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七年秋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诗赋人生

大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蒋介石篡夺后,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议结束了陈独秀投降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时党的最主要任务。会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毛泽东一到长沙,即制定暴动计划。8月30日,他在湖南省委常委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9月初,毛泽东来到安源部署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将参加起义的部队和工农民众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设立前敌委员会。起义军由毛泽东任党代表,卢德铭为总指挥,计划配合各地工农武装分三路攻打长沙。第一路(二团)以安源工人为主力,进攻萍乡一带;第二路(一团)以卢德铭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为骨干,从修水向平江进攻;第三路(三团)以浏阳农军为主力,亦由铜鼓向浏阳进发。9月9日,毛、卢所组织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这支工农革命军的大旗挥动时,“暴动,打倒国民政府!”“暴动,农民夺取土地!”“暴动,组织革命委员会!”这暴动的口号响彻山谷。

1927年9月11日清晨,毛泽东亲自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三团一千多名战士,兵分三路,自铜鼓出发,向浏阳、铜鼓两县交界的重要村镇白沙镇进击。经过一场激战,仅用一个小时就大获全胜,于当晚攻占白沙镇。毛泽东十分高兴,说:“白沙之战是旗开得胜。”第二天,毛泽东率第三团又继续向东门市进发。一路上,看到自己的部队在迎风招展的军旗指引下,雄赳赳地向前挺进,毛泽东不禁诗兴大发,当即填词一首。《西江月·秋收暴动》这首革命暴动的赞美诗,写成后很快在起义部队中传开,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战斗意志。暴动受挫后,革命军在文家市集结。10月,经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余部到达井冈山区,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使中国革命进入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时代。

毛泽东这首记述秋收起义的词,用韵有些特别,它未按词律每二、三、四句成韵,而是每阕二、三句同韵,上、下阕末句依湖南方言用“进”、“动”隔阕押韵。这也许是作者任其自然,不愿因韵伤意的缘故。这首词,最初在1956年8月出版的《中学生》杂志上刊载的谢觉哉《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一文中披露,题目为“秋收暴动”,其“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句,原为“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接着,1957年7月号《解放军文艺》刊登的邓叙萍《读毛主席诗词的一点感受》一文再次披露了这首词。1986年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毛泽东诗词选》正式发表,题为《秋收起义》。这表明作者后来对此词作了修改。从总体上看,词的题目改得好,但将词中的“修铜”改为“匡庐”,将“平浏”改为“潇湘”,这种修改反而有工绣气,有失原词本色。

注释

旗号镰刀斧头?1927年9月9日暴动之前,何长工和师参谋兼一团团长钟文璋等三人奉命设计军旗。他们设计的样式并制好的军旗是:旗底为红色,象征着革命;旗中央有一五角星,内有镰刀斧头图案,分别代表中国共产党和工农;旗面左侧靠旗杆的一条白色函管上,竖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整个军旗的含义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

匡庐?即庐山。匡庐一带指赣西北一带,即江西西北部修水、铜鼓等县。

潇湘?两河流名。潇水为湘水上游支流,发源于蓝山县野猪山南,全长354公里,至零陵县苹岛流入湘江。诗家惯常将潇湘二字联用,用来指称湘江或湘江流域。如元稹《奉和窦容州》:“明公莫讶容州远,一路潇湘景气新。”诗中潇湘用指湘江地区,犹指湘东北平江、浏阳一带。

同仇?受地主阶级重重压迫的农民有共同的阶级仇恨。

意会

失败和教训是通向成功之路。于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思想与中国传统革命意识紧紧结合到一起。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起义,以革命暴力对抗反革命暴力,这便是《秋收起义》的潜在意旨。这种农民暴动、起义的社会和阶级基础如旧——地主重重压迫,但形式更新——农民们举起的革命军旗上有斧头镰刀的图案。一个愁字,点明遍布乡村受压迫剥削的广大农民已不甘心照旧生活,而要揭竿而起。暮云堆天,霹雳震地,那开天劈地的时节就此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