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小子和老者的对话9 经典作品并不是写给我们看的

无知小子:您好!今天我来是想请教您,我应该去读一些什么样的书才好呢?

老者:让人这么不想回答的问题还真是少见。你自己喜欢什么,就去读什么。

无知小子:好吧!那我就先去不自量力地挑战一下那些名家著作和经典作品吧!

老者:你想读我也不会阻止你,但是你可要警惕这种“经典名著主义”的陷阱。

无知小子:什么陷阱?

老者:首先你要知道,这些名著和经典作品并不是写给你看的[19]。

无知小子:呜呜呜,我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找不到伙伴。

老者: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想说的是,那些曾经引领过一个时代的经典名著,流传至今早已经过了不知多少代。写这些书的作者们当时所拥有的知识和面临的问题都与现在不同,因此对于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来说,这些经典作品读起来必然会有些吃力。所以很多人都会读不下去。

无知小子:原来是这样!难怪我读这些书的时候总是容易半途而废!

老者:那可能只是因为你既没多少读书的经验,又没什么本事,还缺乏耐性吧。不过这些名著和经典作品本来就不适合一个人来读,而是应该与那些了解其写作背景,对一些前提性的知识和著作比较了解的前辈们一起读。

无知小子:要是能找到这样的前辈,我就不用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自学了。对于自学者来说,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是好呢?

老者:可以参考一些解说和注释类的书籍,那也是前辈们在以书的形式来帮助你。

无知小子:但是在看别人的解读之前,我是不是应该先不带任何主观倾向地读一下这些经典作品呢?

老者:你想这么做我也不会阻止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经典作品,并不单单是指这些作品流传的时间比较久,也不是说这些作品中包含着什么超越时代的真理。如果非要给出一个定义的话,其实可以说经典作品就是指那些被许多人解说和注释过的作品[20]。

无知小子:这种说法我还是头一次听说。

老者:当这些经典作品被创作出来以后,许多人都被它们的魅力所吸引,想要解读其中的含义,然后将自己的解读以及自己认为正确的解读方式写成了书。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够称得上是经典作品。我们之所以说经典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智慧,不仅是其原文含义深刻,还因为有许多注释类的书籍会专门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解读。这样一来,每当有新的人来读,都会为这些作品注入新的活力。所有的经典作品都是这样传承至今,而那些没有人读的作品就很容易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无知小子:我大概明白经典作品有多么厉害了。那如果不去读这些经典作品的话,我应该读些什么书才好呢?

老者:如果你想学习的领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教科书,那就先去找一本最新版的教科书看一看吧。大学阶段使用的教科书一般也都是学术研究方面比较能信得过的入门书籍。这些教科书中都会有索引和专业术语的解释,可以当作一部简便的专业性百科全书来使用。甚至当我们想要再更进一步地了解其中的某一项内容时,还能够在教科书中找到拓展阅读的书籍介绍或是文献列表。

无知小子:这真是一石三鸟啊!

老者:之所以让你先不要读经典作品,而是去读教科书,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理由,那就是教科书中的内容还会介绍经典著作问世后的发展。所以我的建议就是,不要去读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直接去看弗罗姆金写的最新版的语言学教科书;不要去读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直接看最新版的发展心理学教科书。

无知小子:这样真的没问题吗?

老者:这些经典研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为后来的诸多研究者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催生出了之后的许多研究。也就是说,在这些经典研究之后,还有许多人向新的课题发起挑战,新的研究成果也接连问世。如果我们光去读经典作品,而忽视了之后的发展,那么就无从得知后人修正了其中的哪些部分,从中发现了哪些错误,以及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些后续的发展,也是经典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知小子: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想学习的内容或是领域并没有相对应的教科书,这该如何是好呢?

老者:那就没办法了,当我们需要某件东西时,如果找不到现成的,那就只能我们自己来制作了。

无知小子:您说得倒是很轻巧。

老者:之前我不是说过吗,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的知识不会被全部囊括在一本书里,而是分散在图书馆中。一本好的教科书,其作者通常是该领域的一流研究者。一个人在读过大量的研究(包括二流和三流的研究)后,将其中的内容用简明易懂的形式总结出来,才能够写出一本质量上乘的教科书。这也就是说,教科书中的内容全部都是以其他形式出版过的内容。总结这些内容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同时也需要具备高超的能力,而读教科书就相当于向作者借用了这些时间和能力。对于那些还没有教科书的领域和方向,就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收集文献,再总结这些文献的内容了。

无知小子:这做起来也太难了吧!

老者:又不是真的让你写一本教科书出版,只是让你尽量多查阅一些资料,然后自己做总结而已(具体的做法会在后文中详细介绍)。当我们的自学进展到一定阶段时,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到了那个时候,书店里那些面向初学者的入门书籍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求知欲了。

无知小子:哇,未来的我可真厉害啊!

老者: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当我们自己去收集文献,做了总结以后,才能够真正体会到那些编写教科书的人究竟有多么厉害。他们的能力和付出的辛劳都一定会令我们惊叹不已。

在谈方法之前

不要将选书全部交给运气

如果我们不是自学,而是在跟着老师学习的话,那么老师会为我们准备好教材。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习内容来选择相应的教材,因此让老师帮忙挑选的确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然而,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一些运气。就像人与人的相遇一样,能不能合得来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决定的。一旦老师所选择的教材不适合学生,后果也只能由学生自己来承担。由于学生并没有自己挑选过教材,所以手头也没有其他的教材可以用来比较。一旦学习的进展不顺利,他们不会觉得原因在于“这本辅导书不适合我”,而是会陷入自责,认为“都是我太笨了,所以用了辅导书也学不好”。

这种情况并不仅限于学习用的辅导书,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多人甚至也不会自己去寻找和挑选书籍。他们与书籍的相遇全凭偶然,要么是在书店看到,要么是在书评中读到,要么是因为有值得信赖的人推荐,要么是因为自己正在读的书中提到过。不过这也情有可原,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也是全凭偶然,所以很多人都以为世界上只有“偶然”这一种选择吧。

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自己来挑选书籍。分类系统、文献目录、文献间的引证关系、各种检索工具,这些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帮助。有了这些前辈们留下的知识遗产,我们就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习内容来决定读哪些书。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够主宰自己的学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学。

在本章中,我将向大家介绍五种寻找和选择书籍(或广义上的资料)的基本工具。

·百科全书:调查研究的第一选择。

·文献目录:借助前辈们的力量来查找资料。

·教科书:入门书+百科全书+文献目录,三位一体。

·书籍:自学者的好伙伴,人类记忆的外接存储器。

·期刊文章(论文):通往知识最前线的大门。

在本书中,我所说的“调查研究”是指了解前人的求知历程,以及学习他们所总结出来的知识。而“查找资料”则是指去寻找“调查研究”中所需要用到的资料。这两种行为时常会发生重合,而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调查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获取知识,而“查找资料”的主要目标则是获取资料。本章中所介绍的查找工具大多都属于文献资料。自从文字出现以来,人类的诸多求知历程都是以书面的形式传承至今。因此,文献资料是我们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百科全书和教科书的存在,但不一定知道这两种工具书对自学有多么重大的意义。而文献目录则是属于目录学和图书馆学的范畴,在介绍阅读和学习方法的书籍中很少提及。这些工具书会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的书籍和知识,其数量和种类之多远超我们的想象,而前人早已为我们指明了通往这些书籍和知识的道路。与此同时,这些工具书还会激励自学者不断探求知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求知之路。

“调查研究”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