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虞姬自采藕落水,被项羽所救之后,便对项羽多了几分牵挂和依恋。只要项羽几天不到虞府来串门,虞姬便坐卧不安,吃不下也睡不香。这一切皆被哥哥虞子期看在眼里。一日,项梁到虞府给虞太公问安,子期便将项羽与虞姬情投意合的情况,告诉了项梁。项梁闻听自是喜不自胜,他早就觉得项羽和虞姬真乃天生的一对、地配的一双。于是,借给虞太公问安之时,为他们郑重其事地提了亲。没想到,此事也正合虞太公之意。于是,张罗阖府上下准备嫁妆,要为项羽和虞姬这对新人完婚。项家和虞家原都是楚国的贵族,可谓门当户对,一拍即合。
那日,项梁请来先生,择了个黄道吉日,就于项府内张灯结彩、遍贴喜字,热热闹闹地办起了喜事。就在披红挂彩的新郎官项羽,骑一匹通体雪白的高头大马,领着一顶八抬大轿,一路吹吹打打,将虞姬迎进项府之时,有眼尖的人看见远远飞来一只大大的翠鸟,于是,指给大家看。待众人抬头观望时,立刻就被那自由翱翔的美丽身姿吸引住了,吹唢呐的滑了音;敲锣打鼓的也不由停住了手。有人说,那是一只凤;也有人说,那是一只凰。
最后,项梁告诉大家,那是一只成年的苍鸾。苍鸾在天空盘旋了一周之后,收拢翅膀栖息在梧桐巷口那棵百年的老梧桐树上,欢快地鸣叫着,久久不愿离去。像是要给众人道喜;又像是深情地祝福项、虞两家,从此结为秦晋之好。
婚礼上,项梁以义父的身份,客串了“主持人”“证婚人”,且赢得婚宴之上满堂喝彩。自此之后,项梁在会稽郡的吴中索性大展身手,郡里凡有大事小情都请他去主持。于是,他在主持的过程中,暗中用兵法之道来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以达到广聚天下义士,东山再起、报仇雪恨的目的。虞姬嫁给项羽之后不久,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即位,由于秦二世的暴政,二世元年(公元前209 年)7 月,便暴发了陈胜、吴广大泽乡的起义。
由于项梁有楚国贵族血统又兼自身能力出众,深受吴中豪族拥护。项梁也利用主持祭祀等重大事项的机会,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树立项家的威望,广纳义士、武士、死士,暗中谋划反秦复楚的大计。凡此一举一动,皆被项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每遇坊间不平之事,总学着叔父,勇敢地挺身而出,不畏强暴,主持正义。久而久之,便也得到了吴中子弟的尊敬。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事的消息传到江南会稽郡后,正在会稽隐居的项梁、项羽叔侄也甚为鼓舞。
原来,项氏叔侄暗地准备的反暴抗秦的势力,已如干柴集薪,只等那不期而遇的一点火星,便要呈现燎原之势。所以,一旦陈胜大泽乡起义的消息传来,项梁就敏锐地感觉到了起兵复仇的机会来了,当天就将侄儿项羽等几个亲信召集起来,密谋商议,伺机而动。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 年)九月,陈胜王率军攻占陈郡的消息再传到会稽,项梁得知消息后,更是按捺不住,即刻便召集项氏族人亲友聚集商议。
项梁对众人说:“秦二世篡权夺位的谋逆之事,已经昭然若揭,他再怎么也是团不住了。且为修陵筑宫狂征暴敛,肆虐无道,使百姓苦不堪言。陈胜王率众揭竿而起,斩杀秦军,攻占数县。
现在,义军声势浩大,四面出击,攻城略地,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天下豪杰纷纷响应。我们项家世代将门,为楚名臣,岂能落后于他人!当早谋对策。”
项羽也说:“叔父言之有理,国仇家恨,我们项氏一族,须臾不敢忘记,当下,正是响应陈王起兵伐秦之时,事不宜迟,我看是越早越好!”
项梁又说:“其实,很早以前我就想起事抗秦,光复大楚河山,重振我项家基业,目前可谓正逢其时。但如要起事,须要得力者相助方可事半功倍。”
项羽接道:“这个自然。我看叔父广交义士,已在吴中这里,暗地训练数百死士,单等号令一下,他们即可赶到。诸位可再推荐一些英雄豪杰,以壮大我复楚之根本。”
项梁闻听项羽所言,立刻茅塞顿开,说:“侄儿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我素与吴中‘二季’相交颇厚。季氏兄弟原是北方曲阿人氏,因犯事南下,避难吴中。兄季布,弟季心,均为忠肝义胆、勇猛善战之士。季布为殷通副将,季心却游于四方,身无所定。
此外,季布异父同母弟丁固,原为北方薛县人氏,不但武艺高强,更以忠义闻名。明日我便请他们前来相助。”
当时,项氏族人项庄等均在座,项庄分别举荐了常邑人龙且和伊庐人钟离昧。项庄告诉大家说:“龙且、钟离昧两人,均为大将之才。钟氏今也在殷通属下任将。”项梁闻之大喜,待议事完毕,便立刻派遣诸族人分头行动,于明日天亮,即前往各处,联络英雄豪杰前来会合。
数日后,会稽郡守殷通将一封请柬派人送了过来。项梁展开来看,只有寥寥十个字:恳请项梁前往郡衙一叙。
项梁阅毕,顿觉心中疑惑,不禁暗思:我与太守殷通素无来往,他今为何派人送来请柬?莫非自己策划起事的意图已经泄露,太守此请是暗藏杀机,来者不善?
项羽在一旁,也取过请柬细观,便立刻体会到了叔父心中犹豫不决的为难之处,于是便宽慰叔父说:“想这么多干什么?既是太守请柬相请,想来也不会有什么嫁祸之事,叔父尽管壮胆而行,见机行事吧,家中侄儿自会暗中伺机守护。”项梁认为项羽说得有理,于是决定第二天动身前往郡署,面见殷通太守。
第二天早晨,项梁起了个大早,意欲出其不意,占据主动。
殷通没料到项梁会来得这么早,接到守门士卒的通报,急忙赶至郡署大门外相迎。相互寒暄,互致问候,太守对项梁说:“久闻项公贤名,今日得见,果然仪表堂堂,气度不凡,真是幸会,幸会!”项梁见太守这般殷勤,心中的不安稍减,于是谦恭地说道:“太守是这一方的民之父母,早该来拜见。今日得见,果然幸甚!
幸甚!”殷通闻听,也不多言。即刻便将项梁引进客厅,双方刚一坐定,太守就屏退左右和属下,他凑近项梁悄声说:“近闻项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聚集贤能,蠢蠢欲动!是否属实啊?”
殷通说话的声音虽然不大,但项梁听罢,却是陡然一惊。项梁一时愣住了,不知道如何回复太守的问话,更不知道此时是该走还是该留,甚至觉得客厅外埋伏的刀斧手,只等太守一个示意,就破门而入,将自己拿下。
就在项梁六神无主,紧张得手心冒汗之时,却听见太守“哈哈”大笑起来。须臾,太守敛住笑,说:“项公不必紧张,我殷通绝无恶意,只是有一事不明,要请教项公。”
项梁此刻总算回过神来,稳住心态问:“太守既有事要问询草民,何故妄言草民的所作所为?草民一向遵纪守法,谨小慎微,太守难道不知?”
殷通听了项梁的话,先是摇头,后又点头,项梁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措。双方一时间,都陷入了沉默。
片刻过后,殷通终于打破僵局,说:“常言道‘打开天窗说亮话’,我今天请项公来,是因为接到报告:陈胜在蕲县造反,天下从者甚众,已经连攻下数城。我想请教项公,对此有何高见呢?”
项梁心知殷通是在拿话拭探自己,便说:“陈胜起事,天下皆闻,我当然知道。只是众英豪纷纷响应,北方大乱,尚未波及会稽,我们项氏自是谨守族规,无非备战备荒耳,以不变应万变吧。”
殷通见项梁心存谨慎,不敢妄言,便知道是因为自己乃秦廷命官的原因。眼下只能由自己来捅破这层“窗户纸”了。于是直截了当地说:“如今天下皆已反秦,此乃苍天亡秦之时,我虽秦廷命官,此时也不想再‘为他人做嫁衣’,也想举江南全郡二十六县之地,起兵伐秦,诛无道,顺天意,求自保,图自立。”
听得此言,项梁方知太守此请的真实意图,心里悬着的那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便回应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太守既然图变求存,那么一定深思熟虑,谋划若定!”
殷通迫不及待地说:“兵法云:‘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鄙人认为事不宜迟,需速举会稽全郡二十六县之兵,北向伐秦。只是当下缺将少帅,难以成事。”
其实,对于殷通,项梁是颇知其底细的。殷通原是秦人,未发达时在秦国极不得志。楚国昌平君为秦相时,殷通投其门下为食客,因善于投机取巧,故甚得昌平君信任,日后才渐渐发达。
后来,昌平君被秦王疏远,后又被逐出秦廷。殷通见昌平君此时已无甚大用,遂又对昌平君落井下石,暗地上书秦王,谎称昌平君身在秦国而心在楚地。秦王见殷通此说,便将昌平君逐出秦国,而对殷通信任有加。秦王平定三楚后,独独看中殷通,故又将江南会稽一郡之地全付于他,殷通从此走马上任会稽郡。此事细末原委,殷通原以为别人不知,但昌平君在秦国失意返楚后,与楚将项燕共事几年,相谈之时,又岂能不说,故殷通之为人,也深为项梁所知。
殷通停了停,喝了一口清茶,见项梁不答话,便接着说:“在下素闻项公乃将门世家,如能得公相助,则大事可成矣。”
项梁听罢,一面心里盘算,一面对殷通虚与委蛇地说:“大人欲顺应大势,起义举事,乃草民之幸,但此事非同小可,不是一般人相助就能办成的。梁虽本地人,但在吴地势单力薄,恐有负于阁下重托。但我听说吴中有位桓楚,素有将军之才,且能力过人,人缘又好,人脉又广,如能得到他的相助,则大事可成。
只是桓楚前些年触犯秦律,眼下正亡命于水泽,君欲举事,宜速将其找来。”
殷通闻听,急问:“桓公现在何处?”
项梁答道:“舍侄项籍素与桓楚交厚,虽然人们都不知桓楚现避何处,但舍侄却知道。”
殷通又问:“尊侄现在何处?”
项梁答道:“项籍现正在家中。如君允许,我明日带他一起到这里来,你亲自询问他,一定可以得到满意的答案。”殷通闻听项梁所说,感觉成事有望,不由喜出望外,立刻唤人设宴,款待项梁。
当天夜晚,项梁从会稽郡中平安回到家里,看项羽等人已经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便立刻将他们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殷通此次请我去议事,竟然是要叛秦举事,请我等相助。回来的路上,我思索再三,觉得殷通无非一介庸吏,首鼠两端,今欲用我反秦,无非识时务、求自保、图自立。吴中百姓早有除掉此官之心,只是苦于未有机会下手。今日殷通召我于郡署,言其明日要见项籍,莫如我们趁此机会举事,斩杀此人,号令吴中,则大事可成!”
项羽等人皆点头称可行!于是,项梁密嘱项庄等,暗率武士把守会稽郡署的各要害通道,项庄等自然是依计行事,各处安排妥当。
翌日早晨,项梁、项羽皆内裹甲胄前往郡署。不承想,守门侍卫拦住,只许项梁一人入内。项梁只身来到郡署前厅,对坐在上首的殷通说:“我现在已将侄子项籍带来,现正在门外等候,你可以亲自问他桓楚的下落,此后便可派人前去联络。得到此人,大事可成!”
殷通闻言,急忙传令:“速请项籍进见!”
项羽随即入内,佯装参见。殷通见项羽生得人高马大,且腰佩宝剑,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心中早有几分慌乱,仍故作镇定地问:“壮士可是项籍?”项羽上前一大步回禀:“正是!”
这边,项梁见项羽已跨到殷通跟前,即刻向项羽示意。项羽心中明白,顿时再跨一步上前,趁殷通不备,一剑便将其首级斩了下来。
郡署卫士见项梁、项羽叔侄斩杀了殷通,一时惊得手足无措,少数不要命的卫士,还持刀上前来捉拿项羽。项羽则面无惧色,奋勇向前,挥动手中祖传的“轩辕剑”,东拼西杀,南刺北搠,片刻工夫,竟将郡内近百卫士砍倒。面对通身沾血、威武不屈的项羽,剩下的军士,皆纷纷拜伏于地,磕头求饶了。
这时,郡府的左右副手季布、钟离昧两员大将也来到前厅,见项羽竟将太守首级斩下,便拉开架势,持剑相向,与项羽针锋相对,眼看短兵相接,一触即发!
项梁见状,挺身而出,历数殷通首鼠两端的丑恶嘴脸,又亮明项氏家族反秦兴楚的大义之举,立即赢得了季布、钟离昧等众将的响应。钟离昧思索再三,挂剑离去。其他诸位偏将,纷纷言明,愿与项将军共举事。尤其是季布,本就与项梁熟稔,立刻表明,愿归项氏麾下。郡中其他军士,见郡守已经身首异处;且郡署中大小将领皆已倾向项公,于是,放下手中剑戟,也不再做无谓的抵抗。
项梁见此,便趁热打铁,左手掣着殷通首级,右手举起郡守大印,高声对众人说:“殷通不义,意欲谋反,现已被我等诛杀。
郡守一职,今由我项某权且暂代,如有不服者,皆如此头!”
这时,忽闻外面喊声又起,项梁叱问:“是何人在此喧哗?”
季布回道:“定是郡署内还有部分官兵不明就里,尚在抵抗。
让我前去安抚之。”项梁应允。
季布去后,门外喊声渐渐平息。突然,项庄等领兵破门而入,但见那项羽持剑立于项梁身旁,两人皆威风凛凛,犹如天神降临。
于是,单膝下跪,禀报曰:“外围秦卒,皆被制服,并无一兵一卒逃遁!”
项梁、项羽便知会稽郡已经得手,于是高喊:“会稽郡府,今已被项氏收复,何人还敢违抗?”
郡府余众见项氏军士里应外合,内斩郡守殷通,外围又被项庄等制服,于是皆惶恐地匍匐于地,心悦诚服地说:“我等皆愿听命于项将军也!”
项梁听言,随即便当众颁布了政令:一、领会稽郡守兼御史之职;二、命项羽为副将,统领兵马;三、张榜安民,列举秦二世杀兄篡权、筑宫修陵、大兴土木、横征暴敛的罪行,举兵反秦,再举兴大楚的义旗,并号召四方豪杰及官吏前来相助。
项梁自领郡守之职以后,一面迅速召集各路死士前来郡中聚集;一面昭告吴中军民,已将前会稽秦府太守殷通斩杀,殷太守所判冤狱冤案,一律开释;所收苛捐杂税一律免除。郡内百姓看了告示,奔走相告,无不欢欣鼓舞。四方豪杰及官吏前来相助的也是络绎不绝,几日内,从者数以千计。
接着,项梁又令项羽等,分头到会稽下属二十六县招兵买马。
令项羽等万万没有料到的是,青壮年前来投军者,竟然很快就达到了三万之众。考虑到后勤保障,项羽不得不忍痛割爱,从中精挑细选出精兵八千,称作“江东八千子弟兵”,统一由项羽亲自率领,操练兵法,厉兵秣马。
项梁在亲自检阅了项羽率领的八千子弟兵后,甚为满意。便命令其前往下属诸县,剿灭秦军官兵,安抚当地百姓。所到之处,自然是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有两个县的百姓,一听说项将军率领“子弟兵”到来,更是踊跃响应,冲破秦军官兵的阻挠,奋力打开城门,项羽一马当先领军杀入,兵不血刃就攻取了县城。如此,不满一月的时间,会稽郡二十六县已全部脱离秦朝的统治。
一月来,项梁一直在会稽郡署集众商议讨秦大计,对前来投奔之各路英雄豪杰,也均视其才学能力之大小,分配官职,奖勤罚懒,任人唯贤。断案无不讲证据,行政无不有礼有节,可圈可点,很好地安抚了郡县子民,维护了一方平安。然而,有一天,偏偏就有一人匆匆前来,当堂讨要说法。项梁耐心地询问其缘由,这人说:我在当地素有名望,但在项郡守这里,却未得到一官半职,心里实在不服,我今日要向项太守讨要说法。项梁翻看了旧日的卷宗,于是当众回答他说:“本官从来量才是举。有名无实或有才而不能尽职者,都不能为我所用。你还记得那一次,我曾让你主持一个丧事,结果你办事不利,故不能用你任职。难道还要我拿这旧日的卷宗给你看吗?”此人闻听,知道自己前番的丑行已经记录在册,不禁羞愧而退。众人见项梁用人如此量才是举,皆敬服。一月过后,项梁见会稽渐渐安定下来,于是准备十一月初渡江北伐。
其时,龙且、季布等,向项梁建议说:“古人云:纲举而目张。今会稽郡虽初得安定,但气势尚不足以震慑四方,是谓纲已举而目未张也。今占得会籍一郡,需抓紧时间养精蓄锐,积极准备,单等时机到来,便可向北挺进,渡江伐秦。诚能如此,则纲举而目张矣。”
项梁说:“诸位所言甚为有理,我也正有此意。”于是,命令项羽加紧训练士卒,排兵布阵,随时准备渡江北伐。同时,派人打探北方的消息,寻找战机。
一日,项梁、项羽叔侄正与项庄、龙且、季布等在郡署议事,忽探子来报,张楚国陈王遣使从江北过江前来求见。
这陈王使者名曰召平,乃周朝开国君王周文王之子召公奭之后,原籍广陵,年近五旬,中等身材,外表精明利落,温敦儒雅。
召平出身于广陵,原为大秦帝国侯爵,地位颇高,人称召平侯。
召平虽是秦朝高官,但却得不到秦朝信任,秦始皇还派人暗地监视他,使他行动颇多不便。召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待陈胜举事起义,便主动投往陈胜军中。由于召平为人宽厚,且有贤名,陈王听人介绍后便召他相见,数次相谈,对他十分信赖。后来,陈胜知道召平为广陵人氏,且在家乡素有威望,故派他独领一军,以攻取广陵诸城。谁知,事有不谐,召平率军一路顺利,但抵达家乡之后,却受到广陵郡守军的顽固抵抗,攻城数次失利,均未成功。且秦二世所派的增援章邯一部正率几十万秦军匆匆赶来。召平只得率领属下义军遁逃至江南,欲赶至会稽,向项梁求助。
正过江时,召平心生一计:“古人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能说服项梁归顺陈王,也不失为大功一件。”于是,召平突发奇想:假借陈王诏命,好使项梁即刻就范。于是,他拿出身藏的陈王空白诏书,及时伪造了矫诏一份。过江之后,召平便怀揣矫诏与随从直奔项梁大营而来。
项梁闻听陈王遣使来到,心中大喜,急与项羽等人出城相迎。
当下,召平见项梁生得眉清目秀,儒雅俊逸,仪表堂堂,属下将官也个个神采奕奕,斗志昂扬,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项梁身后那人,双瞳如电,威风凛凛,英雄之气凛然加身,犹如天神一般,心知此人即是项羽。于是满心喜欢,开言赞道:“久闻项家将门世家,忠心为国,名震天下;近又闻项将军举事会稽,反抗暴秦,实令在下钦佩之至。今日得与项将军等英雄相见,足慰平生!在下今奉陈王之命,前来向项将军等众英雄及江南义军问安!”
项梁道:“陈王首举反秦义旗,天下豪杰莫不云集响应,且光复大楚故国,解三楚民生之倒悬,正是我辈夙愿。项梁虽不才,岂能不披肝沥胆以随?”接着,召平在项梁引导下走进了会稽郡署。
在会稽郡署内,项梁简单介绍了会稽的现况:自斩杀会稽郡守殷通后,自己已领衔会稽郡守兼郡御史,项羽为副将。接着便命侄儿项羽率八千子弟兵前往四邻各县征讨残余秦军。项羽率义军所到之处,击秦军所向披靡;抚民秋毫无犯。会稽辖下诸县令,见项羽斩杀太守殷通,夺了兵权,且百姓对秦朝早已恨之入骨,都纷纷响应,故项羽将军仅用一月余便平定了整个会稽郡。会稽辖下二十六县皆归于项梁名下,唯项氏马首是瞻,江左之地已得安定。现时,会稽民众安定,官军士气高涨。
召平听完,不由连连称:善!认为北伐时机已经成熟,再下广陵刻不容缓。
其实,项梁也一直在等待时机,召平此次前来,无疑正中项梁下怀,故对召平的到来,十分期待。
待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召平便向项梁、项羽叔侄细细叙述了陈王起义后的详细情况,并重点讲述了陈胜率军攻占陈县后,遣诸路大军征讨秦军的策略。召平道:“陈王率义军攻占蕲县之后,即遣将军葛婴,引军向蕲县东南方向进军。义军在攻占陈县之后,稍作休整,又先后派遣数路大军,四处出征,讨伐秦军。先派武臣率张耳、陈余等在白马津渡过黄河,进军赵、燕之地;又派假王吴广统率主力西征,重点征讨三川郡李由所部;还派将军周市领一路大军,向东北方向进军,攻取魏国和齐国旧地;又派将军宋留率一路大军南下,兵锋指向叶县、南阳,以等时机成熟,好兵出武关,直捣秦廷。这几路大军出征之后,沿途百姓纷纷响应,一路都颇为顺利。”
项梁、项羽叔侄听后,心情也为之豁然开朗起来。
召平接着又说:“陈王命令数路大军出征以后,贤士周文前来求见。陈王与他一见如故,数次交谈后,心中甚为愉悦。原来,周文年轻时曾做过楚国春申君的门客,并以才能得到春申君的器重。春申君殁后,其门下客卿皆作鸟兽散,不得已,周文便改投尊翁项燕将军,在军中专司‘视日’之差,项将军对周文也是颇为敬重的。”项梁乍一听到“周文”这个名字,便问:“足下所说的周文,莫不是周章?”
召平答道:“正是此人。尊翁在世时,也常夸周文才器堪用,能独当一面。”对于周文其人,以前项梁在父亲军中之时,也是见到过的,并听父亲说,周文此人熟谙兵法,颇有谋略,且有贤名,故召平刚谈到周文时,他便有意相问。
“陈王自见到周文以后,与之相谈数次,见此人说得果然头头是道,知其胸罗兵机,才堪大用,遂委其为大将军之职,又令其率军西征,直攻咸阳,消灭秦朝。时下,周将军率大军已至函谷关了。”
言及于此,召平面露笑容,但瞬间却又现赧色,接着又道:“陈王所遣诸军报进军顺利,实是可喜可贺,然独在下进军广陵却未能奏效,时至今日也未拿下广陵,实有负陈王厚望。”
项梁、项羽叔侄见召平有些自怨自艾,一时也不好说些什么。
召平又道:“在下才疏学浅,加上时运不济,致使广陵未下,说来真是惭愧之至。”召平此言,倒颇有自嘲意味。
召平此番前来,使项氏叔侄了解了不少关于陈胜起义的内幕,说得项氏叔侄热血沸腾。特别是项羽,正值二十四岁,年轻气盛,更是跃跃欲试,颇像是到了江北战场,正与秦军对垒拼杀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