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是专家们花费漫长的时间,从知识的海洋中萃取出的精华(知识之盐)。虽然我们很难在其中找到最新的知识与见解,但其中收录的内容都是各个领域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不仅如此,百科全书还都配备有检索功能,让我们能直截了当地找到自己想要的词条。综上所述,百科全书是自学者首先应该查阅的第一类参考工具书。

① 寻找合适的百科全书

如果是刚刚开始接触百科全书的初学者,可以先去看看图书馆的工具书区。在那里,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每个学科领域都有多少种百科全书。在网络上,除了维基百科以外,还有一些可以同时查阅多种百科全书与辞典的网站,例如日本的多辞典查询网站——Kotobank就是完全免费的,大家平时可以多多利用,养成习惯。想要了解百科全书都有哪些种类,可以翻至第241页,想知道如何来挑选百科全书,可以翻至第247页。

② 查阅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是我们最常用的参考工具书之一。如果是查阅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那么光靠百科全书就可以解决。如果需要调查的内容比较复杂,那么百科全书也可以帮助我们跨出第一步。

也许是由于现在租房的人越来越多,那些动辄几十卷的综合性百科全书丧失了市场,只需几千日元就能够在二手书店或是网上买到。但是考虑到检索的便利性和空间占用的问题,最好还是先购买一套电子版比较好。我就尽可能购买了许多种EPWING格式的百科全书,平时都会利用电脑和手机来查阅。关于百科全书的查阅方式,可以参考本书第249页的内容。

③ 整理自己查阅到的内容

查阅过多部综合性与专业性百科全书后,将词条拷贝下来,按照从短到长的顺序进行整理。

收集信息的基本原则就是“从粗到细”。我们在查阅了多部百科全书后,也是按照这个基本原则,按照从短到长的顺序来阅读这些词条。

百科全书——冒险途中经过的第一座城镇

我们在查找资料时,第一步就应该去查阅百科全书,因此我将其称为第一类参考工具书。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百科全书几乎全部都是由各个领域的专家编写,不仅内容十分正规,篇幅也长短适中。

有时,我们想要学习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但是却不知道这项知识属于哪个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不知道该读哪一本专业书,也不知道这方面的专家都有哪些人。

好在,综合性百科全书(General Encyclopedia)中包含了几乎所有领域的内容,因此就算我们不知道自己想找的内容具体属于哪个领域,也能够使用索引来查询。

不仅如此,百科全书中的词条还比一整本书要短上许多,非常适合用在正式调查前的预备调查之中。如果我们先对一项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再去读那些大部头的专业文献,不仅能够理解得更加深刻,速度也会快上许多。事先了解相关的专业用语和固有名词(例如人名和文献名等),能够为我们之后的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们在查找资料时,应该先去查阅百科全书(但是不要抱有太高的期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综合性百科全书就是公共图书馆的缩影。

与专业性图书馆和专业性百科全书不同,公共图书馆和综合性百科全书需要用有限的空间和预算来满足所有使用者的各种需求,因此必须尽可能覆盖所有学科领域。

这样一来,百科全书中的内容虽然覆盖面很广,但是对于某些有特定需求的人来说,可能无法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词条,即使是找到了,其解释也不够详细。

很多人应该都体会过这种失望的心情。去了图书馆后,发现里面藏书虽然很多,但是却没有自己想读的。翻开了百科全书后,发现里面的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是找不到自己想查的词条。再或者,虽然找到了相应的词条,下面的解释却全都是自己已经知道了的内容。

如果我们将调查研究的过程比作一场冒险,那么百科全书就是我们在冒险过程中经过的第一座城镇。如果进展比较顺利的话,我们能够在这里拿到一套最低限度的装备,但我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如果所有谜底都在这里被揭开,那么这些谜题也许只是源自我们的无知,并不值得作为我们冒险的最终目标。

绝大多数“应该知道的知识”我们都尚未知晓

除此之外,百科全书还有其他的价值。

百科全书上面所记载的知识并不是我们“想知道的知识”,而是我们“应该知道的知识”。

百科全书面向的是普罗大众,因此,原则上来说,百科全书上的知识是任何人都能够接触到的知识。

也就是说,虽然百科全书上的一些知识我们现在还不了解,但只要我们想查,就随时都能够查得到。因此,百科全书上的知识全都是我们“能够掌握的知识”。

作者们在写书的时候,都会以百科全书中的内容为基础,尽量对其进行补充和拓展。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如果不去知晓,或是学会查阅百科全书中的知识,就很难看懂一些专业作者写出的专业文献。

虽然百科全书中的知识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知识”,但如果所有人都知晓了这些知识,那么世界上也就不再需要学习和教育了。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做到真正的博学广识,将这些“应该知道的知识”全部刻在脑子里。事实上,绝大多数“应该知道的知识”我们都还尚未知晓。百科全书中所包含的知识要远远超出我们所有人的现有知识。

正因如此,百科全书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无论是谁,都“能够掌握”百科全书中的知识。因此,百科全书中的知识就成了人类社会所共有的知识背景,人类的教育以及思想的传达都是建立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之上,书的撰写也主要是对这些知识的延伸。

从这一角度来说,百科全书就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础设施,支撑着所有知识的生产和流通。

从自己熟知的词条中学到新的知识

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我们不仅可以用百科全书和辞典来查自己不懂的词,还可以用它们来查一查那些我们(自以为)已经懂了的词。

大部分人都不会特意去查自己(自以为)已经懂了的词,就算这些词与我们打算调查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也会经常忽视它们。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吧。

我曾经做过关于英国住宅政策变迁的调查。在这一过程中,英国近现代政治史的相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我却完全没有了解,因此陷入了苦战。当时的我甚至连英国普选权范围的扩大是在哪一年都不知道。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英国工党是如何登上政治舞台,也不清楚英国劳动者的需求是从何时开始被反映在了政策上,那么该如何去讨论住宅政策的变迁呢?

现在说起来似乎有点像是在找借口,但当时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如何去缩小调查范围上(这一环节在专业的调查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完全没有往相反的方向去想,忘记了自己应该去扩张探索的范围,来获取一些背景知识。这相当于在无知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视野狭窄,简直令人不忍直视。

我发现了自己的愚昧后,就开始收集与英国政治史相关的文献。然而事实上我所需要知道的最基础的知识几乎全都写在了百科全书的“英国”词条中。仔细一想,这其实是理所当然的,因为百科全书的职责就是向我们提供常识性的知识,也就是所有人都“能够掌握的知识”。对当时的我来说,这却是一个盲点。

很少会有人不知道英国的存在,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那些与英国有关的必备的常识性知识。当我们想要进一步了解英国的某一方面时,这些常识性知识就会成为重要的背景知识。

正因如此,百科全书才会成为我们在调查研究时需要翻阅的第一类调查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