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清复明无望,面对清政府的军事压力下,郑经的台湾建国谋求独立,以求自保的念头开始萌发。而清政府对于台湾当局也是采取网开一面,剿抚结合的两手,谋求台湾统一。

康熙即位于1661年,此时郑成功收复台湾,南明最后一个小朝廷永历王朝覆灭。由于郑成功一直坚持抗清立场,成功去世后其子郑经继承了父亲主张,继续与清政府为敌,被清朝视为东南沿海的一大隐患。康熙欲使台湾归于清廷,安定东南海疆,抱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始终不渝。其策略总的来说是剿抚并用,以抚为主,曾经先后不下数十次与郑氏父子进行谈判,希望和平统一,在反反复复拉锯式和谈中,战斗从来没有终止过。

这是因为从清廷自身来讲,陆军强大而水师薄弱。八旗铁骑加上投降的绿营兵曾经纵横南北,**平南京弘光、福州隆武和云南永历政权,以及李自成大顺军和张献忠大西政权残部,平息“三藩”之乱等等,耗费军资民力巨大。反而对盘踞于东南沿海及岛屿上的郑氏水军显得力不从心。顺治年间年年征战,耗费大量军饷,国家财政极为困难。大陆初步实现统一之后,迫切需要与民休息,无力大量发展水师,尤其对刚刚从郑氏集团分化投降的水师将领并不充分信任,没有发挥他们的作用。清廷对于郑氏的战略基点不是主动出击,而是消极防御,采取了“禁海”政策。

禁海也即将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迁入内地,设立边界,派兵防守,防止百姓接济郑军,“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树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迁界禁海的目的在于切断郑氏与大陆的联系,使其失去接济和沿海民众支持,这些给郑军造成了暂时的困难,促使了郑军一部分的投降,但并未如当时所料,在半年之内置敌军以死地。反而因为迁界、禁海使得朝廷蒙受巨大损失,沿海诸省大片良田荒废,国家税收减少,对外贸易停止,百姓背井离乡,尤其将沿海岛屿空置,正好为郑氏船队自由往来出没,买通守边士兵创造了条件,郑军照样可以获得所需物资。因此,可以说禁海并未达到预期目的。

稍后,郑氏家族内部矛盾激化,为清廷推行剿抚策略提供了有利时机。郑成功病逝台湾后,郑经在经过一番内部争斗,承继王位。福建总督李继泰、靖南王耿继茂乘机于当年(1662年)八月派遣总兵林中前往厦门,修书进行招抚,开始与继位后的郑经进行了第一次的招抚谈判。

康熙二年至八年(1663—1669年),清廷前后四次又派人到台湾议抚,郑经均坚持“照朝鲜、琉球事例,不登岸,不剃发易服冠”,拒绝招抚[1]。在这期间郑家军内部产生分裂,郑经在澎湖杀其叔郑泰,导致郑泰之弟建平侯郑鸣俊、郑泰子永胜伯郑绪昌及大小文武官员四百余员、船四百余只,众万余人,从金门驶入泉州港投降清朝。在此期间清军的招抚政策对郑军瓦解很大。康熙三年(1664年)郑军威远将军翁求多率兵民六万余人投降清军,与此同时郑军永安侯黄廷、大都督余宽等率兵官三万二千余众出降。郑经仅存数十艘船,乘风遁走台湾。安排断后的大将周全斌和黄廷,也都归顺了清廷。自此,郑经沿海据点被扫灭殆尽。康熙六年(1667年)五月,清廷派遣招抚总兵官孔元章,携带郑经舅父亲笔信航海过台,招抚郑经,提出以沿海地方与台湾通善、郑氏称臣、纳贡、遣子入京为质等三条件。郑经高规格接待孔元章,但是拒绝招抚,答以“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先王在日,亦只差‘剃发’二字,若照朝鲜事例即可”。郑经回顾郑成功在顺治九年(1652年)至十一年(1654年)之间与清朝的谈判,坚持不剃发,照朝鲜例。似乎他是在坚持“先王”的一贯原则。其实他们父子对于“朝鲜例”的理解并不一致。郑成功所指“朝鲜例”是承认自己“为清人”,并“奉清朝之正朔”“文官听部调选”,甚至头发也不是绝对不可以剃,只待“奉旨命下,然后安心剃发”,为清朝之臣属。只不过要求一定之地盘,保持原有体制和军队。只是由于多种原因,双方未能最终达成协议。

而郑经所谓的“朝鲜事例”,则是试图将台湾变成纯粹意义上的“外国”。这从郑经复孔元章中书中可以看出,信中说:

自昔贵朝议和者屡也,从先王以至不佞,只缘争此(剃发)二字。况今东宁(台湾)远在海外,非属版图之中,东连日本,南蹴吕宋,人民辐辏,商贾流通。王侯自贵固吾所自有,万世之基已立于不拔。此贵介所目睹者。不佞亦何慕于爵号,何贪于疆土,而为此削发之举哉!

口气之强硬,态度之狂妄嚣张跃然于纸上。也就是说,过去和你们朝廷议和多次,从先王郑成功开始,不为其他,原因也就在于“剃发”两个字。况且如今我台湾远在海外,并不在清朝版图之内,东连日本,南至菲律宾。人口和物质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紧密,经济繁荣商业流通发达。王侯过去就是我所自有,万世基业已立于不可摧毁之地。这些都是贵大使您所亲眼见到的事。我根本就不稀罕你们所封的爵位,也不贪图你们的疆土,何必为此屈辱地剃去头发![2]

为了国家统一,招抚郑经归顺,清廷一再降低条件,甚至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郑经则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江日升《台湾外记》)康熙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康熙不愿台湾成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故谈判破裂。

在郑经坚持这种循例参照朝鲜变相独立的主张,遭到了康熙帝的严词拒绝。可以说郑成功的驱逐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完成祖国统一的战略目标,在郑经手中因为残明旗帜的丧失而只能最终走向台湾独立的道路。这时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满汉的民族矛盾相对缓和,统一与分裂上升为新的主要矛盾。郑经仍然以南明为正统,谋求建立海上独立王国,已经失去了抗清的意义。

[1] 见孟昭新著:《康熙大帝全传》,吉林文史书出版社,第132、135页。

[2] 见《郑经复孔元章书》,《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