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童年》(广西接力出版社)是一部苦难之书。书中有苦有乐,所谓之乐,只不过是苦中作乐,苦涩之乐,像地衣吸附岩石那么可怜卑微的生存之乐,有的也许还只是作者走过寒冬回忆严寒的回味之乐。苦难弥漫着全书,成为全书的主题,足以让今天的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在震撼、惊愕、恐惧、怜悯、痛苦的同时引发思考,从而丰富自己的社会人生体验,加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因为苦难永远是人生的教科书。

苦难童年不谈久矣!最近读教育期刊,发表有学校老师的作文课件,题目是《写童年的故事》。老师给学生提示重点故事有三类,一是快乐的事情,举例如令人好奇的事,美好的幻想;二是烦恼的事情,举例如与父母的矛盾,同学间矛盾;三是可笑的事情。总之是远离苦难的童年,都是快乐学习而又有些微成长烦恼的童年。这大体是不错的。但我相信,当今中国社会,一定还有学生家庭生活处于困难境地,而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一定有困苦的事情发生,这些难道不也是童年的一种故事吗?老师是不是也可以引导学生去体认童年生活中某些困苦呢?这似乎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如今并不只是儿童教育不谈苦难,大众传媒许多时候致力于强化娱乐功能,也在有意无意地淡化对苦难的关注。尽管举目向世界各地望去,人类社会还有很大面积的贫穷与苦难并未消退。按照新的贫困标准,我国有将近1亿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但似乎这不是大众媒体需要关注的。前不久国际国内媒体载文纪念英国作家狄更斯诞辰200周年,有过一番热闹景象。狄更斯是一位以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苦难遭遇而名闻世界文坛的大作家,堪称“现实主义文学的苦难大师”。今天许多媒体却似乎不约而同地把视线都轻轻掠过了雾都孤儿和匹克威克,兴趣点或者重重地投向作家的成功之路,或者踟蹰于伦敦的历史文化遗迹,或者将他的七部名著连成伦敦地图,捎带上了一些人文旅游的意绪。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历史总是一叶一叶地翻过去。每一叶历史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主题。当今时代这一叶世界性的主题有说是发展,有说是和谐,还有说是文明冲突与幸福感认同,等等,所以让狄更斯给今天的人们带来一些属于今天的人们所需要的快乐和认知内涵也无可厚非。只是,从今天大众媒体的狄更斯解读,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得到社会审美趣味正远离苦难生活的趋势。

苦难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苦难几乎是人类的一个宿命。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人类三大宗教中得到对这一论断的领悟。我们还可以从人类有史以来所有思想大师、哲学大师、文学大师、艺术大师的经典著作中找到关于这一论断的深刻论述。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应当对苦难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和同情心。苦难教育应当成为社会教育和人的成长教育的必修课。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在为孩子营造幸福快乐童年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社会曾经有过另一种童年。理解它,并且记住,我们的社会才会比较地文明健康起来。

这就是我为什么愿意为蒙林坚的《苦乐童年》一书作序的深层次原因。

我愿意为《苦乐童年》作序的直接原因还来自作者给我的一封来信。来信是电子邮件,却写得文气隽永,并无匆忙之感。信中写道:

您我都是“50后”的人,我不知道您是不是跟我一样生在农家,长在农村,但您在广西宜州农村插队对我们那里的生活会有深刻的印象,相信您只要从我的故事标题中就能想象到故事的内容。写我童年的一百个故事意义不大,但童年给我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我很想看我童年时候的照片是什么样的,但我的第一张照片是读初中以后才有的。正是因为找不到童年的照片,我才想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许能通过我们“50后”那一代人的童年生活与当今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强烈反差来达到唤起人们珍藏昨天、珍惜今天、珍爱明天的效果。

我有点儿被这封信感动了。实话说,感动我的不是信中强调写作这部书的教育意义。我同意作者的理性认识,甚至认为这些故事的教育意义要更加深刻。但谈不上感动。感动我的是,作者努力引发我与他的共同记忆。因为我也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活挣扎过。尤其感动我的是,作者此生第一张照片的叙述,轻易地说出,便轻轻地感动了我。我相信,这是真的。我不能对如此真实的作者的请求有任何推托。

我还敢说,全书100个故事都真有其事、真有其人。整本书真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真到每一篇的题目都是真的,真到连原生态的粗糙尽在其中。我曾经想过,是不是建议作者在语言叙述上再打磨一下,譬如:题目的词语可以考究一点,平仄应当讲究一点,叙述可以调整一下节奏、层次,使用地方语言能否规范一些,等等。转念一想,如此一来,文章是圆润了,却一定会造成真实感的耗损。我太喜欢这部书的真实感了。真实到什么程度呢?拿古人的说法来说吧,有“如面谈”的感觉。连作者说话的腔调、气息都有如面之感,都是我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地方上的人——广西河池人所特有的。那个地方上的人把自己的腔调、气息自嘲为“玉米气”。读着书中文字,我真切地闻到了浓郁的玉米气味。

《吹牛大王历险记》插图|[法]古斯塔夫·多雷 绘

我为这部书作序,还出自一个原因。1999年,我初到北京供职于人民文学出版社。蒙林坚曾经专程来看望我,请我为他编选的一部多人散文集《美在广西》作序。时隔13年,他给我发来邮件,请我为他的苦难童年故事作序。尽管我有很多俗事要忙,但还是应承下来这副重托。试想,既然曾经那么动情地为美丽的广西山水作过一篇美丽的序言,我有什么理由不为曾经在大山里苦苦挣扎的林坚兄以及他的父老乡亲发表一些感想,说上几句暖心的话呢?于是,我怀着一副沉重、纷乱、复杂的心绪写下了这篇序言。

对于书中那些已经逝去的苦难,其实心里还有更多要说的话,更多要表达的意思,更多要宣泄的情绪,更多要发出的追问。然而,面对那么多活生生的苦难故事,说什么都显得多余。请读者诸君自己去读、去体会、去感受、去思考吧。我只有一个心愿,祈祷我们的民族从今永远告别这样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