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绞圈房的保护工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开始时是学界对上海有一种名为“绞圈房”的老房子的视而不见。这表现在上海各类建筑报刊、书籍中均无提及,全以泛称“老房子”“江南民居”等一笔带过。褚半农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劳动报》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了“上海本地老房子是绞圈房”这一观点。经20多年的沉寂后,2012年2月他在《文汇报》上又发表《关注又一种老房子》一文,才获得大家的纷纷响应。2012年8月1日,朱亚夫在《新民晚报》写了《忘勿脱老宅“绞圈房子”》,自此以后,他先后写了30多篇文章。在媒体的热情支持和一大批绞圈房爱好者的努力下,具有上海本地建筑特色的民居——绞圈房终于洗去历史的尘埃,重新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中。
继而又出现了两种论调。一是不认同绞圈房是上海老房子。有些人认为,上海已有老房子石库门,何必再搞绞圈房?这种将绞圈房和石库门对立起来的观点,既缺乏唯物辩证主义,也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绞圈房是石库门之前长期存在于上海地区的民居,我们岂能视而不见?只有重视绞圈房,我们才能传承和发扬上海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搞清石库门的由来。二是肆意将绞圈房范围扩大化。上海绞圈房基本特征是绞圈而成的平房,可有些人不仅将无绞圈之状的“一正两厢房”的三合院视作绞圈房,还将两层的楼房也当成绞圈房,甚至将不是民居的祠堂也归并进来,将绞圈房范围肆意扩大,导致上海一下子冒出了几百座“绞圈房”,这样也就丧失了保护绞圈房的根基。
转机发生在2016年4月,迪士尼乐园的第二期工程正式启动,坐落于浦东周浦棋杆村、上海少见的保存完整的绞圈房顾家承裕堂(图5-5)面临拆迁的消息传了出来,上海本地一些热爱本土文化、关心绞圈房的人坐不住了,经冯国鄞教授牵头,朱亚夫主动请缨,执笔起草了一份题为“请给上海本地老房子一席之地”的报告,报告呼吁:引进迪士尼,莫忘老祖宗,请给绞圈房留一席之地。
报告提出,经过有关专家和有识之士的论证,真正的上海本地老房子并不是石库门,而是绞圈房。上海石库门建筑近几年已保存了不少,还建有上海石库门屋里厢博物馆,但是上海本地的老房子绞圈房却处于濒危境地。因此,为了传承海派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给我们的下一代留下先辈的智慧与结晶,我们呼吁在顾家筹设“上海绞圈房博物馆”。其理由有三。一是它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据悉它建于19世纪初,迄今已有近200年历史,顾家已在这座绞圈房中延续了9代人(图5-6),现在居住其间的顾梦生原来从医,今年已93岁高龄。二是顾宅是标准的上海绞圈房,比较典型且保存完好,只须稍加修整便是一个具有上海本土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是它与比邻引进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可谓中西结合、土洋混搭,肯定会吸引广大游客,尤其是外国友人参观。若修旧如旧,改造成农家乐、民宿,也是一个博人眼球的特色民宿,会成为浦东的旅游品牌。
在这份报告上签字的有朱亚夫、褚半农、陆邵明、李东、冯国鄞和朱渊澄,这些都是多年为保护绞圈房奔走呼号的人。这份报告送到了浦东新区政府、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等有关部门。新闻媒体闻讯而来,先后整版报道。《新民晚报》还动用无人机,对顾家绞圈房子进行航拍,于是南汇周浦地区米斗状绞圈房的美丽身影亮相上海滩,一时间绞圈房成为上海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从此之后,上海媒体开始关注绞圈房,接连发表报道。《新民晚报》记者董纯蕾发表《保护“绞圈房”,留住上海记忆》的整版报道;《新闻晨报》记者谢克伟发表《绞圈房子市中心仅发现3处,整体保存情况不容乐观》报道。有关部门也行动起来,经过专家评审、领导批准,南汇周浦地区的顾家、张家绞圈房被定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由原住民和村委联合保护,终于避免了被拆迁的命运。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保护条例(草案)》第十条(保护对象的确定标准):建成三十年以上,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筑可以确定为优秀历史建筑——
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
反映上海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
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
在我国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
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绞圈房完全符合此标准的第一、第二条标准,尤其是第二条“反映上海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那更是字字相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保护指的是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历史遗留物采取的一系列防止其受到损害的措施。文物大体可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有价值的古字画、陶瓷等属于可移动文物;有价值的古墓葬品,一定时间、地区的代表性建筑都属于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依法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区、县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为文物保护点。现在,顾家、张家的绞圈房被定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就等于有了保障。可喜的是顾家绞圈房挂匾“承裕堂”,与村委一起联合打造绞圈房陈列室,这就向建设博物馆(纪念馆)的方向又前进了一步。
更令人高兴的是,上海建筑界的专家、学者也纷纷参与探讨。2016年秋天,拥有众多建筑专家的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在其办公地点召集有关人士开了座谈会(图5-7),听取情况后分析了绞圈房的现状。2018年5月,在陆杰城市影像工作室里,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娄承浩先生主持进行了绞圈房专题研讨会(图5-8),有30多位专家和“爱绞”人士参加了会议。经过热烈讨论,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上海绞圈房是江南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具有上海本土建筑特色的老房子,是有浓厚历史积淀的百年老宅,它见证了上海开埠前的漫长岁月,有着自身的发展历史,不应该被我们上海人遗忘,而应该与石库门一样,被加以保护,成为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思想的逐渐统一,大家对于绞圈房的保护行动也积极起来,原来湮没城乡的绞圈房不断被发现、被挖掘,这自然是令人欣喜和振奋的事情。当然,对绞圈房也并不是统统保护,而应该以区为单位,分门别类调查研究,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护。从现在实践的情况来看,已有四种模式可借鉴:
一是居民(村民)和村委共同保护,以居民(村民)为主,如浦东棋杆村顾家绞圈房。
二是将其辟为故居,如傅雷故居。
三是辟为纪念馆、展览馆,如浦东陆家嘴的吴昌硕纪念馆。闵行区将在绞圈房中开设“农耕文化展示馆”,主要目的是收集、存留、研究和展示上海在农业文明时期那些生产、生活器物以及记忆。
四是经过改造,可作农家乐、民宿、度假村等,如浦东新区合庆镇陶长青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