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言语》引注秦丞祖《寒食散论》云:“寒食散之方虽出汉代,而用诸寡,靡有传焉。魏尚书何晏首获神效,由是大行于世,服者相寻。”汉代的“侯氏黑散”和“紫石寒食散”原是用来治疗“五劳七伤”的虚弱症的,将其改变为五石散而服用的首倡者为何晏。

何晏本来是个美男子,姿容飘逸,面容洁白如玉。后因与名士们饮酒作乐,不分昼夜,又妻妾盈于后庭,纵欲无度,以致面容枯槁,身体虚弱,遂服用寒食散。据他说,服药后精神爽朗,具有神奇效果,大概类似于吸毒后的一种不可言喻的快感。以后,王弼、夏侯玄、裴秀、嵇康、王羲之、王忱、王恭等都热衷此道,这就极其可悲了。因为,一则何、王、夏侯等人都是当时的精英人物,此举可谓天妒其才,可惜可叹;二则“明星效应”,登高一招,从者如云,毒“泽”广被。这当然是社会的悲剧。

何、王、夏侯三人都是玄学领袖。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玄”的原初含义是指一种深赤而近黑的颜色,引申义是“幽远”。春秋末年道家隐士老聃撰《老子》,第一章就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已带有哲学概念的意味。汉末魏初,一些士大夫将属于道家的典籍《老子》《庄子》与原本是儒家经典的《周易》合为一类,并称“三玄”,结合当时的名辨学说予以多方引申和发挥,是谓“玄学”“清谈”。夏侯玄曾任魏征西将军,都督雍、凉军事,又为时人目为“四聪”之一,但作为一个儒道兼综的贵戚,他的玄学功力远逊于何、王。真正能精思入微大畅玄风而堪称正始名士领袖的,只有何晏和王弼。

何晏,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其祖父,便是《三国演义》中那位因刚愎、鲁莽而被杀的大将军何进。何晏随母为曹操所收养。在性格上,何晏表现出与乃祖迥然不同的阴柔。据《太平御览》引《何晏别传》记载:“晏时小养魏宫,七八岁便慧心大悟,众无愚智,莫不贵异之。”曹操极为喜爱,甚至欲以为子。但据鱼豢《魏略·曹爽传》注,何晏在魏宫太不检点,“无所顾惮,服饰拟于太子,故文帝特憎之,每不呼其姓字,尝谓之为‘假子’。”“假子”当然是个侮辱性的称呼,类似于今天骂人“小杂种”。所以直到魏明帝时代,何晏一直不太得意。当时魏明帝一心要“务绝浮华谮毁之端”,结果何晏等一班名士均遭抑黜。“浮华”之罪何指呢?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认为:“所谓浮华,非指生活上之浮华奢靡,而是从政治着眼,以才能互相标榜,结为朋党,标举名号如‘四窗’‘八达’之类以自夸。”但是,我以为周说失之无据。政治上的“浮华”朋党子虚乌有,何晏“生活上之浮华”倒史实确凿。例如《晋书》本传说他“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此人似乎有“男模特”情结,前面说过他常穿太子的服饰,《晋书·五行志》还说他“好服妇人之服”,《世说·容止》说他“美资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以堂堂七尺须眉追求女性的容饰与审美。再例如纵情**,再例如前面叙述的服药行散。这些应该都是“浮华”的注脚。直到正始年间,曹爽辅政,何晏才得以扬眉吐气,担任吏部尚书,成了曹爽的心腹。不久,发生高平陵事变,曹爽落败,何晏也因此为司马懿所杀。

且不论其政治成败和生活浮华,何晏在学术方面才华洋溢且用功颇勤,是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世说新语·文学》云:“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注引《文章叙录》云:“晏能清言,而当时权势,天下谈士多宗尚之。”可见他是一个有威望的清谈家。不仅如此,他的玄学功力亦深,他是第一个提出“以无为本”的基本命题的人。《世说·文学》引注《魏氏春秋》说:“晏少有异才,善谈《易》《老》。”名士裴徽也曾赞誉何晏说:“吾数与平叔共说老、庄及《易》,常觉其辞妙于理,不能折之。”(《三国志·魏书·管辂传》注引)何晏曾撰有《道德论》《周易说》等,但都已散佚无存了,只有一部《论语集解》还流传至今。这是颇让人咨嗟的。

与何晏的浮沉宦海不同,王弼则似乎纯然学术,是真正完成“以无为本”这个玄学理论架构的人,是正始名士中的天才领袖。王弼,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其叔祖父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当时大文豪蔡邕藏书近万卷,因欣赏王粲文才,便把藏书送给了王粲。王粲死后,蔡邕这批珍贵藏书便落入了王弼之父王业之手,它为王弼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晋人何劭为其作传称:“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他虽与何晏同为风流名士,却不太在意功名,专心致志于玄理的探赜索隐。何晏做吏部尚书时,地位名望都很高,当时来何晏处的清谈客常常座无虚席。一次,刚刚辩论后,年未弱冠的王弼来了。何晏早闻王弼大名,就向王弼转述了胜方的理论,然后问王:“这些道理我认为讲得好极了,你能就此再提出问题吗?”王弼立即发言诘难,在座的人都认为原胜方已败,谁知王弼又自己作为辩论双方反复辩论了多次,在座的人目瞪口呆,为之叹服。(《世说·文学》)王弼的著作,现存的有《老子道德经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和《周易略例》等。其中《老子道德经注》撰于正始四年,时王弼才十七岁,是一个天纵英姿的少年!据《世说·文学》注引记载,何晏完成了《老子注》后造访王弼,见到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不由叹服道:“若斯人者,可与论天人之际矣!”结果回去后将自己的书大加删削,改为《道论》和《德论》两篇文章。由此看来,王弼的玄理功力,何晏自以为难望其项背。可惜正始十年,王弼遇疠疫病故,年仅二十四岁。当时执政者司马师听到这个消息,也不禁为之“嗟叹者累日”。(《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

总之,有这些既是豪门贵族,又是文坛领袖的人物倡导,士人趋之若鹜,服散之风作为一种时髦,愈煽愈炽,终于成了正始名士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