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早在司马懿擒斩孟达的前一年,就已经悄悄带了大军北驻汉中,打算对魏国有所行动。
曹魏太和二年、蜀汉建兴六年(228年)的春天,诸葛亮做好了一切准备,决定出兵。
出兵之前,蜀汉高级将领就战略战术问题与诸葛亮展开一场讨论。在看这个争论前,我们先了解一些地理知识。
蜀汉由汉中发兵攻打曹魏,可以进攻的对象有两个:一是西边的陇右,二是东边的关中。出兵的路线比较多,至少有四条路:最西边有祁山,可以攻打陇右;略东是散关一线,出散关面对的是魏国的陈仓;再往东有褒斜道,当年曹操取汉中走的就是这条路,褒斜道的出口坐落着一座郿城,是当年董卓修建的,魏国将其修筑成军事据点,屯驻了军队;褒斜道往东,有子午谷,子午谷出口就是关中第一重镇长安。从西往东,离长安的距离越来越近。
诸葛亮试图取道最西边的祁山一线,先取陇右为基地,稳扎稳打,蚕食魏国西陲疆土。
有人对此不以为然。
持不同意见的是蜀汉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
魏延是刘备时期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将星之一,早在刘备时代就受重任坐镇汉中,对这一带的地理可谓十分熟悉。经过长期实地考察和军事研究,魏延的结论是:直接取道子午谷,全取关中。
诸葛亮尽管胸中已经有了全盘的北伐计划,但仍示意魏延说下去。诸葛亮谨慎周全,希望听听魏延这样经验丰富的将领的意见,来对照出自己思考的盲点。
魏延首先鄙视了当今镇守关中的统帅夏侯楙:“根据可靠消息,夏侯楙年纪轻轻,一介纨绔子弟,凭借着夏侯惇之子的身份,又是曹操的女婿,才得到了这样的官职,实际上既怯懦,又愚蠢。”(《三国志·魏延传》注引《魏略》)言下之意是,不抓住这样出奇制胜的好时机,不但对不住皇上的信任,甚至都对不起夏侯楙的无能啊!
诸葛亮不说话。他心知夏侯楙无能,因此才选择这个时机发动北伐。但是夏侯楙即便无能,他部下也有郭淮这样的良将,仅此一点不足以成为发动奇袭的理由。
魏延见诸葛亮在沉吟,继续说:“请给我精兵五千,携带粮食的后勤兵五千,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往东进入子午谷,再向北,十日之内可以到长安。夏侯楙见我神兵天降,一定吓得弃城逃跑,城中只剩一些文官,很好对付。我趁此机会锁定潼关,禁绝关中与东方的联系。至于粮食问题,我打破周边郡县,可以就食于敌。丞相您率领大军从褒斜道来,二十多天就可以会师。这样,咸阳以西一举可定,整个关中就是我们的囊中之物了!”
诸葛亮不言语。打仗有风险,出兵须谨慎。诸葛亮并不是没有想到这条路,他只是觉得如此做风险太大了。
第一,子午谷这条路并非什么密道,而是当时尽人皆知的一条通往关中的要道。尽管地势险绝,使用不多,但魏军万一在此设下守军,魏延军必将全军覆没。
第二,即便此路没有守军,但行路实在过于凶险,蜀汉虽以山地兵著称,行走这样一条年久失修的道路,难免出现计划外的非战斗减员。
第三,即便安然兵出子午谷,抵达关中,经过如此高强度急行军的军队哪里还有什么战斗力?失去战斗力的军队进攻重镇长安,即便夏侯楙是个废物,胜算又能有几成?
第四,魏延出子午谷,粮食只能一次带足,不可能靠后方补给。粮食如果带多了,影响行军速度,奇袭效果难以达到;如果带少了,对士气和战斗力影响巨大。到关中再就地取粮食,就要攻打周边郡县,一旦攻打不下,长安的守军再出击,两面夹攻,仍然是个死。
诸葛亮细细推敲,步步算定,决心不冒此风险,于是笑对魏延说:“将军胆气可嘉,不过此计过于危悬,不如兵出平坦大道,先取陇右,是为十全必克而无虞。”
魏延献计不成,怅恨不已。
千古而下,多少读书人读史至此,都为之扼腕怅恨,觉得诸葛亮过于谨慎而失此良机。
的确,蜀汉作为小国,不能与曹魏这样的大国拼综合国力,只能指望出奇制胜。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的所谓“十全必克”其实是“十全必败”。个别战场上的小收获,不足以弥补整个战略的失误。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蜀汉作为小国,赔不起。曹魏死个万把人,一点元气都伤不到。根据蜀汉灭亡之时的统计,蜀汉士兵不过十万左右,再除去分布各地的守军,更是捉襟见肘。魏延开口就要一万精兵,不是小数目。对于魏延而言,不过是军事冒险,即便失败,马革裹尸、以身报国而已。但是作为蜀汉最高军政长官的诸葛亮,就不得不盘算一旦失败所可能对蜀汉造成的打击了。蜀汉经过关羽、刘备的两次大败,再也输不起了。
那么,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究竟是对是错?
答案是:没有答案。
历史上多少谜案,正因为没有答案,才更增添其魅力。子午谷奇谋也终将继续激发无数三国迷的推演、模拟、考证乃至口水战,而成为永恒的话题。
拖不起,又输不起,这就是蜀汉的两难境地。处于这两难境地之中的诸葛丞相,却试图以他的天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诸葛亮再次反复推敲了自己的计划,觉得没有大问题,便下了以下几道命令:
派细作和前线军民放出风去,说我诸葛亮要亲率大军兵出褒斜道,直取郿城。
蜀汉硕果仅存的名将赵云与颇有军事长才的邓芝带领一支军队,配合之前的放风,大模大样兵出褒斜道,进入箕谷,然后屯驻不动,吸引敌军主力部队;
先锋马谡,带领军队在前绕过祁山,直接攻取街亭,在街亭建立基地,等候大军到来;
其余众将,与我诸葛亮一起,带领大军围困祁山,而后进与马谡会合!
三路蜀汉军队,如鬼魅般分头出动而对手曹魏却还完全蒙在鼓里。诸葛亮感到一丝紧张,心中默默祈祷:天佑大汉。
事实证明,这的确是诸葛亮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次机会。
站在曹魏西陲放眼南望,可以看到横亘的秦岭。这绵延险要的山脉,既阻挡了曹魏吞蜀的野心,也禁绝了蜀汉北上的欲望。
至少魏国人都是这么一厢情愿地认为的。自从关羽、刘备相继死去之后,蜀汉再也没有实力主动向魏国挑衅。上次开战,还是七八年前关羽北伐的时候吧?所谓“汉贼不两立”,所谓“收复中原”,看来不过是蜀汉的精神**罢了。
魏蜀交界,这里的山脉静悄悄。
曹叡却提高了警觉。他的案头,已经接到一份密报,说诸葛亮将亲率大军兵出褒斜道,直取郿城。群臣不信蜀汉敢横挑强邻,曹叡却宁可信其有。
当前关中军区的总司令夏侯楙,曹叡对他再清楚不过。这个姑父完全是仗着家世以及与先帝曹丕的交情,才得以升任现在的军职,实际上除了搜刮民财一无所长。
曹叡早就对这个姑父头痛不已了——父亲啊父亲,你怎么会让这样的人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但是碍于亲情和维护父皇的权威,曹叡不好轻易撤换夏侯楙。如今看来,倒是个机会:不管诸葛亮出不出兵,都可以借此机会把夏侯楙换掉。曹叡决定调动曹真的军队,前往郿城加强守备。
曹真带兵到了郿城,派出探子侦察。探子果然回报:在箕谷发现敌军,数量不明。曹真心中暗笑:诸葛亮啊诸葛亮,你保密工作未免也做得差了点。于是下令:全军候命,等待敌军出谷,迎头痛击!
然而敌军没有出谷的迹象。曹真很纳闷。突然得到消息:诸葛亮亲率大军围困祁山!蜀汉一支分队进抵街亭!
坏消息接二连三到来。
报!天水反叛,归降蜀汉!
报!南安郡已经落入蜀汉手中!
再报!安定郡军民造反,城头竖起蜀汉的旗帜!
曹真这时才明白,诸葛亮用的是声东击西之计。然而他不敢轻离郿城。万一箕谷里的这支敌军也是一支主力呢?更何况,皇上交给我的任务可是驻守郿城。不救援祁山,不算过失;要是郿城失守,才是重大过错!
曹真铁了心驻守郿城,他把应对祁山、街亭两路蜀军的希望寄托于曹叡身上。
曹叡果然迅速地对这突发事件做出了反应。面对满朝的恐慌,他在朝会中发表重要讲话:“诸葛亮本应该仗着蜀汉地势险要而防守,那咱们拿他没办法;如今胆敢主动前来,正犯了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大忌。何况他贪图已得的三郡,知进而不知退。这正是打败他的最佳时机。”
稳定了人心,曹叡亲点老将张郃,给他五万骑兵、步兵,授权他监督原驻关中的各路军队,前往对付诸葛亮。
张郃出发之后,曹叡亲自离开洛阳,驾临长安,坐镇于此稳定军心。
张郃早在袁绍手下已是一代名将,投效到曹营后更深得曹操器重,南征北战立功无数,可谓百战名将。但是张郃从来没有带过这么多的军队。曹魏一向只以宗室为统帅,至于异姓将领如张辽、徐晃之辈,即便功劳再高,能力再强,也不过一个偏将而已,不能成为统领大军的方面大员。
曹叡如今点张郃为帅,授予如此高规格的兵权,可谓破例。张郃高兴之余顿感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马不停蹄地赶往前线。
张郃来到前线观察形势。他像个老练的猎手,迅速发现了街亭的这支先头部队正是蜀军的七寸所在。
街亭河谷开阔,南北山势险要,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难怪诸葛亮派遣先头部队占据此地。然而眼前这位先头部队的统领不知是何许人也,居然放弃街亭的大好地势,把军队屯驻在附近的南山之上。
张郃下令:“围困南山,断绝一切南山的水道,渴死他们!”
南山上这支军队的主将,正是马谡。马谡是刘备时期名臣马良的幼弟,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当年诸葛亮南征,马谡提出“攻心为上”的战略,与诸葛亮不谋而合,由此深得器重。诸葛亮把马谡常年带在身边作为参军,十分重视他的意见,同时也有意把马谡作为接班人培养。
这次首出祁山,诸葛亮放着老将魏延、吴懿等人不用,拔擢马谡为先锋,也有让马谡锻炼实战能力的良苦用心。诸葛亮安排了老成持重的王平担任马谡副手,以防万一。
马谡首次独立带兵,未免有点激动。他知道先帝刘备当年曾经评价自己“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他不知道先帝凭什么做出这样的评价,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证明给所有人看,我马谡是个可大用之才!
马谡观察了街亭的地形,觉得此地地势开阔,难以进行有效防守。反观周边的南山,如果屯驻其上,则进可将街亭纳入防御范围,退可保大军无虞。
于是马谡下令,全军驻守南山!
在王平眼里,马谡是个秀才。王平虽然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箩筐(其所识不过十字),但是凭自己的军事经验本能地觉得,秀才马谡的这个命令有问题。王平劝谏马谡不可上山,马谡把大老粗王平的话当耳边风。
南山上的军队忽然发现,自己已经被包围了。更可怕的事情在后头:水源断绝。蜀军每日顶盔掼甲从事高体力作业,却没有水喝,立马军心大乱。马谡尝试着派兵丁下山,却被乱箭射回。
蜀军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已经有人陆陆续续开始向魏军投降,以求一口水喝。
张郃看蜀军军心溃散,战斗力大减,便下令养精蓄锐已久的魏军发动总攻。
马谡无数次从书上看到“秋风扫落叶”“兵败如山倒”,但他今天在名将张郃的亲自示范下,通过现场观摩才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马谡的处子秀,就这样以完败告终。他心知诸葛亮军法严明,不要说政治前途,即便性命也难保。绝望的马谡企图出逃,被军队执法官员捉回。
也不是所有部队都在溃散。王平率领的那支分队,有条不紊地撤退,仿佛大败压根不曾发生一般。张郃向来秉承“穷寇莫追”的原则,也对王平心存忌惮,便不予追击。王平安全撤离。
曹真见前线大捷,也就不再蜗居郿城,下令全军出击在箕谷装腔作势的赵云军队。赵云寡不敌众,决定撤退。他烧毁栈道,亲自断后,不许士兵扔下半点军粮辎重,所以这支分队也没有什么损失。
曹真赶跑了赵云,回师顺利收复三郡。诸葛亮见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下令挟持了一千多家曹魏居民,返回蜀汉。曹真见诸葛亮退去,便也班师回朝。班师之前,他预测诸葛亮下一次出兵会攻打陈仓。曹真没有在陈仓留多少军队,他只是留了一员将领。曹真相信,这员将领在守城方面等于千军万马。
这员将领叫郝昭。
回去之后,诸葛亮追究起责任来,挥泪斩杀马谡及另两个马谡的部将,自贬三级,赵云也受到一定的降级处分。唯独此战表现抢眼的大老粗王平,被大加封赏。
诸葛亮蛰伏隐忍,生聚教训,冷静地寻觅再次出击的时机。
西线战事打得如此缤纷璀璨,令中线最高军事统帅司马懿技痒不已,但他忍耐住了;而东线最高军事统帅曹休则立功心切,于是主动出击东吴。
这时,离他的死期只剩下不到四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