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被攻破之前,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先行开始向杭州方向逃窜,待到弘光皇帝朱由崧在芜湖被清军擒获,黄得功不屈战死,明清双方战局已经明朗。残明势力几乎是不约而同地首先考虑到的监国人选是隐居在杭州的潞王朱常淓。

据李清的《南渡录》记载:[1]马士英挟持着太后一路**掠。先至广德州,州人拒绝他们入城。老马下令攻入城内,杀了知州赵景和等一批官员。稍事停留后,继续向杭州进发。浙江巡抚、巡按等官员非常害怕老马等人的到来,事先派官员到郊外迎接,希望军队驻扎郊区,不要进城。马士英携太后进城住在西湖小瀛洲。五月二十八日,太后大驾光临,以城中总兵府为行宫。在浙江和杭州的官员和潞王前去朝见时,发现逃难中的太后仪仗和守卫都很寒酸萧条,大家都怀疑马士英是以自己的老母亲假扮成太后来糊弄大家的。薄暮时分,为马阁老接风的酒宴正在西湖边的楼外楼进行中,未曾料到城中丰宁、太平两家官方妓院(教坊)不知因何竟在楼外楼外放起了鞭炮。马士英的心绪被鞭炮声搅和得心慌意乱,已经完全没有了心思和浙江省、杭州市的官员们喝酒周旋,他惊慌失措地提前离开了晚宴现场。

当晚老马一行住在停泊在湖心亭的小船上。次日拂晓,官员们再去朝见太后,老马已经派遣精甲百余人进行护卫。请出老太后,太后着锗色服装,由一穿紫色衣服的女官服侍着,令官吏士民皆入见。朝拜完毕,太后召见了浙江在籍官员,但是未见到刘宗周和章正宸(弘光朝大理寺丞)。次日,刘宗周和熊汝霖(弘光朝吏科右给事中)前来拜见。熊汝霖也是官场几起几落,见过大场面,敢于直言的人,他见到马士英就责问道:“圣驾何在,你怎么跑到此地了?”老马无言以对。不数日,阮大铖、朱大典(弘光朝凤阳巡抚)、方国安(弘光朝总兵、镇东侯)一起仓皇逃窜到了杭州,请潞王监国,潞王不肯。

太后召见潞王,朱常淓还是哭着坚决不接受,潞王只是将太后迎进自己的王府居住。此刻郑鸿逵等人也由海路到钱塘江建议潞王去福建担任监国,朱常淓始终不松口。后来得知,潞王是听从了当年北使团副团长大汉奸陈洪范的谋划,准备作为内应献出杭州城。六月十三日午后,清兵大军似乎按照约定突然到达杭州城下,潞王劫持太后跪迎清军的到来。

清军进了杭州城后,潞王就被软禁了起来。陈洪范南归后一直和清廷保持密切联系,充当内应,他曾经代表多尔衮许诺潞王投降后,清廷将割地封他为王。显然潞王轻信了陈洪范的谎言,上了大当。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也没捞着,反而赔上了性命。这些王爷从小养尊处优,毫无政治常识,入主中原的侵略者对于凡是具有朱明血统的皇族男性成员,都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恨不得一网打尽,怎么可能将流血牺牲打下的江山再去裂土封王,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南明的大臣们也是瞎了眼,在弘光帝朱由崧被俘获后,大臣们都后悔当初应当立潞王继统。其实潞王并非良善之辈,据李清在《南渡录》中揭露,朱常淓居住杭州时经常派出王府宦官,为他到郡县搜罗古玩。这小子留有六七寸长的指甲,用竹管套保护着。其人德性由此可见一斑。时任大理寺少卿的沈胤培曾经对大理寺丞的李清说:“使潞王立,而钱谦益为相,其败坏程度和马士英是没有多少差别的。”

据李清《南渡录》记载[2],潞王投降后的遭遇几乎和弘光帝一样悲惨:

传闻,弘光帝刚刚被押解到北京,与潞王、周王及他们的世子关押在一起,听任他们赌博、喝酒、宴饮为乐,小日子过得挺痛快。这帮大明帝国的没落王党们也就有些乐不思蜀了。而清廷秘密派人在宾馆周围安置了数门大炮,忽然在一天晚上,大炮被点上火,将这些王族及子孙们轰得连骨灰也没保留下来。

看来潞王殿下和弘光皇帝一起被多尔衮的火炮炮决了。他的封王美梦在炮声中完全飞灰湮灭,和他们一起陪葬的还有假冒明太子朱慈烺的王之明。

李清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因为他当时就在南明小朝廷任职。

李清(1602—1683年),字心水,号映碧,扬州兴化人。天启辛酉举人,崇祯辛末进士,授宁波府推司官,擢刑科给事中,转吏科、工科,弘光时官至大理寺左寺臣,南都破后,隐居兴化枣园三十八年,杜门撰述,屡荐不起。著有《南渡录》《三垣笔记》《折狱新语》《南北史合註》《南唐书合订》《诸史异同》等数十种近千卷。清修四库,首禁李清之书。《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十九日起居注册》高宗谕旨云:“李清系明季职官,当明宗社沦亡,不能捐躯殉节,在本朝食毛践土已阅多年,乃敢妄逞臆说,任意比拟,设其人尚在,必当立正刑诛,用彰宪典。今其身幸逃显戮,其所著书籍悖妄之处自应搜查销毁。以杜邪说而正人心。”因而除《谏垣疏草》在崇祯时已有刊本外,李清绝大部分著述在有清一代均未能刊行,仅有抄本密传于人间,或藏于内阁大库。李清治学谨严,持论平允,史家甚重其书,可惜不易得睹。[3]

从以上乾隆皇帝恶狠狠杀气腾腾的批示,我们可以窥破清朝最高统治者对李清著作的害怕和恐惧。也就是说清代统治者在获取了统治地位后,竭力隐瞒历史真相而给那个逝去的王朝进行抹黑,以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合法性。

一些编造的史料甚至为后来的史家反复引用以误导后来者。比如对于南明弘光皇帝的描绘就多有丑化之处,李清在《南渡录》中以事实予以辩驳正名。李清在《南渡录》卷六中记载:

弘光皇帝幽居在南京的深宫中,经常徘徊诧异地叹息道:“诸大臣没有肯为我用的人。”对于宫中漂亮的南方女子也是罕见他接近。但是他读书少,对于大臣们的奏章没有能力亲自裁定,故宫内太监和外廷大臣内外勾结狼狈为奸,将错误和罪责全部归咎于皇上。比如端午节捕捉蛤蟆,这原本就是宫中旧例,结果被说成是为了**乐而提炼**了。再加上一些编造的秽言秽闻,比如弘光在宫内玩弄娈童和少女,死者接踵在御水沟排出等等。搞得内外喧嚣诽谤,莫辨真伪。到了南明国亡,宫女皆逃入百姓之家,大家历历言说,开始才了解事实真相。有大学士吴甡寓居在溧水,曾经见到一位大太监问及宫中的事情,说:“皇上饮酒宴乐是有的,但是纵****饮食性药等传闻却不是事实。可惜皇上是被大学士马士英所夹持。”都是因为御史黄澍所弹劾,马士英秘密上疏弘光说:“皇上得以继承大统,皆因为臣和四镇总兵努力,其余诸大臣皆意在拥戴潞王,今日弹劾臣离开朝廷,明日那些大臣就会拥立潞藩了。”朱由崧信以为真,听了这话暗自哭泣了很久。以后一切朝廷军国大事皆委托马士英处理。这位太监又说,马士英听信了阮大铖的奸谋,欲以《三朝要典》中闯宫、廷击等事件的翻案,追究东林党人的责任,兴起大狱。皇上坚决不允许,由此可见皇上的为人。

看来李清对于弘光皇帝朱由崧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这位王爷从小出生在王府之中,属于长在深宫,出于妇人之手,懈怠读书,没有多少从政经验,本质是个公子哥儿。由于读书少,政治和文化素质比较低下,至于危机时刻的军国大计只能委托权臣去处理,但是对于历史上一些关键事件的处理,也还不是仅仅站在家族利益的角度去处理,而是从大局出发,所以他及时阻止了马、阮等人借翻历史旧案的机会排斥打击东林党人泄私愤的做法。其实后来清廷的攻势越来越紧迫,也没有时间再允许小朝廷去搞大规模的内斗了。

弘光朝覆灭后,南明王朝的另一位王爷要登场了,这位唐王和福王、潞王都不同,他是一位饱经磨难,极爱读书颇具雄心壮志,并且几乎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的王爷。他的身边一时麇集了一帮饱学之士帝国精英治国人才,他也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办事亲历亲为,连一般应当由书吏担当的公文起草,他也要亲自操刀,而且下笔千言,一气呵成,文采斐然。他处理公务决策果断,且不好声色犬马,不尚豪华奢侈。他几乎是亲王之中的佼佼者,中兴君主的典范。但是他和他的儒学大臣们,依然不能摆脱地方军阀的掣肘,不能自信地施展自己的宏图大略,最后只能在众叛亲离中走向末路。他就是唐王朱聿键后来的隆武帝。

[1] 见《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12页。

[2] 见《南明史料八种·南渡录·卷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14页。

[3] 见《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