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战争”,一类是“运动”。这正说明战争与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影响之大。

1925年的五卅运动,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较之此前的义和团运动和五四运动毫不逊色。“五卅”之初始,本是一桩近代史上常见的涉外惨案,其结果却引发为一场规模空前的全国性的反帝大风暴。“五卅”的影响,主要不在惨案如何惨烈,而在运动民众之成功。五卅运动甫一结束,中共便高度评价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称这场运动为国民革命之肇端。如瞿秋白在1925年8月出版的《向导》周报和1926年3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分别撰文指出:“五卅以后,中国的历史已经开始一个新时期——实行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的国民革命从五卅开始了!”

“五卅”与“五四”,前后相隔6年时间。从这两次运动中,我们不难观察到历史进程的延续性、前后关联乃至因果关系。在“五四”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尚未诞生,中国国民党还没有改组。“五四”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国民党改组了。到“五卅”的时候,中共一举成为运动的主角,在运动的推波助澜上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从两次运动的中心口号看,五卅运动所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既是五四运动中“打倒列强除军阀”口号的延伸,又是一种新的民族主义理念的升华。张国焘回忆说:“也许有人只知道五卅运动的蓝图是中共所预拟的,但我却认为民族主义的影响,即对中共本身说来,也是超过一切的。而在我的亲身经历中,五卅运动的民族情绪,其感人之深,尤胜于当年的五四运动。”从五卅运动的影响看,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中共自身的成长壮大,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乃至北洋军阀的覆亡,“五卅”均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力量,亦是一个重要契机。从“五四”到“五卅”和省港大罢工,运动的中心地由北京、上海而广州,由北向南依次推进;其后北伐战争又迅速由南向北,从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最后推进到北京。时空转换之迅速,亦是中国近代史上所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