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58年作者自注:
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回答《毛主席诗词》英译者的解释:
这首词上下两阕不是分写两次攻打娄山关,而是写一次。这里北有大巴山,长江、乌江之间也有山脉挡风,所以一二月也不太冷。“雁叫”、“霜晨”,是写当时景象。云贵地区就是这样,昆明更是四季如春。遵义会议后,红军北上,准备过长江,但是遇到强大阻力。为了甩开敌军,出敌不意,杀回马枪,红军又回头走,决心回遵义,结果第二次打下了娄山关,重占遵义。过娄山关时,太阳还没有落山。
诗赋人生
中央红军西入贵州后,于1935年1月占领遵义城。1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在这里召开。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改组了中共高层领导。会议取消了博古及从共产国际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周恩来为党内委托的军事指挥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不久,又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等组成三人指挥小组,代表中央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会后,红军越娄山关,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一带渡过长江入川,但没有成功,便折兵遵义。2月25日,红军打败守关的王家烈部队,再夺娄山关,并乘胜重占遵义城。
这娄山关位于遵义城北的大娄山上,雄踞最高峰,为黔北第一险隘,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关南一侧立有石碑,其上镌刻着行书“娄山关”三个苍劲的大字。毛泽东翻越娄山关时,见刻有“娄山关”红漆大字的石碑,便止步在石碑旁休息、喝水,并观赏石碑,并且说:“娄山关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他还向身边警卫人员陈昌奉等人介绍“娄山关”三字的书法特点和价值,赞扬其字写得苍劲,像峻峰挺拔屹立,运笔如飞,石刻也非常精美。毛泽东在反复揣摩之后,感叹道:“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建于何代?”毛泽东当然不知,此石碑立于1932年前后,为贵州军阀周西成之部将黄道彬所立,其字也并非出于名家之手。
红军越过娄山关、渡过赤水河,准备渡江入川时,但因战局变化,只好改向川滇边的扎西(今威信)集结。这时,滇敌、川敌及中央军周浑元部从三面迫近扎西,企图堵截红军。毛泽东见势,决定出敌不意,杀回马枪,再夺遵义。2月25日凌晨,红军借着月色长途奔袭娄山关。午后与黔军在红花园相遇。敌军仓皇应战后,即败退关口。红军则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与敌军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娄山关口,并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次日,红军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7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3个团的狙击,28日乘胜再取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
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三千,是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指挥战争取得的第一次胜仗,也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仗。红军前锋重占娄山关后,毛泽东再次越过娄山关隘口。他作为危局中的胜利者站在雄关上,放眼望去,只见夕阳鲜红如血,连绵起伏的峰峦如波浪翻腾的大海。多么壮观景象!“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些奇雄的句章在毛泽东的脑海里翻腾起来,终于酝酿成了一首动人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作者留下的这首词的手迹,目前见到的有七件。有两件标题为《忆秦娥》,有三件署名“毛泽东”,或写有“长征词一首”,或写有“调寄菩萨蛮?一九三四”。但是,手迹上所标明的时间可能是作者误记。词中的“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句,有两件文稿为“梧桐叶下黄花节。黄花节”,一件为“梧桐叶下黄花发。黄花发”。该词在《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无写作时间,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增补写作时间为“一九三五年二月”。
注释
娄关山?亦名太平关。处大娄山主峰,海拔1400米,去遵义百余华里,为川黔要冲,黔北门户。关口两峰夹峙,地势奇险。
喇叭声咽?喇叭,指军号。咽(页),哽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指雄险的娄山关。插天万峰中的娄山关仅赖一条小道与外界接通,人称之为“中通一线”,甚是险要。红军攻占娄山关,既正面强攻,又穿山越岭迂回两翼包抄,经数次激战得以成功。故作者用“真如铁”来形容已被守敌据防而雄居山顶的关隘。漫道,莫说,休道。全句意思是说:莫说雄关真像铁那样牢不可破,现今就要从上越过去。
意会
西风、晨月、霜天,凄鸣的寒雁、哽咽的军号、细碎的马蹄声,把人引入悲壮肃杀的境地。而“从头越”三字,则陡露瘦虎雄心之威,死地后生之勇。何谓如铁雄关,今也从头越过。然则,万里长征,千回百折,前程未卜。故西望那如血残阳,萌生出万千种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