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学者型管理者”,一般是指在综合性或专业性学术上造诣深厚且具有知识系统的人。学者型管理者虽然有自己的理论框架体系,但更强调兼收并蓄。当他遇到不会、不确定的问题时,会真诚、真心地询问身边的人,不管是更高层的管理者,还是自己的下属。在学者型管理者看来,和对方讨论是为了获取信息、知识和能量,所谓的面子和身份并不重要。因此,同样一个案例,在学者型管理者总结和提炼了之后,总是更具通用性和实践性,能发挥更大的价值。面对这样的管理者,团队的成员自然会尊重他、相信他。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学者型管理者呢?

1.培养远见卓识,形成主导地位

作为管理者,应该在日常的工作、项目和计划中,练习自己的思维能力,将思考结果系统化、理论化,并尝试用清晰的文辞表达出来,为管理决策提供思想基础,进而将个人思考转化为团队及成员的共识与意志,长此以往,即可将管理者的智能领导力作用充分发挥。而如果管理者面对复杂的管理形势,不能形成出众的理论认识,那如何引导团队作战呢?

在一个团队中,管理者若知识多、经验多、善思考,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形成系统、清晰、理性的认识,进而以合理的理论观点、文辞表达、决策主张等展示出来,就可以形成管理意识,主导管理活动,带领团队实现目标。

作为学者型管理者,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理论功底,即使不必凡事都形成一套独特的创见,至少也应善于做好理论的归纳整理,能够从理论层面发挥出引导和领导作用。因此,养成出众的远见卓识和理论修养水平,是成为学者型管理者的第一要务。

2.多调研,将理论用于实践

管理者不能做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家”,而要让自己的理论观点、决策主张充分结合实际,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作为管理者,要勤于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随时了解外部环境状况,了解内部员工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了解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分析研究,以做出合理、正确的判断,达到应有的领导管理成效。管理者在工作中可将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更深刻全面的认识能力与更客观准确的认识效果。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所谓“学者型管理者”在某些方面虽然显得很有研究,但实际是“空头理论家”,因为他们埋头提出的一套套理论,或与现实脱节,无法实施,或虽有条件实施,却效果很差,甚至因为瞎指挥而危害无穷。因此,作为学者型管理者,应避免犯这样的错误,要真正做到将理论用于实践。

3.善用才干,保证执行管理效果

学者型管理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思考重要的问题,并利用管理地位把握管理活动的大方向,能用于身体力行处理各种具体事务的时间、精力乃至经验就可能会相应减少。因此,学者型管理者需要学会善用才干,将自己从烦琐中解放出来,去做更重要的统筹工作。

工作中,每个企业团队中,都会有几个从实践中历练出来的“干练之才”,正好可以发挥作用,优势互补。学者型管理者应善于培养、提拔、重用这样的人才,必要时倚之如手足,使自己从高层设计者出发形成的意图、做出的决策,得以付诸实施,保证执行效果。

这里会涉及到管理用人与协调的方法艺术问题,我们前面已讲到一些,如对不同性格的员工使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下一章节也会继续讲到,通过学习,管理者可以成功做到对执行型下属的指挥、使用和控制,并妥善处理好跨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4.创造实绩,树立权威地位

学者型管理者不仅会追求理想,也更讲究现实,不仅要让人们看到光明的前途,也会善于引领团队克服征途中的困难,解决各种眼前的问题,收获必要而合理的中短期利益,为更好地将事业向前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作为管理者,善于有计划地提升管理成效,创造事业实绩,让人“眼见为实”,可以让团队在跟随管理者前行的路上更加放心、更有信心。同时,也有助于管理者的理论观点让人信服,思想认识转化为团队共识,决策目标变成为大家共同的奋斗目标,让管理者的实际管理能力得到大家的认可。当然,也要注意避免因急功近利而盲目追求绩效,甚至误入歧途造成负面后果与消极影响,而应争取达到更有利于全局良性发展的效果。若处理得当,可达到理想与现实兼顾、长中短期利益结合,进而以近利济远义,以远义导近利,以实绩证实力,使管理者能够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支持和拥护,权威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

中国自古有对博学多才的“儒雅之士”的致敬钦慕,甚至引为世人学习的楷模。时至如今,这仍然是学者型管理者受欢迎的一种优势。成为学者型管理者,形成高素养的形象风范,向同事、下属乃至公众展示出良好的示范影响与感召力,当管理者的好学精神、严谨态度、探索勇气、创新能力,甚至言谈举止、个人喜好,被同事、下属、公众所广泛认同,甚至成为他们学习、仿效、尊崇的对象时,管理者的领导力、管理成效就会得到强化,所从事的事业也将会得到更多的呼应、支持和拥护,并得以更顺利地推进。因此,保持不断的学习,成为学者型管理者,能更好地实现对团队的管理和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