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1958年作者自注:
心潮?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诗赋人生
1927年春,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之时,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背叛了革命。4月12日及以后,蒋介石党徒在上海等地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工农群众,进行“清党”活动,实行白色恐怖。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也在发生严重动摇(后亦背叛革命)。当时,在武汉国民政府中任职、作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农民运动委员会常委的毛泽东,提出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难以得到实施(后遭否决),毛泽东在春夏间召开的中共“五大”上,提出的“广泛地重新分配土地”的建议等亦被陈独秀所拒绝。眼看着政治形势日趋险恶,而自己的主张不能实现,革命成果将丧失殆尽,这便创作填写黄鹤楼一词的政治背景。
黄鹤楼,原址在武昌(武汉三镇之一)蛇山西北坡、长江东岸的黄鹤矶,始建于三国孙吴时,南朝以后就很著名。黄鹤楼历史上曾几经毁坏修复。1955年修建长江大桥时,将遗存建筑物拆迁。1985年,黄鹤楼重建,地址在蛇山北端,临武昌桥头。黄鹤楼之得名,有两种传说。《南齐书·州郡志》说有个叫子安的仙人曾骑黄鹤经过黄鹤矶;《太平寰宇记》则说是一个叫费文褘(huī灰)〔一作费禕(ī衣)〕的骑鹤仙人每乘黄鹤到该楼休息。历史上文人墨客到黄鹤楼游览时,多有诗词吟咏。作为诗词大家的毛泽东也不在例外,自然会赋诗填词。不过,毛泽东虽然此时心情苍凉,却不是登临黄鹤楼赋诗,因为此时黄鹤楼已不复存在,只有遗址可寻。正像诗人以《长沙》为题赋诗填词也不一定真的登临橘子洲一样,毛泽东此时赋诗填词也不一定要上黄鹤楼才行。这首词在毛泽东的记忆中是深刻的,它属建国后最早公开发表于《诗刊》的词之一。
《黄鹤楼》这首词发表后,即有复旦大学一学生和江苏泰县一小学校长给毛泽东致信,提出“把酒酎滔滔”句中“酎”是“酹”字之误,酎指醇酒,酹则表示以酒祭奠。毛泽东收到来信,即让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分别给复信,告知他们的意见是对的。后来毛泽东又告知《诗刊》编辑部负责人,照来信将这个错字改正。这首词总共留有四副手迹。
注释
九派流中国?九派,九条河流。鲍照《登黄鹤矶》中有“九派引沧流”句,郭璞《江赋》中亦有“流九派乎寻阳”句。古地理书说长江流入荆州境内后,分为九道。九派即九道河流。但具体说法不一。孔安国注《尚书·禹贡》“九江孔殷”时,说“江于此州(荆州)界分为九道”。《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说“江自庐江寻阳分为九”。参见《七律·登庐山》中“云横九派浮黄鹤”注释。中国,国中,华中地区。
一线?指当时的京汉、粤汉铁路。
龟蛇锁大江?龟蛇,隔江对峙的龟山和蛇山。龟山在汉阳,以形似龟状而得名。又称鲁山、大别山。蛇山在武昌。它横贯武昌城中,山势蜿蜒若长蛇,气势雄伟。两山的高度都不超过一百米。**的长江流经武汉时,由于受龟、蛇二山夹峙,河道由宽变窄,最窄的地方不到一千二百米,故诗人形象地用了一个“锁”字。锁,镇锁。
黄鹤知何去?唐代崔颢《黄鹤楼》中有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把酒酹滔滔?酹(泪),古代一种风俗,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设誓或凭吊、纪念。把酒酹滔滔,把酒注洒在滔滔水流中。
意会
茫茫、沉沉、莽苍苍、锁,几个字眼勾勒了一幅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画面,令人压抑的笔调,表达了一种苍凉的心情。横流中国的九派和纵贯南北的一线本为目力所不及,在这想象之笔中却可窥见一颗沉重的心。透过锁江龟蛇、莽苍苍烟雨的组合意境,似可能触摸到袭人的遍地春寒。此时此刻,独立江边,不由愤从心起。思绪随江水远去,心潮与波涛齐高。把酒酹滔滔,表露了一种誓与恶势力奋战到底的志士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