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段。此前不曾有过三国,后来更不曾有过三国。
三国并非简单的三个政权之谓。中国历史上同时并存三个政权的时代并不罕见,譬如秦灭六国之四国后,中国版图上有秦、燕、齐三国;南北朝时期,中国版图上有北周、北齐、陈三国;北宋时期,西夏、辽、宋的并立也为时不短……因此,三个政权并立并不就是“三国”。
那么,三国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三国,指涉的是三种政权组织模式,以及附着其上的文化、经济模式。
先看孙吴。孙家立足江东,江东本土素有土著的若干大家族,其中尤其以张、朱、陆、顾四大家族为其翘首。其他如全氏、吴氏、虞氏、贺氏等,也都具有相当的实力。
这些家族实力强大到什么地步呢?家里依附人口成千上万。这些依附人口,从事生产的农奴称为“僮仆”,从事军事作战的私兵称为“部曲”。每家每户都占据了大片的田地庄园,家里关上大门就是一个小型市场——史书上叫“闭门为市”。
这些家族不仅占据了东吴的经济资源,而且还占据了军事资源——几乎每个大家族都有着相当数量的私兵。拥有经济、军事两大资源的大家族,就有实力向上层叫板,要求拥有相应的政治地位。
而孙家只不过是个寒门素族。当年孙坚试图向吴氏小姐(也就是后来的“吴国太”)求婚时,吴家就因为孙坚门第太低而予以拒绝。
所以,说到底,孙家只不过是因其武力被江东各大家族看中,而选为他们的代理人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吴其实是个“宗族联盟政权”,一切以江东各大家族利益为上。在这个前提下,就不难理解东吴历来的国策:保持江东割据地位,不积极进取,只消极防御。
蜀汉的情况明显不同。蜀汉内部分为三拨势力:一拨是刘备入川带进去的老人,代表人物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他们占据了蜀汉政权的核心地位;一拨是刘焉、刘璋时代的益州新贵,他们大多也不是益州本土人士,在蜀汉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代表人物有法正、李严等;第三拨是益州的土著。益州土著豪强不如江东大家族那样有实力,早在刘焉、刘璋时代就遭到了打击,刘备时期对他们继续以打压为主。
蜀汉以汉朝的正统继承人自诩,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因此誓要收复中原、光复汉室。在这样的国策之下,蜀汉就不得不实行高度的集权专制,把政治、军事权力收归中央,甚至地方矿产也全由中央垄断,厉行“名法之治”,打击异己分子。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全国上下同心同德,社会高度同质化,从而在最大限度上集中起有限的国力,一次又一次地出祁山,一次又一次地伐中原,给国力雄厚的魏国造成巨大的威胁。
比起吴、蜀来,曹魏的情况要复杂得多。曹魏内部,既有蜀汉的因素——掌握军事、政治权力的寒族谯沛集团,又有东吴的成分——垄断了社会资源和舆论导向的世族汝颍集团,因此统治者就不得不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
曹操时代,行政风格近似蜀汉,厉行“名法之治”,打击世家大族。但是到了曹丕时代,深深认识到了皇权与世家合则两利、离则两伤,不得不向世家大族示好,九品官人法就是最典型、最重要的制度体现。
从这时候开始,曹魏政权逐渐由高度集权的蜀汉型,向宗族联盟的孙吴型过渡,曹操时期的对外扩张战略,逐渐演变成维稳保守战略。但是曹魏本身的特性和复杂的国情,又决定了其不可能是两者的简单复合,而必将走出第三条道路来。
所以,谁再说中国古代只有一种政体——君主集权专制政体,那只能说明他的无知和武断。仅仅三国时期,就向我们呈现了三种政治统治的模式。
这才叫“三国”。
由于曹魏国力强大、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文化昌明,曹魏走出的这第三条道路,很大程度上将会是未来整个中国要走的道路。摸着石头过河,可不慎哉!
但是改变这种三国鼎立局面的机会也并不是没有。眼下,就有一个重大的契机到来了。
在最近两年里持续吃闷亏的刘备,赔了兄弟又折兵的刘备,再也坐不住了。刘备不是光会哭的孬种,历史已经证明,任何人得罪了刘备都难有好下场。
之前的寂静,是因为即将发作;沉寂两年的刘备一旦发作,任何人都不能无视他。因为今天的刘备,已经是坐拥天府之国,麾下雄兵数十万,拥有天才“卧龙”诸葛亮辅佐,拥有三国最豪华武将集团的一代雄主。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即位称帝,国号为“汉”,改元章武。随后,提重兵出三峡,要吞灭东吴,为爱将关羽报仇!
一场牵动三国的重大战役,一触即发。
黄初二年(221年)四月初六,汉中王刘备得到错误情报,误以为刘协已经遇害,于是在成都即位称帝,发表重要文章宣告天下。
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痛骂曹操、曹丕父子;二是声明汉王朝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因为还有我大汉皇室的后裔刘备在。
不过说实话,刘备这次称帝并不痛快,因为称帝的形势很不好。
刘备今年六十一岁。与他拼了半辈子的曹操,去年死了。孙权和曹丕在他看来,都不过是晚辈而已。作为刘备半辈子的老对手,曹操的死令刘备感到一种寂寞。
而作为刘备半辈子的好兄弟、好助手,关羽的死令刘备心底的仇恨熊熊燃烧。
此仇不报非君子。
赵云等一些重臣劝谏刘备,要认清对手,不要兴师讨伐孙权以破坏联盟,刘备断然拒绝。
你们根本不是关羽的兄弟,当然不懂得这种断臂之痛!
聪明的诸葛亮乖乖地噤声了,他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只听得进去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是与关羽一样拥有老资格的张飞。
可惜,一代名将张飞没有机会再纵横沙场了。他在出兵前夕被两个部下暗杀,割取了首级作为见面礼献给孙权。
对于张飞之死,刘备没有痛哭愤怒,只是苍凉地感叹了一声“噫,飞死矣”。然而诸葛亮明白,没有人再能劝阻刘备。事到如今,诸葛亮也只能把事情朝好的方面想。他清楚,对于偷袭荆州的事件,无论如何都必须给孙权一定的教训。通过这种教训,既保持国威,又能取得与孙权议和、重新缔结联盟的谈判筹码。
这想必也应该是主公所想的吧?
的确如此。自古以来的战争,大体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政治或经济目的,很少有直接以推翻敌方政权、倾覆人国为目标的。刘备东征,绝没有想过也不可能一举消灭孙权。他所想的,应该就是为关羽报仇、夺回失去的土地,最好能扩大战果,为下一次冲突的到来占据有利的位置。
刘备积极地筹备战争。而曹丕,却正为一桩家务事大为头痛。
曹丕的后宫,有一位知名度非常高的女性甄氏,民间称之为甄洛、甄宓或者甄姬。
自古燕赵多美女,甄姬就是燕赵故地出身。她自小见识高妙,喜读诗书,她的一位哥哥调侃她要当“女博士”(当作女博士邪)。这里说的女博士是指才貌俱佳的新女性。当时河北地界最强大的霸主袁绍听闻甄姬的美名,把她纳为儿媳妇,给次子袁熙做太太。
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曹操打破邺城,曹丕抢先进去收拾战果。曹丕来到袁家的府第,看到一位年长的贵妇人坐在地上战战兢兢,一位少女趴在贵妇的腿上瑟瑟发抖。贵妇人是袁绍的太太刘氏。
曹丕和蔼地说:“不要害怕,我们曹家军一向关照女性俘虏。”接着看看那位少女,又说:“抬起头来,让我瞧瞧!”
少女正是甄姬,她缓缓抬起头来,梨花带露,国色乍现。曹丕一时看得呆了。少女见这位陌生男子盯着自己,惶恐地避开他的目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曹丕今日方信,原来人体内真有“心弦”,否则,是什么东西在胸中颤动不已呢?
刘氏太太在旁边看到曹丕的目光,明白自己可以活下去了。
曹操听说了曹丕得到甄姬的事,笑骂道:“我打袁绍,就是为了这小子!(今年破贼,正为奴。)”随后,就为儿子明媒正娶,把甄姬纳入曹丕的后宫。
基于美貌产生的爱情故事,往往随着时间流逝而转成悲剧。时间无情地销蚀着甄姬的容貌,而曹丕的花心也逐渐绽放。李贵人、阴贵人、刘协的两个女儿,陆续地进入曹丕的后宫。甄姬受到了冷落。
真正给甄姬以致命打击的,是郭女王。
郭女王是曹丕的贵嫔,智计过人。她父亲从小就惊叹:我这个女儿是女中之王!所以给她起了个霸气的字,叫“女王”。郭女王虽然也容貌姣好,但相比于老一代的美女甄姬,她的资本是年轻。郭女王吃着青春饭,把甄姬排除在曹丕宠幸的范围之外。
甄姬受了冷落,难免有所怨言。郭女王把甄姬的怨言,添油加醋地汇报给曹丕,曹丕大怒。盛怒之下,曹丕居然命令甄姬自杀!
甄姬死了。据说郭女王怕甄姬托梦喊冤,就在她的口中塞满糠秕;又嫉妒她的容貌,就把她的头发散开,遮盖住脸。
南有二乔,北有甄姬。一代美女,下场如斯!
后人不甘于甄姬失败的婚姻,而编造出曹植与甄姬的叔嫂恋。这个令人不胜唏嘘的美丽故事最早见于李善为《昭明文选》作的注里。
故事的具体情节虽然荒诞不经,但恐怕并非捕风捉影,正史的字里行间似乎也暗示着这段千年前的孽缘曾经发生过。
就在甄姬死的这年,负责监视曹植的使者上书说曹植突然举动失常,每日酗酒悖慢,劫胁使者。曹丕贬了曹植的爵位。
就在甄姬死的次年,曹植作《感鄄赋》。鄄指鄄城,是曹植当时的封地。但是汉魏之时,鄄、甄音同形近而相通,因此《感鄄赋》就是《感甄赋》。曹植所感之“甄”,恐怕确有所指。
后来,魏国的皇帝认为《感鄄赋》名字不雅,改名《洛神赋》,更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因洛神又名宓妃,所以甄姬才有了甄宓、甄洛之类的名字。
有人说甄姬大曹植近十岁,以此作为二人不可能有恋情的证据。这只能说是太不解风情了。曹植与甄姬究竟有没有恋情,虚无缥缈。信有信无,随君所好。美人易老,文章千古。我们谨节摘《洛神赋》的佳句,来领略千余年前甄姬的绝世风华。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秾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这一年,郭女王害死了甄姬。这一年,郭女王是胜利者。但是,智计过人的郭女王并不知道,她已经被一个沉默寡言的十六岁少年盯上了。这个少年,将让她不得好死。
这个少年叫曹叡,是甄姬唯一的儿子。
臧霸今年五十多岁了,他对人生已经没有太多奢望,只想安安稳稳地保住现在的地位和利益,安享晚年。
人到五十岁的时候,都难免会有类似的想法。可司马懿算是个例外。
臧霸年少时也算一个风云人物:劫过囚车,当过土匪,打过黄巾,战过曹操。如今臧霸名义上是曹魏的镇东将军,实际上则掌控着曹魏的东部疆域,独霸一方。
这样的局面保持了很多年,曹家与臧霸一直相安无事。现在,臧霸深深感受到了来自曹丕的猜忌与威胁。
首先是宗亲曹休的官职变迁。曹休在曹丕称帝这一年,官职由中领军转领军将军,再迁镇南将军,再迁镇东将军领扬州刺史,最后都督青、徐二州。
都督青、徐二州,表示曹休对于青、徐二州有了最高的军事领导权。也就是说,曹休一年之内官职连跳四级,已经成为臧霸的顶头上司了。
臧霸感受到来自曹丕的压力后,急于表忠心,便对顶头上司曹休慨然表示:“如果给我臧霸步骑万人,我必能为国家抵御孙权,横行江表!”
臧霸的话传递到曹丕的耳朵里,曹丕听到的不是忠心,而是野心:你臧霸都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头子了,还雄心不减当年,口气这么大?
曹丕最近闲着无聊,唯恐天下不乱。他心想,刘备会不会出兵打孙权呢?想来想去想不明白,就召集群臣讨论。群臣讨论的结果是不会打。大家说:“蜀是小国家,名将只有一个关羽。关羽挂掉了,蜀国又担忧又害怕,哪还敢再打?”
当然会打!
大家一看,说话的是一贯的反对派刘晔。刘晔说:“蜀国虽然弱小,但是刘备想打肿脸充胖子,以显示国力强大,所以会打,这是其一;刘备和关羽,名虽君臣,恩犹父子,关羽死,刘备一定会报仇,这是其二。”
按照以往的预测准确率来讲,大家应该觉得刘晔是个神人而相信他的预测了,也许是出于嫉妒吧,这次大家照例不信。
事实的发展,再次给了不信刘晔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刘晔,就是这么神!
曹魏黄初二年、蜀汉章武元年(221年)秋七月,天地肃杀的时节,刘备率领大军出三峡,征讨孙权。
魏国君臣紧张地关注着战事,犹豫着自己应该有什么动作。
孙权派使者来了。使者照例带来一封孙权的措辞极其谦卑的信,重申支持魏国的立场,表示愿意臣服。使者还带回来一个超重量级的人物:于禁,当年被关羽水淹七军以后投降的战俘于禁。
于禁是曹操时代的“五子良将”之一,一代传奇名将。于禁用兵,沉毅威重,以军纪严明、所战必克著称,在曹操帐下专门负责镇压叛军,有如一柄好用的快刀。
如今,快刀于禁已经钝了。他与关羽作战,天时不利而败,一时贪生而降。于禁在东吴饱受侮辱,有时候想,当初被关羽捉住时还不如死了算了。于禁被俘虏,仅仅一年多,当年的一头青丝,如今须发皓白,形容憔悴。只有心灵已经死去的人,才会这副模样;于禁的心,早就死了。
现在踏上魏国故土,看到熟悉的故人,于禁的心忽然又渐渐热络起来了。也许新帝即位,会给我这个未亡人以戴罪立功的机会,到时候,我将重返沙场,挽回作为一个军人的尊严和荣誉!
于禁抱着这样的幻想见到了曹丕,拜倒在地,频频叩头,痛哭流涕。这位年过半百、饱经战阵的老将,居然在曹丕面前哭得像个受尽了委屈的孩子一样。周围人都为之动容。
曹丕和颜悦色地扶起于禁:“老将军辛苦了吧?老将军受委屈啦。来,给老将军看座!”
于禁看着和蔼的曹丕,心想一定要肝脑涂地,以报答新帝之恩。
曹丕笑眯眯地对于禁说:“老将军,国家是不会忘记你们老一辈的功勋的!最近国家发生了很多事情,老将军也要先好好休整一下,保重身体啊!将来国家有事,还要倚重您这样的老将军呢!对了,朕的父王去世时没有见到老将军,一直引为憾事啊!要不,您现在去高陵扫墓,看望一下他老人家?”
于禁欣然领命,赶往邺城高陵。主公啊,你生了一个好儿子!我于禁就算豁出这把老骨头,也要保卫曹家的江山!
于禁走后,曹丕赶紧找来心腹:“去,找几个画匠,星夜赶往高陵,赶在于禁到之前在陵屋的墙壁上画满画!”
“请问画什么画?”
曹丕拈须微笑:“就画关羽水淹七军,庞德视死如归,于禁贪生怕死屈膝投降的故事。画得生动一点。”
“是。”
几天后传来消息,老将于禁在邺城恼羞成怒、气满胸膛,发病而死。
千年之后,司马光读史至此尚且忍不住说:“曹丕对于于禁,废之可也,杀之可也,画陵屋而辱之,没有个君王的样子。”
与司马光同姓的司马懿,也就这一事件再次深深领教了曹丕的刻薄。为子之臣,不亦难乎?看来以后要继续戒骄戒躁,韬光养晦。
就在曹丕玩死于禁的时候,神算子刘晔忍不住了。堂堂一国天子,居然挖空心思算计自己的臣子,而对如今风云突变的天下大势熟视无睹!
刘晔再次找到曹丕,献上了三国时期最高明、最狠毒的一条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