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见了武则天后,李治就坚定了接她回宫的决心。可面对满朝文武大臣和三宫六院,他怎么也无法开口言及此事。毕竟武则天是他父亲的女人,现在又是尼姑,他李治就是有再大的勇气和决心接她回宫,也无法改变她的身份,更无法向天下人昭告:武则天是我李治的女人。

这件事实在难以向人启齿,所以他特别希望有人能帮他。

令李治万分欣喜的是,这个人很快就出现了,不过让他大跌眼镜——这个人是王皇后。

就在王皇后冥思苦想如何打倒萧淑妃时,她得到了一个重要消息:李治去感业寺见过武则天,据说场面很感人,事情很蹊跷,他们两个人关系不一般。

王皇后开始的时候勃然大怒,心想:皇帝太不像话了!在宫里头,他不爱大老婆爱小老婆,现在还到宫外偷鸡摸狗,这是皇帝干的事吗!

不过气着气着,皱着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她萌生了一个“好主意”。

转念之间,她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外来的尼姑会念经。如果把这个尼姑引进宫来,让她缠住李治,不就可以转移皇帝对萧淑妃的感情了吗?如今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是淑妃,不如把那个尼姑拉入后宫,以夺淑妃之宠,还能在皇帝那里得一个大度的好名声,得到感谢。

想明白了这层道理,王皇后眼前一亮。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柳氏,她母亲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居然也赞同。因为事关重大,又找舅父柳奭商量。柳奭出身关陇豪族,曾祖父是北魏的大臣,祖父和父亲都在隋朝做高官。柳奭很有才学,在贞观年间官至中书舍人。后因外甥女为皇太子妃,升为兵部侍郎。太子妃被立为皇后,柳奭又迁升中书侍郎。他的升迁与皇后有关,也认为这个计划可行。武氏在朝中无任何依靠,身份卑贱,将来或杀或逐都极容易,因此主张“速行”。

别以为这一家人脑子都进水了,他们可不知道日后会发生什么事。现在,他们是有恃无恐。

第一,病急乱投医,饮鸩止渴。对王皇后来说,萧淑妃当时的威胁最大,她要先解决燃眉之急。

第二,迷信伦理的约束力。王皇后出身世家大族,而武则天出身不高,不过是寒门小户,又曾侍奉先皇,那叫有历史污点,李治不过是一时被她迷惑。她即使得宠,对自己的威胁也不会有萧淑妃那么大。先用她取代了淑妃,再除掉她,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

第三,人情的考虑。如果她把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回来,就是再造之恩。武则天会对她感激涕零。

第四,讨好李治。帮了这么大的忙,李治肯定会感激她,来看武则天,也会来看她,总不好意思一点恩泽雨露都不给吧。

思前想后,王皇后越想越觉得自己简直是女中诸葛。

永徽二年(651年),李治27个月的守孝期已满,也坐稳了皇位。一天,王皇后就非常从容地找到李治,说,皇上,你和先帝的才人既然那么情投意合,不如把她接回宫里。否则你们两个一个在里头,一个在外头,饱尝相思之苦,这既不方便也不雅观啊,让外人看了有损皇家威严。流言飞语已经遍布宫中,你的形象也会因之受损啊。

李治一听,大喜过望!连连称赞皇后贤良淑德,对她的态度大为改观。王皇后的目的达到了,没事儿总偷着乐。

《资治通鉴》中关于王皇后帮李治接武则天回宫的事,有这样一段记载:“时,萧良娣有宠,王皇后恶之,乃召武氏入宫,潜令长发,以间良娣之宠。”

王皇后密令武则天长发,自然有她的道理,因为她要接的是一个正常的宫人,而不是一个尼姑。如果把一个尼姑接回宫,那就必然会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到时候,真是搞不清楚是帮李治还是要李治出洋相了,

武则天那边,听到这个大喜讯,当然格外惊喜。得知是皇后出的主意,马上知道这事不简单。聪明绝顶的武则天读懂了皇后内心的小九九,她微微一笑,安心等待着咸鱼翻身的时机。

其实不管皇后,就连皇帝,都小看了武则天。以她在后宫寺院多年锤炼的心计,怎能把皇后放在眼里。她认为这个花瓶一样的女人太愚蠢,没有任何头脑,自己身处险境,还以为得计。她完全看透了皇后,想把别人当做棋子,殊不知引进了一个最危险的敌人。如今自己还得对她们曲意逢迎,只不过是依靠她们、利用她们罢了。

既然要入宫,就先不用多想,离开寺院后再伺机而动。

不久,宫中果然来了人,把武则天打扮梳妆了一番,拥上一乘小轿,抬入后宫。

侍女为武则天打开轿帘,王皇后笑脸相迎。一阵嘘寒之后,皇后半吞半吐地说出了接她回宫的意图。听说她在寺中受苦,皇帝又思念她,才接她回宫的。武则天也假装惶恐、惊喜,向皇后和魏国夫人(柳氏,王皇后的母亲)跪拜,感谢天恩。随后就在正宫的偏室住了下来。

当晚,王皇后把皇帝接入正宫,为武则天的入宫接风,为皇上与武氏圆房。从此,高宗下朝即来正宫,武氏劝他多礼待皇后。高宗也感谢皇后的贤德,与皇后恢复新婚时的于飞之好。皇帝很少去淑妃宫了,皇后以为计划成功,也真的很喜欢这个先帝的才人。

就这样,在王皇后的掩护下,武则天回宫了。再次入宫,武则天感慨万千。14年前,她豪情万丈、满怀信心地来到这里,期待大展宏图,没想到自己年少轻狂,得不到李世民的亲近与重用,最终默默无闻地牺牲了十二个春秋年华。兜兜转转,最终她走出了的寺院,又回到皇宫,但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