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衰亡从明神宗开始急速下滑。万历皇帝继位时正是幼年,朝政外有首辅张居正把持,内臣受司礼大太监冯保主管,此时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配合尚且密切,内外相安无事,朝政尚属平稳。只是张居正和冯保死后,神宗皇帝亲政,在清算了两位左膀右臂之后,长期养成的怠政之陋习,使得他一年有大半年难得见到大臣的面,三十年几乎不迈出宫门一步,大臣们的奏折大部由司礼太监转达,经常又是大部分没有回复。

文官集团认死理的多,内部倾轧也很厉害,朝中大臣分为浙党、楚党、齐党、东林党等团团伙伙,大体是以各自所在的浙江、湖南、山东等老乡挤在一起,抱团取暖,党同伐异。实力最强大而且属于朝野互动的是东林党集团,他们早已超越了区域限制在思想上道德上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地串联在一起,发出的吼声特别惊人,俨然成为一股分离主义势力,不惧生死,油盐不进,软硬不吃地捍卫自认为的真理。

也就是用儒家的那套道德说教企图将皇帝塑造为所谓的“圣君、明君、贤君”形象,这无疑是在皇上的颈脖和手脚上套上了锁链,使他的精神和行为不能完全自由舒展,不啻是对帝王权力的行使设置了底线。

在万历心目中这些家伙自己怀着强烈的功名利禄心愿,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对别人包括对至大至高至上的君主却也是冠冕堂皇严格要求,甚至严格到了家庭内部那些老婆孩子的琐事,也要处处设限,就把手伸得太长,很有点伪君子做派。难怪赖以支撑王朝的精神支柱——“程朱理学”往往被攻击为伪学,也即自己都难以达到的神圣境界,还要强制皇帝达到,岂非是完全违背了孔夫子所言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霸道行为。要知道皇帝也是人,凡是人所具备的七情六欲,皇帝都具有,而且因为权力的张扬比一般人更加强烈。

然而,这类文官往往信念坚定,处事乖张,他们有一套正统的道德礼仪规范,并认为这是救世治国的唯一灵丹妙药。在朝在野气焰都极为嚣张的东林党集团就是这样一伙认死理的人。他们的言行使皇帝很不舒服,那就干脆躲着不见。他们的奏折也就干脆留中不发了。这种现象不唯万历朝所独有,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卷十八》中评述道“自成化至天启,一百六十七年之间,其间延访大臣,不过弘治之末数年,其余皆帘远堂高,君门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