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鼎立的天下大势,用当时的旷世智者诸葛亮的话来说:“自董卓以来,群雄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那么,如何保住由父兄冲锋陷阵九死一生打下的江东之地,应该是摆在孙权面前的第一要务。
孙权采取了与父兄截然不同的立国方略。孙坚出身寒族(刘义庆《幽明录》中说孙坚父亲“种瓜为业”),靠英勇作战勉强成为多少有些独立性的地方统治者,但他去世很早,且战事多在中原,并没有直接参与制定孙氏家族开拓江东的战略。孙坚死后,其部属为袁术所有,孙策历尽艰辛将这支旧部拉出来,进而扩充人马,摆脱袁术,转攻江东。孙策文韬武略,生命虽然短暂,却十分辉煌灿烂。他白手起家,打下了江东六郡,开创了吴国基业,是江东基业的奠基人。
在群雄并起,刀光剑影的形势下,无立锥之地的孙策的方针是开拓的、扩张的。按陆机《辩亡论》云:“(孙策)将北伐诸华,诛鉏干纪,旋皇舆于夷庚,反帝座于紫闼,挟天子以令诸侯,清天步而归旧物。”陈寿《三国志》本传云:“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陆、陈所述都明确指出孙策有觊觎中原、剑指北方的野心。
孙权于建安五年继承兄位,其时天下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鼎立之势初现,因此他异于乃兄,采取的是保守江东的方略。
凡乱世都是方略盛行,三国犹然。刘玄德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有名的“隆中对”,《三国演义》所谓“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诸葛亮为刘备贡献的方略是先取荆州,后取西川,再伺机分兵北伐。其实在此七年前,孙权与鲁肃有一次榻上对。
据《三国志·鲁肃传》载,建安五年,孙权因周瑜的举荐,第一次与鲁肃相见,“与语甚悦”,感到非常相投。在众宾客告退之后,孙权单独把鲁肃留了下来,引入内室,“合榻对饮”。席间,孙权对鲁肃说:“汉室倾危,四方干戈不息,我秉承父兄基业,意欲建立齐桓晋文那样的霸业,不知足下有何良策助我成功?”于是鲁肃说: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事实证明,孙权完全听取了鲁肃“保江东”“观成败”的方略,在三国的三角战略里,孙吴是三方中最灵活的一方,时而联刘抗曹,时而联曹击刘,最后又结盟蜀汉,始终处于最主动的地位。
先谈与蜀汉的关系。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军南下,东南震动。孙权却力排众议,果断地借荆州给刘备,给曹操树立一个敌人,借刘备屏障东吴。据说这一消息传到北方,曹操正在写文章,闻讯大吃一惊,竟把写字的笔掉在了地上。
建安十九年至二十年,刘备取得益州,孙权索讨荆州,刘备带兵以武力相持。曹操乘虚夺了汉中,直接威胁巴蜀。刘备腹背受敌,遂提出和解。孙权顾全大局,与刘备达成协议,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孙权之所以强者示弱者以谦恭,目的是巩固江南,建立江北防线,分散强大的曹魏对东吴的压力。没有卓识明睿的战略眼光,是难以做到的。及至建安二十二年(217),孙权派徐详为贡使,到许都向曹操请降,两家修好后,孙权立刻腾出手来争夺荆州。于是关羽被斩杀,孙吴夺回了荆州。
至于对曹魏,孙权一直是避其锋芒的。两方要有战事,也是曹魏先动手,孙权抵挡而已。为防备曹魏攻击,孙权在大江以西修建水上要塞濡须坞(今安徽巢县境内)作为据点,不仅有效地扼制了曹军南侵的势头,而且促使庐江、九江、蕲春、广陵十万户渡江,充实了孙吴的兵员和劳力。最有意思的是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攻至濡须口,孙权致书给曹,告诉他:“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并在另一纸书写:“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阅信后说:“孙权不欺孤。”果真下令撤军了。及至斩杀关羽,夺回荆州后,曹操表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孙权派使入贡称臣,称说天命。曹操对左右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可见曹操对孙权称臣的别有用心是洞若观火的。
后来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称帝,建魏。孙权预料刘备会为关羽复仇,于是加紧靠近魏国,遣使称臣,接受曹丕加封的吴王称号。东吴群臣都认为不应该接受魏官爵称号,孙权却不以为意,笑道:“当年刘邦也受项羽的汉王称号,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曹丕派人求索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等,孙权一一照办。东吴大臣深以为耻,徐盛等甚至痛哭流涕。孙权多方劝解,说:“这些玩意,我看来如同瓦石,有什么可惜的!”
对于孙权向曹魏俯首称臣,历来受人非议,清人黄仲则《满江红·吴大帝庙》就冷峭地慨叹道:“只几封降表落中原,生平耻。”
倒是宋代学者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颇具史学家眼光,其卷一“六朝保守”条云:
知权之志,未尝不在于天下;然以传考之,亦未尝求逞于中国。曹公来侵,则破之拒之而已,治舰立坞,筑堤遏湖,作涂塘,明烽燧,始终所以备魏者至矣……嘉禾中,因蜀寇魏,一攻淮南,闻明帝东行,则遽敛避。诸将之攻樊城,司马懿救之,亦引军亟退。自后世观之,谓之怯可也,而权不以为耻,岂非天下之势,既未有可投之隙,与其力争而取败,不若退守而待时也耶?史称权继父兄之业,有臣以为腹心股肱爪牙,兵不妄动,故战少败而江南安,此权之所以为智也。
张敦颐的这一段史论是非常精彩的,“以保守为智”确实是东吴立国后采取的基本方略。发人深思的是,东吴是三国中存在最久的朝廷,而孙权从建安五年(200)实际掌握江东,到神凤元年(252)去世,当权五十二年,是三国当权最长的君主,他也是中国皇帝中死后唯一被谥为“大皇帝”的帝王。至于“以保守为智”是否影响到以后东晋及宋、齐、梁、陈的立国之策,见仁见智,又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