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的外交史上,王玄策无疑是个传奇。这是一个“一人灭一国”的故事。
贞观十年,著名的和尚玄奘为求佛经千辛万苦到达中天竺,从此开始了大唐和天竺的交流。当时,天竺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国。其他四天竺都臣服于中天竺。据史载,中天竺国王尸罗逸多(即戒日王)接受了唐太宗的诏书,并派使者入长安朝贡,唐太宗也派了使臣,于贞观十九年到达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西南拉杰吉尔),次年回国。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朝廷又派正使王玄策、副使蒋师仁出使天竺。本来这应该是一次友好的访问,没想到,半途生变。
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率领一行三十多人带着礼物,前往中天竺。突然路旁的丛林中出现一队天竺士兵。不由分说将王玄策一行包围起来,统兵将官说道:“原国王尸罗逸多已经去世,现在国王位上的是帝那伏帝王阿罗那顺。我们奉国王之命来捉你们。”说罢一挥手,天竺士兵一拥而上。
王玄策拨出佩剑,刺倒冲在前面的一个天竺士兵,手下的人也和天竺兵博斗起来。激战正酣,几名天竺士兵甩起绳套,套住王玄策和蒋师仁,把他们拉倒在地,几名天竺士兵扑上去将两人压住,用绳索绑了起来。天竺兵人多士众,大唐使臣束手就擒。
投降是无奈,被抓了当然不能坐以待毙,要逃跑。
夜幕降临时,这些天竺士兵找了一块平地宿营,将唐朝的使者分别押在几顶帐篷里。王玄策和蒋师仁被单独关押在一顶帐篷里。到了后半夜,看守的两个天竺士兵沉沉睡去。王玄策用肩膀拱醒蒋师仁,轻声道:“我的靴筒里有一把匕首,白天搜身时他们没发现,你抽出来割断绳索,咱们快逃!”说罢轻轻挪动身体,将靴子伸到蒋师仁身后。蒋师仁双手被绑,费了很大的劲才将匕首抽出来,割断绳索。
两人随手从地上捡起木棍,轻手轻脚地来到天竺士兵旁边,打昏了他们,将他们的衣服剥下来,穿在身上,悄悄溜出帐篷,蹑手蹑脚地向远处的树林逃去。等进了树林,才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各自出了一头大汗。两人又马不停蹄地走了一夜,确信没有天竺兵追来时,累得倒在地上动弹不得。
成功出逃可喜可贺,起码小命是保住了。休息了半晌,两人商量以后怎么办。
蒋师仁道:“这次天竺有变,我等全军覆没,只好回长安向万岁请罪。”
王玄策沉吟半晌,道:“就这么回去,也太丢人了。昔日班超以三十六人纵横西域,何其壮哉!我等也是七尺男儿,难道就不如古人吗?”
蒋师仁道:“那你说怎么办?”
王玄策道:“吐蕃赞普(王中之王)松赞干布和我大唐是姻亲(唐太宗养女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我们到吐蕃去游说赞普松赞干布,请他发兵助我平定天竺之乱。”
蒋师仁将信将疑:“这行得通吗?”
王玄策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试试吧!”
二人策马北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吐蕃国都。松赞干布见两位使者衣衫褴褛,面目消瘦,忙问发生了何事。二人将事情原委对松赞干布说了一遍,并恳请吐蕃发兵。松赞干布思索了一会,说:“二位且到驿馆休息,发兵之事,待我与诸王商议商议。”
傍晚时分,松赞干布派人请来二人,道:“我国与天竺之间,隔着尼婆罗(今尼泊尔)国,若是发兵只怕引起争端。况大唐距天竺数千里,两国交通不便,不若任其自生自灭。”言外之意,我和他也不挨着,这是国际问题;你们两国隔山隔水的,你打完回国了,我和他可离得近,万一失败了,他反过来打我,到时候谁给我做主啊;出兵若是多了吐蕃承担不起,若是少了还受抱怨。所以还是不管的好。
王玄策听罢朗声道:“赞普之言固是!玄策受朝廷之命,出使天竺。今受辱而还,又有何面目再回中原。愿以颈血上报国恩。”说罢躬身一礼,仰首向外走去。
松赞干布也是一代英主,今见王玄策感慨激扬,十分钦佩;况且使臣要是真死在他这儿,也太驳了唐朝的面子。他连忙起身挽留二人:“王使节留步!且听本王一言。吐蕃与大唐不同:大唐政令一统,我吐蕃却分为多个部族,诸王自立,我个人不能完全左右朝政。既然王使节有志于天竺,我愿从本部中选精兵一千二百名以助此事。”
王玄策感激道:“多谢赞普相助。吾定天竺,千人足矣。”
松赞干布接着说:“我再给尼婆罗(今尼泊尔)国王那陵提婆修书一封,让他也出兵相助。”王玄策闻言大喜,再次谢过松赞干布。
王玄策和蒋师仁辞别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一路行至尼婆罗。国王那陵提婆欣然应允,立刻出兵七千出征天竺。为何他如此慷慨?原来,那陵提婆父亲的王位曾被叔父篡夺,那陵提婆被迫逃难。吐蕃接纳了他,并发兵帮他夺回了王位。他对吐蕃心存感激,自然肯发兵。
手里有枪万事好商量,接下来就看王玄策自己的本事了。
联军来到甘地斯河不远处,忽然前面打探的兵士回来禀报:阿罗那顺闻知联军到来,已领大军三万余人,渡过甘地斯河,在辛都斯坦平原上陈兵,准备以逸待劳截击我军。据探,这次天竺军中带了二千象兵。对此,王玄策早有准备。
第二天一早,王玄策命吐蕃军为左翼,尼婆罗军分为两部,四千人为中军,剩下的三千人为右翼,军阵呈倒品字形展开。联军刚立好阵脚,天竺军就发动了进攻。
王玄策骑在马上观看,只见天竺军正面是象兵,分为数列向前推进。这些象的背上背着木楼,木楼中的士兵拿着弓箭和标枪待命而发。象的后面是天竺步兵,两翼是数千骑兵策应。
大象长着长牙,甩动粗大的长鼻子,发出阵阵吼叫。战马吓得声声嘶鸣,四蹄乱跺,眼看阵中要乱。
王玄策见天竺兵已离阵前不远,传令依计而行。
只见中军队伍一分,从队中赶出几十头健牛。每头牛的背上都背着一大捆点燃的木柴。牛背上吃痛,拼命地向天竺军中奔去,其势如风。阿罗那顺连忙下令弓箭手射杀这些牛,但为时已晚,火牛冲入象阵。动物怕火,象兵横冲直撞,后面的步兵立刻乱了阵脚。
王玄策下令出击。
一千二百名身强力壮的吐蕃骑兵从左翼率先冲入敌阵,很快将天竺骑兵冲了个七零八落。尼婆罗军组成的中军和右翼也掩杀过来。天竺军溃不成军,死伤惨重,纷纷向后逃去。阿罗那顺禁止不住,只得撤退。
王玄策大喝一声:“活擒阿罗那顺!”蒋师仁忙催马追了过去,从弓袋中取出随身的六钧长弓,开弓发射,一箭正中阿罗那顺的肩头。阿罗那顺身子一趔趄,从象背上摔了下来。蒋师仁命人擒住。
这时天竺军已被追赶到甘地斯河边,纷纷争抢河上的几十条船渡河,一时间人声鼎沸,你推我搡,死伤无数。余下的士兵纷纷扔下武器,跪地投降。王玄策下令不得杀害投降的天竺士兵。
这一仗联军大获全胜,联军歇息数日后,继续渡河进发,很快便到达天竺国都。
留守国都的阿罗那顺的妻子也不是等闲之辈,命本部亲兵死守城池,待联军粮草尽后,再出城击败联军。
王玄策命联军扎下营寨,自己骑着马带着卫队到城下查看。只见城墙高大,城外的护城河水宽有数丈,很难攻破。
这时蒋师仁道:“要攻破这么高大的城,非用炮车不可。”
王玄策道:“此时此地,到哪去找炮车?”
蒋师仁回复:“我家世代精研机械,我从小便把这些东西烂熟于心,如今正好用上。我画出图来,命军中的木匠打造,数日可成。”王玄策大喜。
几日后,联军已打造好数十架炮具和攻城用具,如撞城槌、云梯等。王玄策决定翌日攻城。
第二天一早,联军来到城下,两千尼婆罗兵围住南门,两千尼婆罗兵到城北门下,佯攻两座城门,牵制天竺兵力,并防止天竺兵从两门逃走。其余三千人在东门外摆好阵势。
尼婆罗将军一声令下,只见队中几十架炮具一起发动,巨石如雨点般飞上城头。弓箭手则匍匐到护城河边向城头上射箭。一时间炮石齐飞,箭如蝗雨,压得天竺军抬不起头来。
当时中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冠于世界,天竺军没见过威力这么大的攻城器具,霎时间死伤无数。军心大乱,纷纷逃跑。
尼婆罗将军下令攻城。众士兵在城墙下树起几十架云梯,开始登城;一队士兵抬着撞城槌到城门之下,猛烈地撞击城门。不过片刻,城门便被撞开,尼婆罗军潮水般冲进城中,天竺军抵挡不住,纷纷投降。
不到半日,战争已接近尾声。王后见大势已去,想带着残兵从西门逃走。岂料王玄策留着西门不打,就是给她逃跑用的。蒋师仁守株待兔,将其活捉。再者,有了逃走的路,天竺守军就会军心不定,更容易攻打。
战后清点人马,共俘获一万二千多人,救出了唐朝使团的三十多人。剿灭阿罗那顺的余党后,王玄策重建了天竺的政治环境,拥立尸罗逸多的子孙为王。
待局势稳定后,王玄策押着阿罗那顺转道吐蕃回长安,唐太宗闻听王玄策的事迹,大加赞赏,封为朝散大夫。他以少数之兵获得大胜,而且还是在异国、并以异国之兵得胜,实现了“一人灭一国”的奇迹,真奇男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