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数越大,对关于生老病死的佛教教义的体验就越真切。还记得小时候妈妈给我讲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的情形。人生就是如此,没有例外,也没什么太可怕的。只是等待一切该发生的发生而已。
释迦牟尼在一个城中生活,他在城的东南西北四个大门处分别遇到了一个婴儿、一个老人、一个病人、一个死人,于是顿悟:这就是人生百态中最基本的几种形态,人生不过如此而已。这一顿悟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最直接的人生感触,一点儿也不深奥,一点儿也不玄妙,其表达也是大白话。
在中国,无论信不信教,这些道理是被人们普遍认同的。民间对待宗教的态度一直就秉持骨子里的中庸: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全信常常会走火入魔,不信又怕对自身不利。其实佛教的道理,尤其是关于“空”的道理,人们内心深处早就接受了,因为它以事实和人们的经验为基础,几乎没有什么值得质疑的余地。
有了对于人生这一超脱的看法,中国人的价值观基本上是现世的,是世俗的,不是宗教的。人们深知死后并没有灵魂,没有天堂,没有地狱,没有前生,没有来世,人所拥有的仅仅是这几十年的有生之年。所以养生之道成为大多数人的信仰,维护保养身体,安度一生,这就是中国人普遍的人生价值观。
虽然这种世俗人生价值观颇受其他文化中人的诟病,说中国人不信神没宗教信仰就是一群行尸走肉,但是我觉得中国人对于自己文化的世俗价值观不必妄自菲薄。有神论和无神论并不是高尚与低下的分野,只不过是对宇宙、对世界、对生命的不同观点而已。好消息是,现代科学日益证明,无神论的真理成分远远超过有神论,所以事实将证明,真理在我们一边,我们可以坦然面对有神论者的攻讦。
由于中国人大都没有宗教信仰,大都是无神论者,所以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世俗的生活,世俗的价值观。所谓世俗的价值观,就是过多看重俗世的生活,不关心前生来世;过多看重肉体,不关心灵魂。因为大家心里明镜似的,生命既无前生来世,死后也无灵魂,所以强身健体就是国人普遍的宗教信仰,精心呵护身体就是全民最普遍关注的事情。这一点,从各类媒体中有大量养生类信息而且最受各类人群欢迎,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人应当精心呵护自己的身体,要时时关注它,监测它的各项指标;人还应当精心呵护自己的心灵,也应当时时关注它,监测它的健康度、精致度和愉悦度。
有的人的生活是病态的,不健康的。比如那些吸毒的人、嗜酒的人、心胸狭窄的人。吸毒伤身,嗜酒伤肝,心胸狭窄的人成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肉身的不健康与心灵的不健康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对癌症成因的一个极端说法就是,它根本就是一种精神病,即抑郁的、不健康的心态导致的疾病。
有的人的生活是粗粝的,不精致的。衣食住行全不讲究,乱七八糟。食仅果腹,衣仅蔽体。对于音乐、美术、文学、哲学全无兴趣,只读畅销书,只看肥皂剧,从不享用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这些精致灵魂所创作出来的精致作品,生活质量很低,不只是物质生活质量低,精神生活质量也低。
有的人的生活是苦闷的,不快乐的。活得无精打采,沉闷纠结。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既感觉不到食之美味,也感觉不到性之欢愉,更感觉不到纯粹精神的愉悦。世俗生活中的快乐不外乎三类:肉体的快乐、人际关系的快乐以及精神的快乐。如果在这三个方面都感觉不到愉悦,人的生活是多么沉闷难熬。
既然没有前生,没有来世,既然死后也无灵魂,就好好关注此生此世,精心呵护目前这个生命,尽量让它健康、精致、愉悦,这才对得起自己宝贵的独一无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