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决裴炎后,武则天转过身来开始全力对付徐敬业。兵贵神速的道理她完全明白,这次叛乱如果不能迅速平息,会有后起之秀纷纷效法。

上文说到,武则天此时显出相当稳定的心理素质,指挥若定。徐敬业起兵在九月二十九日,她十月六日就令左玉钤卫大将军(此军职也为太后所改,原名领军卫)李孝逸为扬州道行军大总管,李知十、马敬臣为副帅,御史魏元忠为监军使,率领三十万大军讨伐徐敬业。

李孝逸是唐宗室淮安王李神通的儿子,说不上多么有能力,之所以要他带兵,是做给天下看的,毕竟李孝逸是正牌李唐宗室,可以堵住天下悠悠众口。为保险起见,还给李孝逸派了个非常了得的监军——魏元忠。

这边徐敬业也动起来了,他令左长史唐之奇驻守已经攻下来的扬州,自己亲率主力渡江,猛扑润州(今江苏镇江)。担任润州刺史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叔叔、李勣之子李思文。

徐敬业曾几次企图拉他一起叛变,可惜,他叔叔不赞成叛乱,早就跟武则天告了密。得知叛军来攻,就和司马刘延嗣一起发动百姓修城墙,训练士卒。

此时润州的唐军只有五千人马,再看城池:自开国以来就没修过。

难道大唐根本就没有地方防务吗?

原来,唐代实行的是府兵制,征来的兵都集中在约三百八十个“折冲府”中,这些折冲府主要分布在三个道,即关内道(拱卫京师)、河东道(防守太原)和河南道(拱卫神都)。其他地方的兵,非常之少。这就是所谓“强干弱枝”部署,即:只要能保住朝廷的中枢和北边就好,其他地方等出了事再说。以扬州都督府为例,举全府七个州的兵力,还不及关内道兵力的三十分之一。所以,润州被困,还要靠本州军民的力量先扛上一阵子,等候朝廷发兵来救。

义军来到润州城下,先是侄劝叔降。但李思文决不降,徐敬业只好发起猛攻。光宅元年(684年)十月十四日,李思文、刘延嗣和领兵前来支援的曲阿(今江苏丹阳)县令尹元贞战到力竭,都当了俘虏。

魏思温请求杀了李思文,以表示徐敬业为唐室“大义灭亲”的忠勇;警告其他敢于顽抗的州官,减轻今后攻城的难度。但徐敬业没答应,只是嘲笑道:“叔叔和武氏一党,这么忠于她,应改姓武,今后就叫武思文好了!”

徐敬业还非常诚恳地劝刘延嗣入伙,刘延嗣不干,徐敬业大怒,要把他当场斩了。这次轮到魏思温不答应了——这刘延嗣乃是他的故交。随后,李思文和刘延嗣一起被关进了狱中。至于县令尹元贞,又死不肯投降、又没人为他说好话,只好孤孤单单上了黄泉路。

眼见徐敬业旗开得胜,武则天哪是省油的灯。为给徐敬业心理打击,十月十九日,下诏削夺徐敬业已故祖父李勣和父亲李震等人的官爵;把这个忠心老臣的坟也给挖开了,砍烂棺木;撤销李氏赐姓,恢复徐姓。其余徐氏家属更是给杀个一干二净。有个别侥幸逃脱的,吓得跑到了吐蕃。

义军这边欢庆胜利的锣鼓还没敲响,情况又发生突变。就在润州被攻陷的同时,李孝逸率领的三十万征剿大军,已经逼近了叛乱的另一重镇——楚州。

魏思温担心的情况终于发生了:金陵的王气尚未借着,要杀草头王的政府军却已经开到!

徐敬业也知道不好,派韦超、尉迟昭守都梁山(今江苏盱眙县城及其周围山陵的统称);弟弟徐敬猷守淮阴;自己则来到前线,屯兵在高邮县的下阿溪(在江苏省盱眙和江都之间),来对付这个李孝逸。

李孝逸开始了闯关之旅,第一关——都梁山。李孝逸的大军这时已开到临淮,与盱眙隔河相望。两雄对决,必有一场恶战了!

首战,他派偏将雷仁智与义军交战,不利。义军气焰大盛,李孝逸心中害怕,于是按兵屯守不再进攻。两军在前线演开了“静坐战争”。

监军魏元忠,虽然是个文臣,却颇知兵。他见战况胶着,急了!对李孝逸说:“天下安危,在此一举!四方承平已久,听说有人起兵,都盼着尽快扑灭叛乱。你却率领大军在此逗留不进,远近都会失望。万一朝廷另外派人来代替将军你,你用什么言辞来辩解逗留之罪?最好是从速进兵,以立大功!否则祸患将至矣!”

这样一番连劝带吓唬,惊出了李孝逸一身冷汗!急忙下令继续进军,直奔都梁山,去找义军大将韦超交战。

征讨大军的副总管马敬臣奋勇当先,在阵前斩义军别将尉迟昭、夏侯瓒于马下。

大军千里而来,首次获胜!

这一仗,赢得很关键。从此,征讨军声威大震,义军渐有不支。

此时,正如魏元忠所言,武则天果然对前线施加压力,派左鹰杨大将军黑齿常之任江南道大总管(比李孝逸的扬州道大总管高了一个级别),统辖诸道援军,开赴前线。李孝逸闻讯,心里直发毛:黑齿将军此来,简直是杀鸡用牛刀么,是不是有取代前线主将的意思?必须得主动点儿了。于是李孝逸再发兵攻都梁山。无奈,义军大将韦超前面败了一阵,不敢贸然接招,就仗着山势险要,坚守不出。

这块顽石太难啃了,府兵又不是山地作战旅,还要不要再打下去?

李孝逸又犹豫了,他拿不定主意,便召集众将商议。

魏元忠力排众议:“避坚攻瑕,是兵家之计。敌军的精锐,都在下阿溪,这种乌合之众,利在速战速决,只要一胜利他们就会有士气,但一旦失败就会想到如何自保逃命。而徐敬猷原是个赌徒,韦超等人也非宿将,兵又单弱,易为我克。徐敬业虽欲往援,势必赶不及。我军击败韦超等两贼,再乘胜进击叛军巢穴,彼方虽有韩信、白起,也恐不能抵挡。”

任何一种兵法,都必须是“应运而生”,根据当时的形势采取决策,而不是盲目看人家怎么做自己也怎么来。魏元忠分析了对方的士兵和将领,言辞十分恳切。

李孝逸采纳了魏元忠的建议——一位将军本身没有大本事不要紧,但是能够听取正确意见也足以成为名将。他当下敲定:从易到难,先灭韦超,再灭敬猷,最后击敬业。

于是引兵出击都梁山,激战一整日,终于**平都梁山义军。韦超发挥“易容术”,乔装改扮,趁夜遁逃。

闯关第二关——淮阴。都梁山一战是自讨伐以来的第一个大捷,三军无不欢呼雀跃。李孝逸也来了精神,乘胜趋进,直击淮阴。

淮阴城在淮水之南(古人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城池险固,但守将徐敬猷只懂玩牌,哪里见过这阵势,吓得不知所措。李孝逸督军大举攻城,一鼓作气拿了下来。徐敬猷则发挥“遁地术”,从暗道溜出城去,仅以身脱逃,回到了徐敬业的军营。

闯关第三关——高邮的下阿溪。徐敬业连闻败报,懊恼不已,沿下阿溪布防,誓与李孝逸一决高下。那边厢,李孝逸也领兵进入扬州府地界,直抵下阿溪北岸驻下,两军隔溪相望。

生死决战,就在明朝!

不过,今晚月色朦胧,也不能浪费。

到了晚上,官军的后军总管苏孝祥率兵五千,乘小船悄悄渡河,偷袭徐敬业。

哪知,徐敬业毕竟也经历过沙场,早料到官军会有这一手,已布下天罗地网。等官军接近,一声号炮,伏兵铺天盖地杀出,将渡河官军杀得大败。其余残兵被逼至水边,投水而死者过半!

这一仗,打得太惨烈。义军一扫多日颓靡,士气陡然高涨!徐敬业终于露了一手,得意洋洋。

苏孝祥死在乱军中,左豹韬卫长上果毅都尉成三郎被俘,压送江都。义军统帅唐之奇为激励士气,指着他对部众说:“此李孝逸也!”随后下令斩之。

哪知道这成三郎是个不怕死的,虽即将临刑,仍大呼:“我果毅成三郎,非李将军也。官军今大至矣,尔曹破在朝夕。我死,妻子受荣;尔死,家口配没,终不及我!”

其凛然正气,威慑敌胆,最终不屈而死!

这位忠勇的成三郎,是幽州渔阳(今北京密云)人。光宅年,任“左豹韬卫长上果毅都尉”。这个所谓“左豹韬卫”,就是守卫皇城的十二卫之一。在唐代原来叫“左右威卫”,武则天在光宅元年改叫“左右豹韬卫”。而成三郎的官职“长上”是“卫”里的低级官员,在一个“卫”里就有二十五名,类似于现代的团级。

李孝逸闻前军败报,害怕起来,又想打退堂鼓,想退守石梁。

恰在此时,有探报来说,徐敬业的营地上空有许多乌鸦噪集。颇懂心理学又口才极佳的魏元忠等趁机再劝:“这是贼势将败的预兆。乌鸟集幕,势必空营。然而徐敬业尚未退,鸟已先集,岂不是将覆灭么?现在正是顺风,芦苇干枯,用火攻有利,此时决不能退却!”

此时官军的位置,在义军西北方向,正好借冬天的西北风放火。李孝逸听了,极口称善,于是命军士各持火种,跨溪再战。

这边徐敬业正要挥军截击,不想对面官军强弓火箭接连射来。溪边芦苇甚多,正值冬天干燥,朔风猛厉,霎时四面延烧,卷入阵中。义军立足不住,纷纷后退。

徐敬业还想抵抗一阵,急命部下调整位置。这却是一着致命错棋:紧急中临时调动军阵,反而闹得自己营垒大乱。李孝逸见义军混乱,便督军疾进,一顿乱杀,斩义军七千余人。直杀得溪流皆赤,岸草尽红,为逃避火烧而跳水淹死的不计其数,真是水深火热呀!

这把火烧得义军的主力彻底崩溃。

徐敬业、徐敬猷、骆宾王等一干首脑人物带领少数士兵狼狈逃入江都。李孝逸哪里肯放过残贼,紧接着就追踪而至。

徐敬业料知江都不能再守,携了妻小,带着一队人马奔往润州,打算去镇守润州的义军刺史李宗臣那里落脚,以图东山再起。

此时,徐敬业可是头号通缉犯,他怕在途中被官军截击,就先潜入蒜山。写了信让李宗臣发兵来接应。可是,这一行人在慌乱中将原定的联系信物丢失,小卒只拿了信件跑去润州,李宗臣以为有诈——别是官军使的调虎离山之计!于是不理。徐敬业一行人见没有回音,以为李宗臣已经降了官军,大感绝望。

一行人不敢停留,连忙乘舟潜入长江,又意欲坐船出海到辽东避难。没想到,天不佑徐,航行至海陵(今江苏泰州),遇上大风,船只无法出海,而追兵将至。

穷途末路至此,就算再有信念的人也不免恐慌,况且众人造反,大多还不是为了谋个好前途,有几个真信了匡复大唐那一套?光宅元年(684年)十一月十八日,徐敬业的部将王那相,见大势已去,生了叛变之心,便鼓动兵士杀了徐敬业、徐敬猷兄弟,以及其家属,共砍下二十五个首级,拿到李孝逸军前投降。

而徐敬业的余党唐之奇、魏思温、韦超、薛仲璋等逃散之人,也分别被李孝逸部下捕获处斩,传首神都,扬、润、楚三州悉平。在海陵败亡的这一天,唯有骆宾王不知下落。

此刻,大将军黑齿常之带援军赶到江都,已是乱党肃清,不劳他老人家动手了。

武则天随后下令,尽杀徐氏宗族,只有那个不降叛贼的李思文没有被连坐,并且因功官拜司仆少卿,后来又升了春官尚书。

武则天还专门召见了他,揶揄道:“敬业改卿姓武,卿可便姓武吧。”事情至此还没完,后来又有人举报说,这个李思文原本是与徐敬业同谋的。于是,“武思文”被免官,还恢复徐姓,总算是保住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