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在本质上是抒情的。

民歌当中有没有哲理诗?

湖南古丈有一首描写插秧的民歌:

赤脚双双来插田,低头看见水中天。

行行插得齐齐整,退步原来是向前。

首先,这是民歌么?论格律,这是很工整的绝句。论意思,“退步原来是向前”,是所谓“见道之言”。这很像是晚唐和宋代的受了禅宗哲学影响的诗人搞出来的东西。然而细读全诗,这的确是劳动人民的作品。没有亲身参加过插秧劳动的人,是不可能有这样真切的体会的。这不是像白居易《观刈麦》那样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那里发一通感想。

或者,这是某个既参加劳动,也熟悉民歌的诗人所制作的拟民歌?刘禹锡、黄遵宪的某些诗和民歌放在一起,是几乎可以乱真的。但是我们还没有听说过古丈曾出过像刘禹锡、黄遵宪这样的诗人。

是从别的地方把拟作的民歌传进来的?古丈是个偏僻的地方,过去交通很不方便,这种可能性也不大。

看来,我们只能相信,这是民歌,这是出在古丈地方的民歌。

或者说,这是民歌,但无所谓哲理。“退步原来是向前”,是记实,插秧都是倒退着走的,值不得大惊小怪!不能这样讲吧。多少人插过秧,可谁想到过进与退之间的辩证关系?唱出这样的民歌的农民,确实是从实践中悟出一番道理。清代的湖南,出过几个农民出身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家。莫非,湖南的农民特别长于思辩?吁,非所知矣。

何况前面还有一句“低头看见水中天”呢。抬头看天,是常情;低头看天,就有点哲学意味。有这一句,就证明“退步原来是向前”不是孤立的,突如其来的。从总体看,这首民歌弥漫着一种内在的哲理性。——同时又是生机活泼的,生动形象的,不像宋代某些“以理为诗”的作品那样平板枯燥。

民歌,在本质上是抒情的,但不排斥哲理。

民歌中有没有哲理诗,是一个值得探讨下去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