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沐沐,在国内某国际学校上6年级,她有清晰的目标:下一年想转到泰国的国际学校,读完初高中后,申请设计类大学。沐沐5岁开始系统学习画画,喜欢画且画得很好,她活泼开朗,到哪都能交到朋友。沐沐从小独立,学画画、上国际学校、去泰国留学都是沐沐自己的主意,爸妈基本不用为沐沐的学习操心。
妈妈希望沐沐拿到泰国国际学校录取通知书,并提升托福成绩。于是找我为沐沐做了英语水平评估,制订了学习计划,并在线教她英语,开始帮她为转入国际学校做准备。
然而,沐沐的问题开始暴露。她想学好英语,但又经常请假,理由要么是休息,要么是参加活动,或者仅仅是太累了不想上课。半年过去了,原计划50个小时的英语课,沐沐只上了20个小时。
作业勉强能按时提交,但质量一言难尽。大多时候,看着自己的作业,她不记得想表达什么,也忘记是怎么选出答案的。
按照这样的学习状况,沐沐很难通过国际学校的面试。
沐沐在自主性方面确实没有问题,她想学好,但仅仅“想学好”远远不够,沐沐需要具备学好的能力,也就是说,她需要能够胜任。
胜任(competence),指的是熟练掌握完成某项任务的技能。胜任的心理需求让人们想要越做越好。孩子不愿做某件事,可能是因为他不想做或不会做。自主性让孩子想做,胜任让孩子会做。胜任是内驱力的第二个要素,帮助孩子获得胜任感的关键在于帮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以及努力对成长的作用。
提升孩子胜任的方法
1.设置“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孩子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孩子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孩子可能的潜在水平,也就是在他人指导下能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如孩子能够用英语独立说出5句自我介绍,但在老师的协助下能够说出10句,那么这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就是第5句到第10句。
对于孩子来说,低于现有水平的任务,会让他觉得简单且无聊。超出他潜在水平的任务,会让他觉得太难而退缩。落在最近发展区里的任务天然带有驱动力 —— 不至于太简单或太难,孩子做这种任务,能感受到自己的胜任和进步,所以愿意主动参与。
处于最近发展区的目标就是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我们可以帮孩子设置这样的目标,为他们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目前的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迈向下一个发展区。
怎么判断一个目标是否在最近发展区呢?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看孩子的反应。孩子退缩畏难,或者需要成人大量协助,则表示难度过高,需要把任务继续分解,选择难度更低的任务。孩子觉得无聊,可能是任务太简单,他在避免低水平重复。当孩子参加与最近发展区匹配的任务时,他们通常非常投入且只需要有限的支持。比如孩子在玩滑梯时,来了两个小朋友,要他让开,孩子跑向家长求助。孩子的求助表明他无法解决被其他小朋友驱赶的问题,这时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目标就超出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2.提供脚手架+指导性参与
脚手架是为了保证各施工过程顺利进行而搭设的工作平台,用在教育里指成人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给孩子提供的个性化支持,包括直接讲授、工具、练习等。正如施工中的脚手架会逐渐淡出一样,成人给孩子提供的脚手架会随着孩子知识、技能的提升而逐渐淡出。当孩子已经掌握了完成任务的知识技能时,脚手架就可以彻底退出了。
脚手架对于发展孩子最近发展区能力有重要作用。就像孩子学骑自行车一样,刚开始学的时候需要给自行车加两个辅助轮,随着孩子平衡力越来越好,可以撤掉辅助轮,孩子学会独立骑车。在这个过程中,辅助轮就起到了脚手架的作用。
那么怎么判断孩子是否需要脚手架呢?有一个大的原则是:孩子需要帮助时再提供。还是刚才的例子,孩子在玩滑梯,来了两个小朋友,要他让开,孩子跑向爸妈求助,家长为了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问孩子:“你觉得该怎么办呢?”孩子说:“不知道。”孩子先求助再说不知道,这表明他真的需要帮助,这时家长就应该提供“脚手架”,比如可以帮孩子想好沟通话术,然后鼓励孩子自己去沟通。
如果孩子没有求助,家长则不要急着提供“脚手架”,要先给孩子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孩子已经求助了而且面对反问也说了不知道,这个时候脚手架就很必要。有时我们可能担心孩子会形成依赖,所以当孩子求助时,也强制要求他自己解决问题,这就相当于把一个不会骑车的孩子放在自行车坐垫上,哪怕孩子再勇敢,也没法骑走自行车。
除了脚手架之外,另一种支持是指导性参与(guided participation),指的是相对经验更丰富的人(指导者)和经验不丰富的人(学习者)共同努力完成一项任务,在这个过程里指导者和学习者在同一目标下承担不同责任,指导者自然而然会提供示范和指导。
在日常活动中,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参与某个活动,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指导性参与给这种“在生活中学习”打上了“高光”。在这些活动里,有时是孩子占主导,有时是家长占主导。不管是完成大型乐高、做复杂拼图、画画,还是做饭、全屋收纳、设计布置新的书房、种菜、养花,这些活动的意义在于在大人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孩子能够学习各类技能,体会到胜任。
根据维果茨基的理念,指导性参与中,儿童不是只会执行指令的被动学习者,而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和指导者不断找到更好的方法以推进任务。事实上,儿童会有目的地分配注意力去学习某一活动,这叫“有意识参与”,他们的努力包括倾听他人的对话、问问题、请教,以及模仿。
3.推一把
有时,孩子会因为犯或偷懒而回避他们能做到的事。这时就需要用“推一把”的方法。
12岁以前的孩子经常有偷懒和依赖的现象。想象一下你家孩子最近有没有这样的表现:“妈妈喂我吃”“爸爸给我穿裤子”“妈妈倒水”“他们霸着攀爬架,爸爸帮我去跟他们说”“妈妈帮我道歉”“爸爸去教训欺负我的人”。这种时候需要适当推孩子一把,避免他产生依赖心理。
“推一把”是给孩子一个外力,以走出舒适区,勇敢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对孩子独立性发展和胜任的提升非常重要。孩子能胜任的机会越多,想要胜任的自我驱动力就更强。
“推一把”要遵循以下策略:
正向激励为主。比如明明可以自己穿裤子,却说“爸爸给我穿裤子”,这时需要大人的正向激励:“你可以自己穿裤子的,上次穿得就很好,爸爸帮你把裤子拿过来,你自己穿。你想穿黑色的还是蓝色的?”这种正向激励帮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正确的行为上,传达出明确的期望和支持。
正向激励的反面是批评、威胁、比较,如“你明明就会穿,为什么让我帮你穿?不要偷懒。”“怎么还不穿啊,不要磨蹭,穿不好裤子今天就不出去玩了。”“你看小明都能自己穿裤子,为什么你不行?”批评、威胁、比较会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负面标签上 —— 偷懒、磨蹭、不行,无形中也让孩子给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我就是懒啊,所以我要让爸爸做;我就是磨蹭啊,我就快不起来;我就是不行啊,那我当然做不到。更重要的是,批评、威胁、比较通常会引发孩子强烈的焦虑情绪,从而出现抵触行为,让一件小事走向哭闹很久的结局。
想要正向激励,大家可以试着把所有的“不要……”换成“要/可以……”,即把否定句换成肯定句。比如:
“不要叫妈妈,不要偷懒”换成“你可以自己吃饭,你自己去,你试一试”。
“不要怕”换成“你去跟他们说‘公共物品大家轮着玩’,你去要求他道歉,我会陪着你”。
“不要推卸责任”,换成“你去道歉,他们会原谅你的”。
结合非物质奖励。非物质奖励不要在事前许诺,而是要在事后。前面提到过,多巴胺这种“奖励”激素在获得超出预期的奖励时最有效。在没有提前许诺奖励的前提下,孩子成功地完成了某项任务,这时如果给他非物质奖励,会让他的多巴胺快速分泌,从而带来巨大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激励着他们再次做出“走出舒适区”的勇敢行为。
当孩子第一次克服害怕,跟他人说出“我们轮流玩”的时候;第一次跟别人道歉的时候;第一次捍卫自己的权利,说出“你打人不对,我爸爸会保护我”的时候,可以给他们非物质奖励,表扬他们勇敢地走出了舒适区,表扬他们独立解决了问题。
4.让进步看得见
让进步看得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有效夸赞。父母说出孩子的态度、努力和进步,帮助孩子感受到“我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能,我越来越能胜任”。
记录孩子成长。摄影、摄像时,可以寻找能展现孩子进步的场景拍摄。比如:第一次对别人的冒犯说“请停下”;想要玩别人的玩具,主动说“能给我玩一下吗”,而不是一把抢过来;第一次帮家人拿快递;自己下厨做出了一桌子饭菜;自己把自己的书桌收拾得整齐、干净;等等。这些时刻是孩子最能体会到自己能胜任的时刻。可以把这些照片打印出来贴在照片墙上,或者做成视频。
保留孩子的作品。特别是能够体现孩子努力和成长的作品。比如孩子花三天时间完成的一幅画,孩子花两周时间搭建完成的乐高模型,孩子做的泥塑、写的诗、练的书法、拿的奖状、拍的照片、织的围巾等,都可以在作品展示区展示出来。作品展示不一定要挂在墙上,还可以摆在桌面上。
成长记录表。这种方式对于打卡式任务非常有帮助。比如每日读英语打卡,每天跳绳计数。想象一下:墙上贴着日历,每当孩子完成当日打卡任务后,就在上面画一颗星星,一个月结束时,他会看到满满的星星。那一刻他也感受到了满满的胜任感和成就感。
回到前文沐沐的案例,我重新审视了沐沐胜任感不足的原因。
首先,目标难度太高,超出她跳一跳能够到的范围。沐沐的英语基础比较差,虽然在国内的国际学校学习了3年,但因为国际学校用教母语的方式教英语,不会细致讲解词汇之间的差别,导致沐沐的英语有很多知识漏洞。又因为老师没有教过如何规范地书写句子,导致她无法正确地完成书写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一年时间,通过每周上1次课的方式,很难达到泰国国际学校的入学标准。另外,鉴于沐沐现在还看不懂托福题,一年内托福成绩大幅提升要求对她来说也过高。
其次,要求不严。虽然她有自主性,但她毕竟只有12岁,还不会对各类活动进行重要性排序。当上英语课和参加演讲排练的任务冲突时,她也不能根据情况调整优先级。她容易偷懒,每个节假日都想玩儿,不想学习,写作业也随便应付。
最后,她并没有看到自己的进步。单词背背停停,背完就忘。一周学习一次,上周的内容到这周基本就全忘了。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没有成就感。
总结出以上原因之后,我和沐沐妈妈就一起调整了她的学习安排。
增加上课频率,用更多时间完成英语练习。加入阶段性目标,降低每一阶段的目标难度,使之更匹配沐沐目前的学习能力。
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除非生病,否则英语课一律不准请假。给每一次作业制定了严格的标准,细化到“上课前半小时提交作业”“把不会的生词或问题标注下来”等。
使用英语单词打卡日历,每天打卡。把当天所学内容整理成思维导图,作为每节课的常规作业,帮助她复习及进步可视化。
调整学习安排后,沐沐学英语的内驱力明显提升,再也没请过假,每次都准时提交作业,准时上课,英语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