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回答《毛主席诗词》英译者的解释: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旌旗”和“鼓角”都是指我军。黄洋界很陡,阵地在山腰,指挥在山头,敌人仰攻。山下并没有都被敌人占领,没有严重到这个程度。“旌旗在望”,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诗赋人生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其地区包括江西的宁冈、永新、遂川和湖南的酃(灵)县(今炎陵县)。山脉大致范围如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到的:“第一个根据地是井冈山,介在宁冈、酃县、遂川、永新四县之交。北起宁冈的茅坪、南至遂川的黄坳,东麓是永新的拿山,西至酃县的水口。”井冈山东西间隔80里,南北延绵90里,方圆550里,故号称“五百里井冈”。井冈山山势雄伟,海拔在千米以上,主峰海拔达2120米。1927年,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及湘南农军亦来到这里。朱毛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又根据党中央指示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
1928年7月,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发起第一次“会剿”。当敌军前锋逼近江西永新时,毛泽东率第31团留在永新地区袭扰来犯之敌,朱德、陈毅则率主力第28团、第29团抄敌后路,向湖南酃县、茶陵进攻,迫使来犯之敌慌忙回援茶陵,于是首次“会剿”被击破。然而,这时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附和第29团官兵的思乡情绪,鼓动部队进击湘南。第29团回乡后即自由溃散,军部只得率第28团和第29团余部向桂东转移。毛泽东得知湘南失利的消息,即亲率第31团3营下山迎接红四军主力回山,以第31团1营和第32团留守井冈山。而湘赣两省之敌趁红军主力未归之机,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二次“会剿”。
8月30日清晨,湘敌以四个团的兵力向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发起猛攻。这时,守卫黄洋界的红军只有两个连,由第31团团长朱云卿和党代表何挺颖亲自在哨口指挥。他们发动广大群众和红军医院的轻伤病员,凭借黄洋界的险要地势,构筑坚固工事,大摆竹钉阵,用土炮、土枪、土炮弹、石头、石滚等英勇反击。从早晨战至中午,他们连续打退敌人四次进攻。到下午4时许,敌军再次进攻。而守军子弹已所剩无几,只得往下滚石头相击。关键时刻,有几个战士飞步到茨坪军械所扛来一门正在修理的迫击炮。当时只有三发炮弹。因迫击炮还在修理中,故第一发、第二发都没打响。但第三发发出后,随着一声巨响,炮弹不偏不倚,正好命中敌军指挥所。顿时,山上欢呼声、喊杀声、号角声、锣鼓声响成一片。山下敌人闻到炮声,以为毛泽东带主力红军回山,顿时乱作一团,连忙乘夜色夺路逃跑。
井冈山保卫战打得非常漂亮。红军两个连打退敌人四个团,自己无一伤亡,还杀伤、俘虏不少敌人。9月上旬,红四军主力回到井冈山南麓的黄坳,毛泽东得知黄洋界保卫战取得全胜的喜讯,十分兴奋,即挥笔写下了这首《西江月·井冈山》。9月26日,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返回井冈山后,这首词便在红军中传开了。1936年,毛泽东率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将这首词告诉了斯诺,斯诺遂将这首词写入《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从此,这首词便随斯诺的书流传世界。
这首词曾在1948年7月1日东北解放区出版的《知识》杂志第7卷第6期传抄发表,具体见之于锡金的文章《毛主席诗词四首臆释》。不过,它发表时与作者存留的手迹相比,文字略有讹误,如“早已”误为“久已”,“黄洋界”亦为“望洋界”。
注释
山下旌旗在望?此句描写在山下待敌、与敌对垒的守军阵地,形象鲜明,是作者的想象之笔。作者已注明,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山头鼓角相闻?此句亦是作者描写山上红军守备森严、调度有方的神来之笔。不用“军号”而用“鼓角”,使词更具古朴风味。鼓角,古代军队用来发号施令、指挥行动的战鼓和号角。
岿(kūi)然?形容高踞屹立。
森严壁垒?森严,严整。壁垒,古代军营的围墙,即防御工事。森严壁垒,谓守备严密。
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坚固如城。《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韦昭注:“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若城也。”
黄洋界(gài 盖)?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在万洋山东北端,距井冈山茨坪25华里。黄洋界海拔1343余米,南北走向,两侧为峭壁、深谷,山势险峻,气候多变,常常云雾弥漫,使之看起来像屹立在汪洋大海中的小岛,故亦被称为汪洋界或望洋界。当年红军的哨口就设在界顶的西北部。
意会
从一场胜利守山战的报告中,想象那两军对垒、庄严肃穆的战争场面。像是一幅凝重的画:在望旌旗,相闻鼓角,森严壁垒,岿然挺立的山头阵地,众志成城的红军将士,轰隆的炮声中,万千重困我的敌军连夜遁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