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后,武则天环顾海内,一则以喜,一则以怒。喜的是小试牛刀就把内外的敌对势力给翦除了;怒的是她深为倚重的权臣,居然就在眼皮底下公然与她为敌。据此,她采取了两个行动,来宣泄自己的这种复杂心情。
一是改年号。次年正月初一,改元垂拱,同时大赦天下。
武则天一向都奉行“我的地盘我做主”,她才不管会不会给纪年带来混乱,想改就改。“垂拱”一词,来自《尚书·武成》篇,即“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就是无为而治,让衣襟垂着不飘不摇、拱着手什么也不干,天下就太平了。这一年,武则天六十二岁,从少女时代奋斗到执掌乾坤的太后,她既有睨视当世的自信,也有不愿再起风波的愿望。“垂拱”这个年号,恰好代表了她此时的心情。
另一件事是,她要好好训斥一下群臣。
多年来,她信任和提拔有才有德的大臣,视如心腹。但是这些人里面,有不少是穿起官服做官、脱下官服骂娘的角色,就是不能一条心。她知道,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女主当国”。假如她是个男人,能做到今天这个地步,朝士早就会歌功颂德了,但可恨儒家礼法衡量明君的标准,有一个附加条款,肯定不是“女士优先”了,是“女人除外”。而这个“女驭马师”又偏偏是一个无比倔强的女人,她就是不信,以她的才干不能让这些人服她,不服她也绝不会后退。
在镇压了徐敬业、杀了程务挺之后不久,她特地把群臣召集起来训话。
看着殿上一排排冠带朱紫的男人,她在那片紫色的薄薄的帘幕后面站了起来,故意让这一排排男人能清楚地看见她虽年过花甲,却依然硬挺的、女人的身躯。然后,突然严肃地发问:“朕并没有辜负天下,也没有辜负诸位大臣,你们说是不是?”
群臣齐声回答:“是。”
武则天这天似乎有万千思绪,激动地继续说:“朕辅政先帝二十余年,忧天下至矣!公卿富贵,都是朕赐予的;天下安乐,乃出自朕的治理。先帝弃世时,将天下交付给朕,朕不敢爱己身而爱百姓。如今为首叛乱者,皆出于将相,辜负朕何等之深!你们中有受遗命的老臣、倔强难制胜过裴炎的么?有将门贵种、纠合亡命之徒的本领胜过徐敬业的么?有握兵宿将、攻战必胜胜过于程务挺的么?此三人在群臣中素有威望,因不利于朕,朕乃杀之!”
群臣听到这里,已是战战兢兢,大气不敢出:太后这一番疾言厉色是要干什么?
最后,武则天斩钉截铁地说:“你们之中,有能超过裴炎、徐敬业、程务挺的,就请站出来反叛朕!不然就得好好服从,不要做出让天下笑话的事情来!”
武则天说完,压着怒火,缓缓坐了下来。群臣跪地,不敢仰视,异口同声地回答:“唯太后所使!”任凭太后吩咐。
这是武则天对群臣的敲山震虎。在历史上,最高掌政者跟臣子这样叫板的情况,十分罕见。此段由《资治通鉴》注引《唐统纪》,而《考异》认为“恐武后亦不至轻浅如此。今不取”。实则,武后为情势所迫是能做到的,这倒很符合她的风格。
自从上次临轩称制,也就是自称“朕”以来,武则天当皇帝的想法越发清晰了。
她是被“三从四德”的儒家观念给逼的。只要她是个女人,就不能拥有权力,否则,“不从”就是“不德”。你是女人你就得听男人安排,如果想安排男人,就是“大逆不道”。说白了,女人被支配、被压迫男人才能满意。一旦她做了皇帝,就可以用儒家的“三纲五常”来压制“三从四德”。不要忘了,“三纲”的第一纲是君为臣纲!
几十年来,她辅佐丈夫、代表幼子,大家都骂她是吕后。自己当了皇帝,那就大不同了,只要自己的皇朝寿命足够长,后人总要承认开国皇帝是正统——哪怕是一只母鸡。她当皇帝的念头,差不多都是反对她的人教给她的。一个人本来不是贼,大家一次次哄说他是,说不定哪天一气之下便做了贼。
她做的就是男人的事、皇帝的事,事实证明她能做好。她治国的成果,好过古往今来不知多少皇帝,那为什么就不能当女皇呢?
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之后,她在垂拱元年(685年)之后所做的一切,就都是为当皇帝而进行的预热了。
准备动作一:大开仕途。
武则天想做一只打鸣的母鸡,官僚集团基本不支持,那么,她就得有自己的队伍。而这个忠于自己的队伍从哪儿来?唯有破格聘用!所以,“大换血”不管名义上叫什么,实质上都是为了建立一支新的“嫡系班底”。
垂拱元年五月,她正式实施了太宗曾有过的打算,允许百姓和低级官员自荐,下诏对“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这是中国历史上针对性最广泛的一份求贤令。
可是,那不是鱼鳖虾蟹都可以当官了,社会还成什么体统?
不怕,这一措施是有制约条款的。进来容易,当不好这个官儿,那就有可能掉脑袋,一点儿也不宽容。所以,报名前先摸摸自己的脖子。
准备动作二:抓吏治。
一个政权,不管后代对它的合法性如何评价,如果吏治好,那么它的功绩是怎么也抹煞不了的。武则天抓吏治,就是普及她主编的《臣轨》。《臣轨》这部教材,还不完全是老生常谈,里面有点儿新东西,其中,“十大标准”可谓“官场宝典”。办公的,经商的,古今通用,老少咸宜。
一曰“同体”;为臣者要与君王同心同德,爱国恤人,尽职尽责。
二曰“至忠”;要以谦虚谨慎为本,功多而不言。要“推善于君”,把功劳记在君主的领导上;“引过在己”,勇于承担失误的责任。
三曰“守道”;做官要有“大道”在心,也就是辅佐君王、匡正时弊。要清心正身,做到“名不动心,利不动志”,勿以捞钱升官为第一要务。
四曰“公正”;其中包括三项基本原则,即“理官事,而不营私家”“当公法,而不阿亲党”“举贤才,而不避仇雠”。这三条,不太可能每个官员都做到,但提倡也是一种鲜明的态度。
五曰“匡谏”;要敢于矫正君主过失,以谏为忠,不避斧钺。其实,实行这一条还得分情况,有时候就算掉脑袋武则天也不会听。那又何必掉脑袋呢?
六曰“诚信”;对君主要以诚信作为忠的基础,对下属要以诚信作为笼络的手段。“上下通诚,信而不疑”,共建和谐社会。
七曰“慎密”;不泄露禁中之语,非所言者,勿言。
八曰“廉洁”;要“奉法以利人,不枉法以侵人”,不属于自己的,决不要拿。
九曰“良将”;这里的“将”,是指“将作”。也就是要多才多艺,机智果断,不能当只会吃喝享受的庸官。
十曰“利人”;其中包括“禁末作”,少修建没用的东西,少搞没用的庆典;“兴农功”,多关心百姓民生;“省徭轻赋”,不以征税多为荣;“务使家给人足”,要让百姓生活富足,不要有太多低保户。如果堂堂大国竟有百姓不能自给自足的,更有何夸耀?
这本《臣轨》,于垂拱元年写成,发给官员人手一册,据说功效很好。起码能让官僚们知道,上面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就算它是形式,好形式总比坏风气强,起码还有个引导人心的作用。
准备动作三:鼓励上访。
为了考查朝中大臣及地方官们的言行动态,并直接听取臣民谏言和冤抑之情,让下情顺利上达,垂拱元年(685年)二月七日,太后下令:“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不须防守,凡是有挝鼓立石者,命御史受状以闻。”登闻鼓设于西朝堂外,肺石为红色,如肺,设于东朝堂外,让臣民百姓自由登石或击鼓,让御史接取状纸,直接呈给武则天本人。据说这就是后世升堂击鼓做法的雏形。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她接受侍御史鱼承晔之子鱼保家的建议,让他制作了铜匦。这个器具很有特点:四面有四个小门,分为青、红、白、黑四色。从小洞口投进疏表后,别人就再也拿不出来了,只有负责官员开启机关才能取出,具有很高的保密功能。就是个内部结构复杂的意见箱。
她设“四匦”的目的是什么?有些学者说:“整人!”不理解是因为不清楚事情的细节。真实的历史记录——
东面的青匦叫“延恩”匦,是个自荐匦,可以写你的自荐材料,包括个人的作品。是求才之路。
南面的红匦叫“招谏”匦,收集“论时政之得失”的各类意见。这是虚心纳谏,让官民畅所欲言,提供治国的正面建议和反面的教训。
西面的白匦叫“伸冤”匦,“有冤抑者投之”,百姓有要陈述冤屈的,可以往这里面投书,直接向中央申诉,免得州县官、或上下串通搞出冤狱,民不得申。
北面的黑匦叫“通玄”匦,有言天象灾变或要进献军机密计者投之。这个铜匦有点神秘色彩,在当时设此毫不奇怪,大家都有迷信思想。
为了不让四匦成为摆设,武则天不惜血本,规定:全国凡上京做那四件事的人,沿途都要提供驿马,按五品官的标准供给伙食,保证他们安全抵达,来京后安排在国家级宾馆里。接见后,武则天认为这人的办法好,就可以破格任用。有冤伸冤,有仇报仇,即使所言不实,也概不问罪。
是问:中国历史中哪朝哪代敢这么做呢?它不敢。所以,它说武则天是为了鼓励告密。
当然,作为一个皇帝,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镇压、杀人在所难免。武则天用酷吏残杀李氏宗亲和反对她的官员,造成了许多冤狱,也是历史事实。但是,这和“四匦”治国是两回事。当时司法不健全,有些小人利用这个工具打击别人,也是副作用之一。
铜匦投入使用后,没想到它的发明者深受其害。
铜匦的发明者鱼保家的父亲鱼承晔,就是裴炎一案的主审官,深受太后信任。
鱼保家心灵手巧,据说他曾经教徐敬业制造刀剑弓弩,造出的东西十分精良,在战斗中给官军很大打击。徐敬业败亡后,因无人告发而免于追究。
结果铜匦刚一设置,就有人投书告发鱼保家“通贼”,他也因此掉了脑袋。估计告发者并不是拥护武则天的人,而是对临朝称制不满的人。过去之所以不告发,是因为念鱼保家赞助起义有功。而现在鱼保家帮助武则天,这些人也就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