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炎三年冬,金军分两路渡江南侵,纵横江南东、西,两浙和荆湖南、北五路,屠戮焚掠,实施毁灭性的破坏,制造了极惨重的劫难。宋高宗小朝廷不得不流亡和漂泊海上,一直逃到温州(今属浙江省)。直到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春,金军被迫北撤,青年统制岳飞率兵克复建康城,将金军最终逐出江南。宋朝的偏安局面开始逐渐形成,从建炎四年到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前后六年,方得以平定内部变乱,稳定统治。但金朝又取政治攻势,于当年建立刘豫伪齐傀儡政权,并且放纵奸细秦桧归宋。
一、归心如飞归路长
李纲北归雷州,稍作盘桓,在干戈扰攘之际,竟回不得残破的无锡。他与李宗之等一行在建炎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值立春,来到化州(今广东化州市),化州别名龙化。[1]按其自叙:
立春日,龙化道中得家问,诸季已挈家,渡浙江,如剑川。又闻江西颇有群盗啸聚。遂决意由五羊(广州)趋循(州)、惠(州)、潮阳(潮州),假道闽中以归。[2]
信中的“剑川”,宣和时,处州龙泉县一度改为剑川县,后复旧名。[3]赵效宣先生认为,李纲的外祖父吴家,三妹夫周家都在此地,[4]李家前往避难,有一定道理。故李纲在诗中说:“远信来时岭峤春,浮家已在浙江滨。更传赣水方虞寇,须向闽山与问津。”[5]因金军的兵祸,无锡梁溪李家也不得不逃难到“浙江滨”。李纲后在一封信中又叙述了此后的行程,说:
岁尽抵容南,传报虏骑深入,江、湖间大扰,道塞不可行。宿留至春暮,得寇退报。且知家寓鄱阳属邑,幸无虞。乃由藤、梧、康、端、广、惠、循、梅,以趣临汀,意欲身留建、剑间,遣子弟挈家来会。适有王 溃军之变,不果。因自盱江访家于山谷中,幸骨肉少长无恙。[6]
原来在战乱年代,梁溪李氏在剑川县也无法安居,又“寓鄱阳属邑”,投奔李纲妻张氏娘家所居的江南东路饶州。容南应是容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别名。李纲途经容州北流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到州治普宁县。[7]建炎三年的除夕之夜,他又只能与次子李宗之对酌,赋诗说:
四年除夕旅殊方,海上归来路更长。暮景飞腾催老病,余生留滞且炎荒。传闻寇盗纷惊扰,叹息江湖堕渺茫。杳杳东吴家万里,椒盘谁与颂馨香?[8]
父子怀念战祸时期的家人,倍觉凄凉。直到三月暮春清明节,他们方才得到了家书。古语称“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人”[9],只有经历战祸的人,才能有此真切的感受。在“天地干戈满”[10]之际,平安“家书抵万金”[11]。李纲为此作诗,“去国三年久,离家万里余”。“南荒炎瘴地,槐火又清明。海峤无春色,江湖有战声”。“欲归归未得,留滞绣江滨。感慨伤春望,侨居多北人。苍生未苏息,黄屋尚蒙尘。王室艰危极。潸然泣老臣”。“欲挽天河水,滂沱洗甲兵”[12]。尽管本人处此困境,而一颗忧国忧民之赤心,仍跃然纸上,在他的心目中,祖国的危难仍重于一切。李纲在一封信中说:
后一年,竟以人言,遂涉鲸波,罪衅之深,分死海上,不归骨中州矣。大恩听还,实出望外,第深感涕。与贱累辈相别,跨渉四年,归心如飞。至容南,适感瘴气,又传报江、湖间寇盗,惊扰纷纷。忧愤之深,宿病大作,须调治稍安,及道路无梗,然后敢行。[13]
待“调治稍安”,又是打听到“道路无梗”,李纲父子于建炎四年“四月六日,离容南陆行,趋藤山”[14],藤山应是藤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的别名。当地富有原始松林,“自容趋藤山路,古松皆合抱百余尺,枝叶扶疏,行人庇赖。为取松明者所刳剔,因而摧颠,十已六七”。李纲不觉为之“可惜”[15]。
李纲在藤州稍住,就取水路到梧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梧州的县治和别名都叫苍梧。[16]李纲在此地留诗说:
常诵苍梧云正愁,岂知理棹此间游。火山冰井旧传有,桂水藤江相合流。念远心如嘶北马,逾年行遍峤南州。[17]
“念远心如嘶北马”,表述了他渴望与家人团聚的急切心情。李纲一行由梧州进入广南东路地界,大约是沿水路东行,途经封州(今广东省封川)[18]和康州(今广东省德庆)。时值盛夏,“五月炎荒气郁蒸”。[19]但他对康州的景物颇有好感,,“江山连肇庆,云物接苍梧”。“环抱大江流,层峦翠霭浮”。“景物冠南州。来值炎蒸日,翻惊风雨秋”[20]。
李纲辗转达来到肇庆府(今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府原名端州,以出产石砚闻名,李纲为端砚作诗。[21]他们一行途经广州界,却似未入广州城,而是径入广州增城县和惠州博罗县之间的罗浮山一带,稍用停留。罗浮山是罗山与浮山的合称。[22]他们“舣舟泊头镇”,“遂作罗浮游”[23]。此时,“家问自闽中转来”,李纲先后寄三位弟弟两首诗:
兵戈满眼归何地?云木连天思结巢。[24]
江海相望万里余,干戈阻绝久离居。沉鱼断雁杳何所?一纸千金初得书。身脱鲸波真偶尔,家邻兵火幸恬如。弟兄老矣何为者?相约罗浮同结庐。[25]
他看中罗浮山的佳景,一时甚至拟在此定居,与兄弟们“同隐罗浮”[26]。李纲又给翁挺寄诗:
遭遇登黄閤,平生志寝丘。燋头无寸效,失脚落遐陬。一去苍龙阙,三惊白露秋。贾生时欲恸,平子不胜愁。鄂渚何曾到,兰江未许留。孤城逾地角,绝岛在鳌头。父子同双影,箪瓢付一舟。飘零已知幸,奇绝敢言游。望断归来鹤,情孚不下鸥。波涛从汹涌,鼓角助清幽。忽奉日边令,容还峤北州。天恩方肉骨,厉鬼漫持矛。力拯中兴业,深防不戴雠。当车虽怒臂,见险莫扶辀。往事追何及,来功勉或收。舍垣宜葺补,风雨正飕飗。离索何其久,吟哦谁与酬?管宁终着帽,王粲且登楼。阻绝江南信,淹留海上洲。归心良耿耿,去路尚悠悠。见说鲸奔网,仍传盗聚蟊。不知供羽卫,今有几貔貅?瓯越亦远矣,江淮已定不?视天真懵懵,知命罢休休。水有朝东性,嫠非恤纬忧。吾徒强餐饭,肉食自深谋。[27]
感叹自己虽仍怀“力拯中兴业”的大志,却是“父子同双影,箪瓢付一舟”,而“归心良耿耿,去路尚悠悠”。
李纲一行继续上路,“泛舟循、惠间”[28]“,自鹅城乘舟至河源”[29],河源(今属广东省)为惠州属县。在河源县,一天“夜霁,天象明润”,李纲痛切地赋百韵诗说:
岌然国势蹙,人谋益回邅。飘腾虏骄横,搏逐逾鹰鹯。前年蹂关陕,杀气摩东川。去年破山东,轻驱犯淮壖。今年扰江湖,深寇台与温。东南几藩府,接境遭刘虔。将帅望风遁,巨贼摩其肩。屠戮到稚乳,焚烧无尺椽。翠华亦飘**,泛海御楼船。士卒颇携贰,谁与守四边?内变不能弭,何以御外患?哀哉烝黎心,戴宋何其坚!肝脑涂草野,不忍负国恩。乃知祖宗德,渗漉深渊泉。如何廊庙谋,略不加矜怜?堂堂艺祖业,挥斥极八埏。谁陈退避策?一一欲弃捐。儿戏失两河,甘心丧中原。虽为东南行,初不治篱藩。[30]
国家的惨重劫难,使他忧心如焚。他们又“自河源陆行如循(今广东省龙川县)、梅”二州(今广东省梅州市)。[31]“六月欲徂暑”,李纲“宿兴宁县(今属广东省)驿”,兴宁县处循州东,写诗有“怀家千里梦,许国一生心”之句。[32]他们终于抵达广南东路与福建路交界处的梅州。“自梅趣汀,行小路,硗埇危甚,六月十一日,宿金沙寺”,宋代的梅州还是相当荒凉,“林深晴有雾,土旷昼稀烟”[33]。李纲“自金沙(寺)至梅口,宿农家”,“夏夜宿山庄,风吹禾稼香”[34],其时已至夏末,终于进入福建路的汀州(今福建长汀)界。
有位士人钱涒,字申伯,[35]“相迎于武平”县(今属福建省)。他是五代吴越钱镠后裔。[36]钱涒显然极富文采,“百家小说都成诵,一藏魔言独记持”[37],李纲后写诗称他“君家三世五制举,名与嵩华争嵯峨。玉堂金马皆故物,高文大策垂不磨。今君落笔妙天下,该洽辩愽如悬河”[38]。“钱郎与世苦不谐,胸次徒抱经纶才。行年五十犹未试,蟠蛰虽久愆风雷。扫除习气趣空寂,华藏重重恣游历”[39],显然是位厌倦世事,无意功名的士人。他自“自海陵(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避地临汀(汀州),闻”李纲“北归”,而特地前往迎接。李纲赠诗说,“海峤经行遍,还为闽岭游”。“我脱鲸波险,君罹寇盗惊。暌离四寒暑,会遇两蓬萍。访旧半为鬼,问津多阻兵”[40]。时值初秋,“相逢闽岭得同行,秋早凄然风露清”。钱涒陪伴李纲一行,经上杭县,[41]又北上宁化县,“追送至宁化栖隐寺,赋诗识别”。李纲为此赋诗,感慨“连年淮海怅离居,十日相从乐有余”[42]。故人相逢,情谊深厚,也是流离中的快事。
李纲一行自福建路转入江南西路,先寄诗给兄弟们,“闽山行尽碧巉岩,稍见川原云木参。万里瘴岚来海外,一溪烟水到江南”。“侯门稚子鹤立久,浮海先生霜鬓多。可惜光阴四寒暑,只于来往与消磨”,[43]以示重相会心情之急切。他们北上建昌军(今江西省南城),此地别名旴江,古文有时也称盱江,[44]游览了名胜麻姑山,一览亭等处,[45]转入江南东路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省),“归次贵溪仙岩,新罹寇盗,焚**孑然,始见兵火之迹”,“极望皆成瓦砾堆”[46]。大致在八月,李纲方得到达饶州德兴县,与家人团聚。他后来在给吴敏信中说:“自前年秋还家,得与骨肉辈相聚,饱食逸居,早眠晏起,素餐之媿,夫复何言!”[47]
到了中秋,李纲与三位兄弟,另有曾任幕僚邹柄“昆仲”“望月同饮”。邹柄字德久,是名臣邹浩之子。在李纲宣抚使司的幕府中,号称与他“所与亲密,朝夕不相舍者”[48],彼此情谊极深。李纲至此方有一点儿好的心情,赋诗说:
五年客里过中秋,今夕安知无此愁?共喜银云开碧落,坐看蟾魄过西楼。清光著物殊他夜,好景于人散百忧。人月皆圆那易得,莫辞大白十分浮。[49]
李纲从海南岛渡海北归,虽归心似箭,而经广南西路和广南东路,再到福建路,又转入江南东路和西路,竟历时大半年。李纲有一和北宋词人贺铸的《六么令》“金陵怀古”词,是在“鄱阳席上作”,鄱阳既是饶州县治所在,又是别名。[50]此词说:
长江千里,烟澹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51]
“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却是“此志应难夺”。以天下为己任,对祖国的忠诚,始终如一。
二、漂泊干戈行路难
李纲兄弟相聚不久,由于金军被逐出江南,李纶决定“还锡山省先垄”,李纲遂赋诗话别:
四年谪去远桑梓,万里归来纷甲兵。
却恨此身方抱病,扫坟不与汝同行。
胡雏南牧浙河空,多幸依然马鬛封。
劳汝遥传一掬泪,霜前为洒万株松。
每忧吴会太繁雄,虏骑凭陵掌股中。
若到新经兵火地,莫将有限悼无穷。[52]
拜扫祖茔,自然是行孝道的大事。他估计李纶的行程,大致在霜降日前可归无锡,但自己却“抱病”,不能同去,只能有劳幼弟“遥传一掬泪”。诗中仍然对“虏骑凭陵”,充满着愤慨。他另写诗“简邹德久昆仲”说,诉说衷肠:
楚氛未静狼烟起,翠华摇摇无定止。谋臣猛将如云屯,坐视胡雏渡江水。我归自南时正艰,缭络间关万余里。问津处处皆战场,访旧往往成新鬼。伤心不忍顾浙河,故园已在荆棘底。幸然家寓大江东,窈窕精庐山谷里。当时百口还满前,况复添丁长童稚。衣冠南渡多流离,骨肉无虞能有几?生还已荷皇天慈,见汝更使清愁洗。夜阑秉烛疑梦中,破悲为笑且欢喜。在原真赴鹡鸰难,玉树还许蒹葭倚。眷言兄弟同友生,风雨鸡鸣未云已。闽山深处是吾乡,携幼扶衰又将徙。安得庙社固根基,一使寰区尽蒙祉。[53]
庆幸在“衣冠南渡多流离”之际,尚能“骨肉无虞”,“百口还满前,况复添丁长童稚”,然而全家不打算在德兴县久留,“闽山深处是吾乡,携幼扶衰又将徙”,应为十月。李纲后来又在致周元中(元中为字)信说:
自盱江访家于山谷中,幸骨肉少长无恙。留两月,与姻戚会聚,始得扶老携幼,归寓昭武之泰宁,盖乡邑也。地僻民淳,方且安之。偶邻境盗起,连破数县,环视皆战区,势不可处,则又冒险迁徙,得达长乐。[54]
信中叙述了他自建炎四年秋后到绍兴元年的转徙。他从江南西路建昌军到江南东路德兴县后,“留两月”,然后“扶老携幼”,归老家福建路邵武军,但不住故里邵武县,却住泰宁县(今属福建省)。大约是因为此县“山水之胜,冠于诸邑”。依李纲自述,“迨建炎末,蒙恩归自海上,来居泰宁”[55]。“秋半次鄱阳,初冬携家还乡”[56],则居住泰宁,应为十月。他在“冬至后四日,修供”当地的“罗汉岩”佛寺。[57]李纲在绍兴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给宋 信中也说:
连年奔走,缭络万里,深冒瘴氛,疲病有不可胜言者。近自江东携家,以居闽境。跧伏深僻,庶几少安。而邻邑群盗蜂起,殊未奠居,迫不得已,又须远适。茫然未知税驾之所,忧患之余,何以堪之![58]
实际上,此次转徙竟成了逃难。李纲在一首诗中交代:
我来寓杉江,客馆未暖席。纷然群盗起,环境暗锋镝。束装呼仆夫,又复事远适。峨峨章源岭,峻峭初未识。攀缘仅能进,十步九倾侧。风吹雾雨来,草木尽矛戟。朝登暮始降,落日半天赤。儿童饥屡啼,徒御疲已极。薄游玉华洞,庶可稍休息。东郊遽不开,蜂蚁迭吞食。避寇如避弩,吾敢惮行役。驱车适沙阳,颇喜田野辟。虽经兵火余,邑屋幸如昔。旧游疑梦中,一一有遗迹。[59]
身为祖父的李纲,带领全家,“儿童饥屡啼,徒御疲已极”,旅途狼狈。他们先逃到将乐县(今属福建省),再到曾谪居的南沙县,方稍有生意,再经南剑州(别名延平)[60]州治剑浦县(今福建省南平市)。李纲全家“自剑浦乘舟至水口,溪流方涨,备见湍激奔猛之状”[61]。他们最终逃到了福州长乐县(今福建省长乐市),时值夏季。据李纲自述:
梁溪病叟,蒙恩归自海上。绍兴辛亥之夏,始挈其孥,寓居长乐之天宁寺。寺踞南山,栋宇宏丽,回睇城郭,江山环复,尽登览之胜。然面势北向,南风不来,夏秋之交,炎蒸郁勃,虽有高檐广庑,如坐甑中。病叟益不能堪。其明年,乃规模逃暑之地,于方丈之东,得屋数楹,高显新洁,而寺僧以墙壁壅之,限为小屋。居昧昧也。[62]
宋时大的佛寺道观,常有空房,供流寓的官员、士人等旅宿或居住。但毕竟空房少,李纲的两位兄弟只能“散处长乐外邑”,李纲不免“怅然有怀”,写诗说:“去岁初从海上回,重阳相与醉高台。那因冦盗迁南土,阻插茱萸共一杯。老矣但思情话切,跫然更望足音来。”[63]尽管如此,李纲的生活总算暂时安定下来。
李纲的贬谪和流离生涯,竟前后历时五年。
[1] .《记纂渊海》卷15。
[2] .《梁溪全集》卷24《立春日龙化道中得家问三首》。
[3] .《宋史》卷88《地理志》。
[4] .《李纲年谱长编》第131页。
[5] .《梁溪全集》卷24《立春日龙化道中得家问三首》。
[6] .《梁溪全集》卷114《与周元中书》。
[7] .《梁溪全集》卷24《过北流县八里游勾漏观留五绝》。
[8] .《梁溪全集》卷25《除夜与宗之对酌怀家》。
[9] .元施惠《幽闺记》第十九出《偷儿挡路》。
[10] .《全唐诗》卷223杜甫《夜闻觱篥》。
[11] .《全唐诗》卷224杜甫《春望》。
[12] .《梁溪全集》卷25《清明日得家书四首》。
[13] .《梁溪全集》卷114《与李封州致远书》。
[14] .《梁溪全集》卷25《趋藤山古风》。
[15] .《梁溪全集》卷25《藤山路古松为取松明者所刳剔》。
[16] .《方舆胜览》卷40,《记纂渊海》卷15。
[17] .《梁溪全集》卷25《晚泊苍梧有感》。
[18] .《梁溪全集》卷25《封川赠李致远郎中》。
[19] .《梁溪全集》卷25《江行即事八首》。
[20] .《梁溪全集》卷25《泊晋康横翠亭二首》。看来康州亦别名晋康。
[21] .《梁溪全集》卷25《次肇庆府有感》,《端石砚》。
[22] .《元丰九域志》卷9,《舆地纪胜》卷99《惠州》。
[23] .《梁溪全集》卷26《罗浮山宝积延祥寺古风》,卷133《游罗浮山行记》。
[24] .《梁溪全集》卷26《再赋一章寄诸季约同隐罗浮》。
[25] .《梁溪全集》卷26《家问自闽中转来走笔寄诸弟》。
[26] .《梁溪全集》卷26《再赋一章寄诸季约同隐罗浮》。
[27] .《梁溪全集》卷26《次韵士特见怀古风》。
[28] .《梁溪全集》卷26《泛舟循惠间山水清绝谩成口号四首》。
[29] .《梁溪全集》卷26《自鹅城至河源道中有感》。
[30] .《梁溪全集》卷26《夜霁天象明润成百韵》。
[31] .《梁溪全集》卷26《自河源陆行如循梅》。
[32] .《梁溪全集》卷27《宿兴宁县驿二首》。
[33] .《梁溪全集》卷27《宿金沙寺》。
[34] .《梁溪全集》卷27《自金沙至梅口宿农家》。
[35] .《崇祯泰州志》卷6,《梁溪全集》卷167《宋故追复龙图阁直学士赠少师钱公墓志铭》。
[36] .《梁溪全集》卷27《钱申伯自海陵避地临汀闻余北归相迓于武平赋诗见意二首》,卷121《答钱巽叔侍郎书》。参见赵效宣先生《李纲年谱长编》第139页考证。
[37] .《梁溪全集》卷30《申伯见和有未肯承当之意次韵报之二首》。
[38] .《梁溪全集》卷30《有诏举贤良方正作诗勉钱申伯使继世科》。
[39] .《梁溪全集》卷31《送钱申伯如邵武》。
[40] .《梁溪全集》卷27《钱申伯自海陵避地临汀闻余北归相迓于武平赋诗见意二首》。标点本篇名与后重复,有误。
[41] .《梁溪全集》卷27《次韵申伯上杭道中见示二首》。
[42] .《梁溪全集》卷27《钱申伯追送至宁化栖隐寺赋诗识别》。
[43] .《梁溪全集》卷27《入江西境先寄诸季二首》。
[44] .《方舆胜览》卷21,《记纂渊海》卷11。
[45] .《梁溪全集》卷27《游麻姑山二首》,《北归(次)盱江一览亭二首》。
[46] .《梁溪全集》卷27《次贵溪仙岩见兵火迹二首》。
[47] .《梁溪全集》卷113《再与吴元中书》。
[48] .《靖康要录笺注》卷11靖康元年十月一日。
[49] .《梁溪全集》卷27《中秋与诸季及徳久昆仲望月同饮》。
[50] .《方舆胜览》卷18。
[51] .《丞相李忠定公长短句》。
[52] .《梁溪全集》卷27《送季言弟还锡山省先垄四首》。
[53] .《梁溪全集》卷27《归自海外成长句兼简邹徳久昆仲》。
[54] .《梁溪全集》卷114《与周元中书》。
[55] .《梁溪全集》卷133《邵武军泰宁县瑞光岩丹霞禅院记》。
[56] .《梁溪全集》卷114《与许振叔徽猷书》。
[57] .《梁溪全集》卷27《冬至后四日修供罗汉岩四首》,卷165《邵武军泰宁县罗汉岩设供疏》。
[58] .《梁溪全集》卷114《与宋景晋待制书》。据《周益国文忠公集·省斋文稿》卷31《徽猷阁待制宋公(暎)墓志铭》,宋 字景晋。“”,《宋集珍本丛刊》本《周益公文集》所载同,而《四库》本作“暎”,应误。
[59] .《梁溪全集》卷28《闻建寇逼境携家由将乐沙县以如剑浦》。
[60] .《方舆胜览》卷12,《记纂渊海》卷10。
[61] .《梁溪全集》卷28《自剑浦乘舟至水口》。
[62] .《梁溪全集》卷133《松风堂记》,参见卷28《松风堂长篇》。
[63] .《梁溪全集》卷28《九日诸季散处长乐外邑怅然有怀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