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那种永远不会失去目标的人。完成了盛况空前的现场直播后,她的利剑首先指向了后宫。在后宫里,她要对付的主要敌人是已经被废黜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她要把她们置于死地,让她们永远失去翻身的机会。
武则天的这个决定,不知道是早已有之,还是源于一次探望。
二人被废之后,就被安排到一个清冷的院落里软禁起来,关押她们的小屋门窗紧锁,只在墙上凿了一个洞,每天把饭从小洞里递进去,再把空碗从洞口拿出来。
这天,意外发生了。不知道是不是武则天露出了利爪,忤逆了李治,他的感情世界又起了波澜。
生性仁弱的李治突然良心发现,在永徽六年(655年)十一月的一天,唐高宗在后宫中散步,不知不觉就到了关押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院落里。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高宗到了看守所。时值严冬,石室四壁,满缀冰凌。他看到洞口架着一盘残羹剩饭,显然变质多时,多情的那一面又表现出来。他不由得心酸落泪,对着洞口喊道:“皇后、淑妃安在?”
不一会儿,从洞里传来废后呜咽的声音:“妾等得罪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我们既已沦为罪囚,陛下为何仍以旧衔相称?马上,王皇后的心头涌起了一丝希望和光明,她又改了口气,哀求道:“至尊若念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乞名此院为回心院!”皇上如果您还念及昔日的恩情,把我们放出去重见天日,我们一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服侍陛下,并请您把这个院子改名为“回心院”。
高宗垂泪不止,大为震动。他真的会有什么安排吗?
不会,因为武则天不会给她们这个机会。
武则天一生重视情报工作,在唐高宗身边没少安插眼线,所以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她深知高宗心软重情,怕与她们旧情未断,节外生枝。
但要将王、萧二人处死不是一件小事,按规定必须要征得皇上李治的同意。她是怎么巧舌如簧说服李治的?
其实很简单,她说有大臣一直为废后说情,对皇上颇有怨愤之心,甚至图谋不轨。李治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定正确,为了杜绝朝臣们借机生事,默许了处死两位曾经的爱人。武则天得到这个执行权后会怎么做呢?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王、萧二人死得很惨,先各打了一百大板,打得皮开肉绽;这还不算,还要截去她们的手足;这还不够,她又把这两人置于酿瓮中,就是扔到酒缸里去了,历经数日才被折磨死。为什么要扔到酒缸里去呢?她说这叫“令二妪骨醉”。王皇后和萧淑妃当时都只有二十多岁,两个风华正茂、风姿卓绝的美少妇就这样无比凄惨地香销玉殒了。
其实,武则天这个故事也是有蓝本的,这个事情像极了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的故事。
刘邦活着的时候比较宠爱戚夫人,刘邦死后,吕后掌权了,她是怎么对待刘邦生前的宠姬戚夫人的呢?她把戚夫人的眼睛给挖了,然后把耳朵给熏聋了,再把胳膊、腿给砍下来。她说,这叫人彘,也就是人猪。之后她把这怪物扔到厕所里,儿子惠帝都被吓疯了,年纪轻轻就死了。
正因为这两个故事太像了,史学家认为这段记载过于夸张,《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是个搞文学的“守旧男”,他对武则天这个离经叛道的女人一直持否定态度,于是就在书中虚构了很多负面情节。
第一,从武则天的行为习惯来分析,她从来不做多余的事情,是个冷酷理智的人。
当她终于忍受不了她的姐姐韩国夫人和李治的眉来眼去,并且还在背后诋毁她时,她让姐姐人间蒸发了。然而,她仍然对姐姐的子女很宽容,还让姐姐的儿子贺兰敏之承袭了她父亲武士彟的爵位。直到后来,她发现两个孩子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伤害她,才逼她又下了毒手。
其二,从武则天的心理处境来分析,她一直注重给丈夫留下好印象。
例如,从她当昭仪的时候开始,尽管心里恨透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天天想着怎么扳倒她们,可她从来不在李治面前说她们的坏话,而是体谅她们,以退为进,顶多说:“眼看着我为陛下接二连三地生儿育女,哪个看着不眼红呢?大概又要说我专宠了。”
这么恐怖的事如果被李治和自己的孩子知道了,留下心理阴影,多么不值得。这不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吗?
其三,她一直很注重自己的政治形象。
她熟知历史,知道这件事让吕雉承受了千载骂名。她一直很注重培养自己政治家的形象,例如,她“剔除”了帮助李治写废掉皇后的诏书的上官仪,但是这并不妨碍她让上官仪的孙女成为自己的秘书。
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她大肆杀戮是不假,可当皇帝后,一直模仿先帝李世民。她有着政治家的狠辣,也有政治家的眼光和胸襟。在她心里,清除对手和虐杀是两个概念。
其四,也是最客观的一点,从生物的演化角度讲,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且不说以王、萧二人的身体,是不是经得起这一百杖。就算打了一百杖还没有当堂打死,也肯定身受重伤,再加上截去四肢(或者说是剔去手足)、泡酒缸,居然还可以数日而卒?
女性的血液流量每秒约十二毫升左右,而人体的总血量约三千到四千五百毫升,一个人如果一次失血超过百分之三十就有生命危险,如果一次失血二千五百毫升的话必死无疑。战场上的许多士兵只失去了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来不及救治,很快会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何况两个贵妇。
既然《资治通鉴》的说法不可信,那么王皇后和萧淑妃到底是怎么死的?
其实唐人已经告诉了我们,那就是:鸩杀!用毒酒赐死!
唐人骆宾王在《讨武曌檄》中谴责武则天,揭露武则天罪行的时候是这样说的:杀姊屠兄,弑君鸩母!弑君指的是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这个鸩母指的就是王皇后这位国母。唐人的说法当然要比宋人说法要可靠得多,再加上这篇文章是揭露武则天罪行的文章,只能从重不可能从轻,所说自当可信。
不过,不管怎么说,让人死亡毕竟是种罪孽。面对如此残酷的死亡结局,王皇后和萧淑妃是怎么反应的呢?
两个人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和素质来。
先说王皇后,她拜了两拜,然后说:“愿大家万岁,昭仪承恩,死自吾分。”说希望皇帝长命百岁,万寿无疆,现在武昭仪正承恩泽,所以死是我分内的事情。这句话说得平静之极,但也骄傲之极。王皇后至死也不承认武则天是皇后。
萧淑妃就没那么平静了,她破口大骂:“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说阿武这个狐狸精把我害到了这步田地,希望来世我变成一只猫,阿武变成一只老鼠,我要活活把它给掐死。
把这两人杀了之后,武则天觉得还是难解心头之恨。怎么办?她给这两个家族改姓。
你不是世家大族吗?你不是“五姓七望”吗?我让你旺!王皇后的家族本姓王,被改姓蟒,说她是蛇,心如蛇蝎(这得看和谁比了,“成者王侯败者寇”,诚也)。萧淑妃呢?让她的家族改姓枭,这是一种肉食动物,像鹰一样,现在经常把倒卖毒品的叫大毒枭。就这样,武则天既消灭了这两个人的肉体,又从精神上侮辱了她们。
为了宣扬礼教,《资治通鉴》中记载,因为萧淑妃临死的那句话,武则天从此对猫十分惧怕,宫中从来不养猫。
这个说法,其实是史书的作者一厢情愿。武则天的心理远比他们想象的坚强,她还是继续养猫的。
第二个传言和鬼魂有关。说她整天做噩梦,所以不敢继续住在太极宫,后来搬到了大明宫,再后来吓得连长安都不敢住了,就搬到东都洛阳去了。
如果她敬畏鬼神,就不会伤害他人了。而事实上,通往皇后的路只是一小步,通向帝王的路,真是一步一个血脚印。如果她害怕,恐怕早就疯了。换句话讲,她们活着的时候武则天都没怕过,死了就更不怕了。
那她为什么搬走了?李唐皇室有风疾的遗传病吗?太极宫地势低洼,所以皇帝们都不喜欢住。换个环境,通常是能让人心情舒畅的。
武则天认为长安破败,又偏在北方,不如洛阳的形势地位优越,想到洛阳去驻驾。于显庆二年驾幸洛阳,把洛阳定为东都。她一住进洛阳宫就很喜欢,她也相信真正的新生活会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