕即位“魏王”。几个月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冬十月,曹丕强迫当了一辈子傀儡皇帝的汉献帝“禅让”,东汉政权被实施了安乐死,正式宣告灭亡。

刘备称帝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于是,刘备手下的员工以空前高涨的热情,积极投入拥戴老板称帝的准备工作中,比如找祥瑞、定礼仪、择吉日等。

值得一提的准备工作,是为仍然健在的汉献帝刘协大办丧事,隆重举办追悼会。因为有传言说,刘协已经被曹魏集团谋杀了。连曹魏阵营也有不少人相信这个传言,甚至连曹植都为汉帝发丧痛哭(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因此,对刘协被害的传言,刘备是宁可信其有,不愿疑其假。

所谓盖棺论定,对皇帝的定论有一个传统做法是加谥号,是在皇帝死后进行的。不过这一常识,在当代遭到了无情的挑战。挑战者是某些影视剧无知无畏的导演和编剧,他们让活着的帝王有了死后才能获得的谥号,甚至让帝王本人口口声声拿谥号自称,超前意识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汉朝号称以孝治天下,皇帝的谥号一般先取一个“孝”字,后面一个字才是表示善恶褒贬的主体。比如汉文帝的谥号是“孝文皇帝”,汉景帝是“孝景皇帝”,汉武帝是“孝武皇帝”。

刘备集团给宣告死亡的皇帝刘协的谥号是“孝愍皇帝”,按照一般的称呼,应该叫作“汉愍帝”,意思是他的生活是悲惨的,国家是不幸的,不但把皇位弄丢了,还被人结果了性命,非常值得同情和哀痛。

通常称呼的“汉献帝”,是曹魏集团给的谥号“孝献皇帝”。“献”字在谥法中的解释有好几种,这里应当是“聪明睿智曰献”,意思是刘协一向十分聪慧(这是事实),尤其是以洞察天道的大智慧,懂得曹魏代汉实在是顺天应人(这是拿他开涮),因此自愿“禅”位于曹氏。当然,古人有时候也是十分幽默的,不排除曹叡(实际上汉献帝禅位之后被封为山阳公,死于公元234年,当时曹叡在位)自恃才学,玩一个文字游戏,以“献”字明褒实贬,明者是称赞刘协聪明过人,暗中则讥讽他以天下为公的精神,把皇位给“献”了出来。在一般人看来,刘协“献”出皇位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因此这个意义被广泛接受和认同,一看到这个谥号,许多人就想起刘协被权臣玩弄于股掌之间、最后被迫禅位于曹魏的悲惨画面,导致此后一千多年几乎没有帝王再敢用“献”字作为谥号。

蜀汉用“愍”,曹魏用“献”,说到底都是舆论战。

皇帝即位,不论内心有多么兴奋多么着急,按照惯例都要推让三四次,然后大臣们纷纷表示为了天下,你就勉为其难当了这个皇帝吧,你不当我们就不活了,最后皇帝才摆出一副被逼无奈的痛苦表情,答应登基。

刘备也不例外。虽然早就为称帝做了舆论准备,程序还是一样都不能少。员工们一拨一拨地劝进之后,他还是表示坚决不同意。

劝进尚未成功,员工仍须努力。当然员工们上书劝进,说的也不完全是废话,而是有理有据,扎扎实实走过场。

最扎实的要数办事一向扎实的诸葛亮。为了劝老板当皇帝,他先从大道理出发,拉出与刘备情况相似的东汉光武帝,指出天下无主,你来做皇帝的位子是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然后从实际出发,指出你不当这个皇帝还真不行,因为员工们给你打工,一方面是为了国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都想混个好前途。你当皇帝把事业做大他们当然很积极,如果你不当皇帝,你的事业就没有曹魏大,搞不好一些员工会为了更大的饭碗而跳槽走人。

眼看大道理小道理都有了,该走的程序也走了,刘备才答应称帝。

公元221年四月初六,刘备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

从涿县街头摆地摊卖草鞋的一介平民,终成大汉皇帝,刘备成功的背后,是出生入死的征战,是抛妻别子的悲伤,是历经磨难的不屈,是百折不挠的奋斗。

自古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诚哉斯言!

刘备建立国家,国号是现成的,不用动脑筋,自己是皇族,一向宣称的也是继承汉室,当然不用另取招牌,接着叫“汉”就行了。

取年号为章武,是效法东汉光武帝的年号“光武”,用意是想与光武帝一样,虽然出身皇族支脉,却能继承大统,延续大汉天下。

需要指出的是,刘备建立的国家在很多场合都被称为“蜀”。“蜀”是敌对的曹魏以及西晋对刘备政权的诋毁和蔑称,就像清朝建立后称呼明末弘光、隆武、永历三个小朝廷为南明三藩一样,不承认它的正统地位,这不过是一个成王败寇的文字游戏。

事实上,刘备集团从建立的那天起,到灭亡的那天为止,四十多年一直是叫作“汉”。通常的称呼“蜀汉”,只是为了与之前的“西汉”“东汉”、之后的“成汉”“北汉”区分,多加了一个限定词而已。

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现在的许多影视剧,刘备集团的旗帜上就大大地写着一个“蜀”字,还骄傲地自称什么“大蜀国万岁”,这就如同美国人在纽约自称“老外”、日本军旗上写着“鬼子”一样搞笑。

关于刘备称帝的时机,不论是当时还是后来,都存在以下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以后来的历史学家习凿齿与裴松之为代表,指出汉朝被曹魏篡位,国家不可一日无主,刘备此时即皇帝位,以延续汉室江山,让天下人心有所依归,就应该当仁不让。

另一种以刘备的员工费诗为代表,认为天下还没有统一,篡位的曹魏还没有灭亡,老板就急着当皇帝,会让别人怀疑他用心不正。等到统一天下的时候正式当皇帝,才名正言顺。

客观来说,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其实刘备之所以立即称帝,除了那些大道理之外,还有一个小小的因素,这个因素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个小小的因素就是年龄——刘备此时已经六十一岁。

艰苦卓绝的汉中争夺战之后,刘备就明白,短期内攻灭曹魏几乎是不可能的,他需要时间。但一个年过花甲的人,天知道还能活多久。

因此,统一天下对他来说是遥遥无期的,等到那个时候再做皇帝,还不如直接一点说这辈子别想当皇帝。只有抓住机会,立即加冕,才能如愿以偿。

在刘备看来,费诗的建议等于不想让他当皇帝,于是把费诗贬为永昌从事。

这样一来,员工们一下子都清楚老板的真实态度了,反对声音才降了下去,员工们才一致拥戴刘备称帝。

相信任何一个想做皇帝的人,面临这样的大好机会,都不会放弃。费诗的做法,也只能用四个字来概括——不识时务。

刘备称帝前后,主要心思都用在为关羽报仇出兵攻打孙权上,政权建设基本沿袭汉中王时期,没有太大的变化。需要进行的工作,主要是一件——为员工们加官晋爵。

前面诸葛亮已经指出,员工们拥戴老板当皇帝,除了与老板的深厚感情和革命友谊之外,还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实惠。

员工们不辞劳苦扎扎实实走过场,老板当然不能无动于衷,需要用加官晋爵的方式来奖励员工。

其中最耀眼的四颗星,是诸葛亮出任丞相,许靖出任司徒,右将军张飞出任车骑将军兼司隶校尉,左将军马超出任骠骑将军兼凉州牧。

可以看出,最高的武将职位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唯独没有加封大将军。我个人认为,刘备的大将军之位早就留给了关羽,现在关羽已经以身殉国,所以宁可空缺,以慰忠魂。

黄忠与法正这两个为夺取汉中出力最多的人,都在战后第二年去世,没有赶上刘备称帝。黄忠年纪很大,他的死亡并不意外,但法正死时只有四十五岁。

庞统和法正,这是刘备最重要的两位谋士,可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让刘备着实伤心了一阵,史书上明确记载他两次都哭了鼻子。不过刘备此时的哭与《三国演义》中作秀的哭有很大的不同,除了惋惜失去人才,更是难舍深情厚谊。

魏延等资历浅的将军纷纷获得加封的同时,赵云依旧没有得到应有的提拔。刘备把他留给儿子重用的用意,应该说是非常明显的。

刘备即位一个月后的五月十二日,立夫人吴氏(吴懿的妹妹)为皇后,立汉中王太子刘禅为皇太子,并为刘禅迎娶了张飞的大女儿作为皇太子妃。

刘备此时一共有三个儿子,除了刘禅之外,还有刘永和刘理,都不是皇后吴氏所生,年纪又小于刘禅,所以立长子刘禅为太子,是合情合理的。

手心手背都是肉,除了太子只能有一个之外,另外两个儿子也是不能亏待的。刘备就封他们两个为王,刘永做鲁王,刘理做梁王。

值得一提的是,在封王这个问题上,刘备的做法具有开创意义。自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以来,秦朝没有分封亲王,项羽和汉朝封王都是实至名归,比如说齐王的领地就在齐地,吴王的领地就在吴地,陈留王的领地就在陈留,汉中王的领地就在汉中。

刘备分封的鲁王和梁王,只是空有一个称号,却没有对应的领地。

实际上,即使刘备想给他们领地也是办不到的,因为鲁地和梁地,都掌握在曹魏手中,要想分给刘备的儿子,要问曹魏新任老板曹丕答应不答应。

此后,有了刘备做榜样,空头分王便兴盛起来,成为后世潮流,一发不可收拾。比如唐太宗时期分封的楚王李宽、吴王李恪、魏王李泰等,都属于这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