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上好一堂国学课(1)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妀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译文】

古代的教育,是教人以人伦。后世记诵辞章的习气兴起之后,先王的教化便消亡了。如今教育儿童,应当专门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重点。至于栽培涵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以吟咏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以学习礼仪来端庄他们的仪表,以劝勉读书来开发他们的心智。现在的人往往认为吟咏诗歌、学习礼仪是不务正业,这是鄙陋庸俗的见解,又怎么能明白古人立教的本意呢?

大致说来,儿童的天性喜欢玩乐却害怕拘束。就好像草木开始萌芽时,让它舒展地生长就能枝叶茂盛,如果摧残阻挠就会衰败痿痹。现在教育儿童也应当积极鼓励天性,使得他们心中喜悦,这样就会不断进步。这就好比是时雨春风滋润花木,花木没有不萌芽生长的;如果花木受到冰霜的侵袭,就会生意萧索,不断枯萎。所以通过吟咏诗歌,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志趣,也是为了在吟咏中宣泄他们的精力,在音律中抒发他们的抑郁之情;通过学习礼仪,不但可以端庄仪表,也是为了在打躬作揖之中活动血脉,在叩拜屈伸之间强健筋骨;通过劝勉读书,不但可以开发他们的心智,还可以在反复讨论中存养心体,在褒贬讽誉中宣扬志气。所有这一切都是顺导他们的志趣,调理他们的性情,消除他们的鄙陋吝啬,化去他们的粗劣顽皮,使得他们日渐符合礼仪而不会感到辛苦,心中中正平和而不知不觉,这就是先王立教的深刻含义。

近世教育儿童,每天只知道督促句读的功课,严格约束却不知道用礼仪引导,只求耳聪目明却不知道用善来培养,用鞭子抽打、用绳子捆缚,像对待囚犯一样。孩子们将学校视作监狱而不肯去,将师长视如仇敌而不想见,想尽各种办法要逃学去嬉戏玩耍,弄虚作假肆意顽皮,变得庸俗低劣,日益堕落。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还要求他们向善,怎么做得到呢?

我教学的主张就在于此。我恐怕世俗不能明白,认为我很迂腐,加上我就要离开了,所以特意叮嘱告知。诸位教读务必体察我的用意,以此为终身的教训,不要因为世俗的言论就改辕易辙,废除我所订立的规矩,也许可以收到“在童蒙时就培养儿童纯正的品格”的功效吧!诸位务必切记!

【度阴山曰】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后面的《教约》相辅相成,都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呈现,前者是纲,后者是目,前者是知,后者是行,二者必须并驾齐驱,才能知行合一。两者说的是,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者,怎样才能为孩子上好一堂国学课。这件事的难度很大,即使在明代,许多孩子也不喜欢受教育。王阳明在这里给出了一个教学大纲,这份大纲,以“良知”为纲,以“致良知”为目,白描了一堂真正的国学课。

国学课的目的是什么?即是说,我们通过国学课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来,孩子学完国学课后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王阳明国学教育的大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大纲中的这八项品德就是孩子应该具备的,放到任何时代,它都有绝对的生命力。

孝悌是人在家庭中的良知呈现,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石,而且很容易做到。我们最开始接触的人就是家庭成员,父母兄弟姐妹,如果在家庭中都无法呈现孝悌的良知,那无论如何都不能保证你到社会上会是个有良知的人。

所以孔子说,孝悌是为仁之本,为何是本?第一,它容易实现;第二,它是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致良知的场地。人生,一定要开好局。

忠、信、礼、义、廉、耻,是我们在社会中良知呈现出来的条目,尽自己心力为他人,是忠;不欺自己不欺他人,是信;懂得礼仪之术,并发自真诚地呈现,是礼;随情境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是义;洁身自好,是廉;有羞耻之心,是耻。

这八种品德,并非是我们后天所学到,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它们就藏在我们心中,我们唯一要做的只是把它们呼唤出来,呼唤它们就是在呼唤良知。

如何呼唤它们呢?

第一,吟咏诗歌——情感培养

吟咏诗歌,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志趣,也是为了在吟咏中宣泄他们的精力,在音律中抒发他们的抑郁之情。孩子有旺盛的精力,还有与生俱来的情感,无论是精力还是情感,都需要外放,诗歌恰好能做到这两点,诗歌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人类发明,以这种发明来激发出孩子自有的情感,就是在帮助孩子致良知。

第二,学习礼仪——行为培养

通过学习礼仪,不但可以端庄仪表,也是为了在打躬作揖之中活动血脉,在叩拜屈伸之间强健筋骨,这仍然是让孩子通过一种美好的方式宣泄他们的精力。

第三,劝勉读书——智慧培养

通过劝勉读书,不但可以开发他们的心智,还可以在反复讨论中存养心体,在褒贬讽誉中宣扬志气。

吟咏诗歌、学习礼仪、劝勉读书必须顺导他们的志趣,调理他们的性情,消除他们的鄙陋吝啬,化去他们的粗劣顽皮,使得他们的行为日渐符合礼仪的标准而不会感到辛苦,心中不知不觉变得中正平和。这就是先王立教的深刻含义。

最后,用这三种方法呼唤孩子们的良知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儿童天性喜欢玩乐害怕拘束,同时,他们也有向上的良知之心。避免他们的害怕,关注他们向上的良知之心,就是教育正道。

孩子本有吟咏诗歌之心,本有学习礼仪之心,本有读书求知之心,既然有这些心,你只要把它们引导出来即可,不要像对待囚犯那样对待他们。正如牛的本性就是喜欢吃草,可你非按着它的头来吃草,这就麻烦了。扼杀孩子的天性,等于犯罪。

教约——如何给孩子上好一堂国学课(2)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偏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凊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收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凡习礼,需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间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译文】

每天清晨,学生参拜行礼完毕,教读应依次提问学生:在家时热爱亲人、尊敬长辈之心,是否真切而没有懈怠?在使得父母冬暖夏凉、早晚请安的礼节上,是否能够躬身实践而没有遗漏?在街上行走时,是否注意礼节而没有**不羁?一切言行心思,是否欺天罔人未能做到忠信笃敬?每位学生都应如实以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要随时根据情况,委婉地加以启发引导,然后让他们各自退回座位上学习。

凡是吟诵诗歌,必须整理仪容,平定呼吸,使得声音清晰明朗,节奏均匀,不急不躁,不散漫不嘈杂,不气馁不畏难。时间久了,就会感到精神舒畅,心平气和。每个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多少分为四个班。每天轮流一个班吟诵诗歌,其余的学生收敛仪容,认真聆听。每五天让四个班依次吟诵诗歌,每月初一、十五组织各学堂到书院集体吟诵。

但凡学习礼仪时,必须澄明内心,排除杂虑。老师要认真审察学生的礼仪细节,容貌举止。不疏忽不懈怠,不拘谨不害羞,不随便不粗野,从容而不缓慢,谨慎而不紧张。时间久了,体态仪貌练习得熟练了,德行的培养也就坚定了。学生的班次同吟诵诗歌一样,每隔一天轮流一个班练习礼仪,其余的班收敛仪容,认真观看。练习礼仪的那一天,免去其他的课业。每隔十天,集合四个班在本校依次练习礼仪。每月初一、十五组织各学堂到书院练习礼仪。

老师讲课不在多,贵在精熟。根据学生的资质,能认识两百字的只教一百字,让学生的精神力量有所富余,便不会产生辛苦厌烦的情绪,反而会有收获的喜悦。在诵读之时,一定要专心致志,口中所读、心中所想,字字句句,反复体会。音节要抑扬顿挫,心胸要宽广虚静。时间久了,学生就能明白礼仪,日益聪明了。

每天的功夫,先考察学生的品德,其次是背书、诵读,再次是练习礼仪或其他课业,再次是读书、讲课,最后是吟诵诗歌。凡是练习礼仪、吟诵诗歌,都是为了使孩童的天性能够长存,使他们乐于学习而不感到疲倦,这样就没心思去干歪门邪道之事。老师们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该如何教育学生了。当然,这里所说的也只是个大概,“至于要明白领悟其中的神妙之处,就在于各自的努力了”。

【度阴山曰】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是教育思想,《教约》则是教育实践,就像是在教导我们如何给孩子上一天课。

第一部分:温故。这个温故可以看成是前一天的反省或思想总结。主要内容集中在品德上:

首先是孝,在家时热爱亲人、尊敬长辈之心是否真切而没有懈怠。

其次是礼,在使得父母冬暖夏凉、早晚请安的礼节上,是否能够躬身实践而没有遗漏;在街上行走时,是否注意礼节而没有**不羁。

最后是诚,一切言行心思,是否欺天罔人未能做到忠信笃敬?

这些思想内容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已经足够,孩子致良知,就是孝、礼和不要欺骗。

第二部分:吟诵诗歌。整理仪容,平定呼吸,使得声音清晰明朗,节奏均匀,不急不躁,不散漫不嘈杂,不气馁不畏难。时间久了,就会感到精神舒畅,心平气和。

这个部分特别重要,很多人都觉得吟诵诗歌是学知识,其实吟诵诗歌,还能锻炼身体和浩然之气。

第三部分:学习礼仪,按照分组的办法,让学生们互相观看对方,以此来提高自己。

最后,老师一定要记住的是,传授孩子时留有余地:根据学生的资质,能认识两百字的只教一百字,让学生的精神力量有所富余,便不会产生辛苦厌烦的情绪,反而会有收获的喜悦。

一天的课程可大致分为:考察学生的品德—让学生背诵课文—教导礼仪和其他课业—讲授课程—吟诵诗歌。

这就是一堂最好的国学课,它的时间是一天,不停地重复这一天,就能锻造出传承传统文化的新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