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七年

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诗赋人生

1947年秋,由于西北野战军奋勇作战,陕北战场的形势已经在好转,全国各大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亦相继转入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9月23日,毛泽东同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干部离开陕北佳县张家崖窑,迁移至佳县神泉堡,此时中秋佳节临近。8月20日,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包围了胡宗南的主力部队36师,不到一天时间即全歼守敌。接着,彭德怀把作战目标选择在延川和清涧。他命令野战军第二纵队南下、第四纵队北上直捣黄龙,截断清涧、子长、绥德国民党军队与延安的联系,造成围攻清涧的有利条件。10月、11月开始攻取清涧、榆林……在这隆隆炮声中,毛泽东在陕北度过了1947年。中共中央前委转移到陕北佳县神泉堡后,尽管陕北的军事形势已较为稳定,但毛泽东等人的工作仍非常繁忙。不过,在9月29日(阴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这天他们一起度过了这一传统佳节。

但《喜闻捷报》这首诗可能不是一天吟成的,即不是赋就于中秋节这天,而是在中秋时节这段时间酝酿而成。毛泽东留驻神泉堡期间,曾带着随从沿黄河调查、考察。10月16日,毛泽东对叶子龙和汪东兴说:准备出去到佳县城内城外去看看。10月17日,毛泽东率少数随从人员来到佳县,在县委书记张俊贤的陪同下,游览了城外黄河边上的香炉寺。香炉寺建于明代,位于县城东北端、距城墙200米的香炉峰项,东临黄河,三面空绝,仅一条小路与城相通。香炉峰前有直径5米、高20余米的巨石兀立,形似高脚香炉,其顶端建有观音庙。巨石与香炉寺之间悬着一座3米长的木桥,称为断桥,人行其上,惊险导常。毛泽东看过香炉寺后,从容越过断桥,站在巨石上俯瞰黄河,远眺对岸山西的群山。10月18日清晨,毛泽东将江青一直送到黄河边,让她东渡黄河到山西接女儿李讷。毛泽东自己则率少数随从离开佳县城,沿黄河调查、考察。江青过河到山西临县三交镇双塔村后,照顾李讷的邓颖超已往别处,李讷已交给别人照看。江青母女在离开双塔之前,曾爬上城墙,眺望西方的延安。也就是在送别江青的这一天,毛泽东在给苏联学习的儿子毛岸英的信中说:“你给李讷写信没有?她和我们的距离已很近,时常有信有她画的画寄的。”

毛泽东离开佳县城后,即经南河底村,登上白云山观赏庙宇建筑,后又到达峪口乡谭家坪村。他在谭家坪住下不久,转往临近黄河的南河底村,在那里住了9天,并于10月29日到达佳县西郊的吕家坪。毛泽东到达吕家坪的次日,江青也带着李讷从山西过来了。10月31日,毛泽东一行离开吕家坪,又返回神泉堡。在历时14天的对黄河一带的调查、考察中,毛泽东心身愉悦。转战陕北一年多来,战局已发生重大转折。他有时步行河边,仰望明月,回想起人民解放军尤其是西北野战军所取得的重大胜利——从撤出延安后的第一仗青化砭战役的胜利,到羊马河、蟠龙战役的胜利,再到中秋节前夕的沙家店战役的胜利,西北战场的战争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解放军手里。这位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其思绪从中秋佳节凯歌高奏的喜悦中,转化为对远在他国异乡儿女的思念,对暂时离开自己的妻女的惦念。于是,一首《喜闻捷报》的五律诗便在这黄河边上诞生。

诗的小序中收复蟠龙一说,也是个需深入探究的史实。9月中旬收复蟠龙等镇并不算大的胜利。西北野战军于8月20日在沙家店一举歼灭胡宗南集团的精锐部队整编第36师主力后,扭转了西北战局,开始由内线防御转入内线反攻。9月25日至10月21日,西北野战军向黄龙地区挺进,先后攻占白水、石堡(今黄龙)、韩城、宜川等城镇。在此期间,西北野战军主力发起延清战役,歼国民党军8000余人,收复延长、 延川、清间、子长、绥德等城及延安东北广大地区。不过,西北野战军挺进黄龙,军史上并不叫黄龙战役。

这首诗作者没有留下手迹,它最早发表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中。

注释

步运河上?步行河上,在河边散步。步运,徒步运输,步行。《宋史·刘蒙正传》:“溯流至南雄,由大庾岭步运至安南军。”

蟠龙?延安城东北70余公里处的一个镇子,在青化砭北边5公里左右。1947年5月,西北战场的解放军在此打了第三个大胜仗,全歼敌守军一个旅。

度?通渡。过或越过的意思。

佳令?美好的节令,此处指中秋节。

故里鸿音绝?故乡的音信断绝。鸿,鸿雁。《汉书·苏武传》载有西汉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在匈奴19年坚贞不屈,牧羊时利用鸿雁带书信回国的故事。

意会

秋风、川流、原野、苍穹,如画如诗。中秋佳节,明月与云彩相伴,更令人倍思念远在他国的亲人。虽得前军捷报,但闻而不喜。凯歌高奏之时,却在翘首环顾。顾盼与牵挂的文字中,隐藏着一颗沉重的心。心中真有所系者,是战场另一方仍在负隅顽抗的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