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夏日的一个黎明,层层殿宇内,剃度仪式马上就要开始了。
武则天回到自己的房间,穿好崭新的素朴衣裙,盘了一个简单的发髻,轻轻扫了扫峨眉,然后整理好自己的小屋。尽管她有着谁都不曾有的当今皇帝的信誓旦旦,可她也知道,前路不可测。毕竟李治性格怯懦。他们的相爱,有太多阻碍。她不确定,李治愿不愿为爱付出代价。
此刻她需要面对的,是感业寺的晨钟暮鼓,她唯一要做的,就是放下一切。
“武才人,轮到你剃度了,速去升平殿。”一个老尼站在门口冷漠地说。
武则天的心里已经淡然如水,她款款而行,昂着那动人的、永不屈服的美丽头颅。没有人知道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在想什么。
她平静地走过去,跪下来。任别人将她的头发生硬地散开。她美丽的秀发就那么一缕一缕地滑落下来。
突然,辽远的空中响起肃穆的钟声。媚娘仰望着被高墙隔离的一方天空,天空清澈澄明,没有一丝云彩。今天,是天子之典的佳日良辰,但是她看不见那些大钟,看不见新天子的龙冕仪容,看不见那轰轰烈烈的火热人间。当大典钟声最后的回响消失在晴光丽日之下,她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一行热泪翻滚而下。
千百年的进化论表明,最终存活的物种,不是最聪明的,不是最强大的,而是适应性最好的。
她毕竟是一个非凡的女人,有着男性的刚强、隐忍和执拗,很快便冷静下来。怨天尤人只能自取灭亡。这里是她当前的归宿,她已接受了这个现实。
感业寺依山傍水,古朴秀丽,曲径通幽,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她在皇宫十几年,皇宫又给了她什么呢?于是,她开始烧香礼佛,面壁打坐,诵读经典。前文说过,她的母亲杨氏热衷佛学,她自幼受母亲熏陶。入寺后,儿时的兴趣爱好一下子被点燃了。她是个好奇心极强的女人,她想知道,是何种奥秘吸引唐玄奘为之奉献终生。她研习的是玄奘创立的唯识宗,即法相宗。
就当是给人生来一次充电吧,多学一些知识,总比整天在悲叹中老去要好得多。
因为有深厚的佛学功底,加上天资聪慧,武则天在钻研佛学上如鱼得水。她不仅融会贯通了佛学经典,还对玄奘法师的一系列佛学理论有深入研究,这为她执政后推行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武则天的勤苦功课,认真诵读佛经,让感业寺的主持长明师太对她另眼相看了,经常与她交谈。
可是,武则天毕竟不是佛门中人。尽管她攻读佛学很勤苦,她自己明白,那多半是在打发清苦的日子。她自知“六根”未净,与佛无缘,大唐尘事,新皇帝李治,才是她关心的根本所在。
在参禅悟道的日子里,她始终没有放下一样东西,那就是:她胸中不灭的希望之火。
随着佛学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武则天的胸怀越来越开阔,思想也越来越开窍。她不再把入寺当尼姑看做是命运的不公。恰恰相反,她把这段经历看做是人生的潜伏期。她想,人这辈子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能屈能伸,才能成就大事。潜伏的时候就得屈着,屈着的时候,也不要放弃理想与追求。
既然李治答应过接她回宫,她就等着他来,即使他不来,她也不会自轻自贱。要知道,天不绝人人自绝。
也许命运会让你失去很多,但只要你自己不愿意,没有人能剥夺你追求的权利。没有了理想,人将变得一无所有。在唐宫十二年,她从太宗皇帝那儿学到了强毅和坚韧。遭遇任何困难险阻,要学会收起眼泪。她记得先皇说过:眼泪不会赢得别人的同情。眼泪所换到的,是他人的轻蔑。即便跌进万丈深渊,也一定要积极创造机会让自己翻身,因为机会和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虽然李治这段时间音讯全无,根本没有接她回宫的意思,甚至来看她一眼都没有。但一切不是绝对没有可能。经过十二年的宫廷历练和人生洗礼,武则天深深懂得:机会不是靠等来的,而是靠创造出来的,只有善于创造并利用机会,才能离理想更近。这既是武则天事业成功的法宝,也是她的人生座右铭。
高墙森森的寺院,不可能给武则天提供实现理想的机会。于是,她只好自己创造机会,她要把创造出来的机会利用在李治身上,这当然要在感情上做文章。
武则天对李治是有感情的,至少她思念李治,期盼李治。当然,她思念和期盼李治的终极目的是希望他到寺院来,把她接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