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敏感的当口,又发生了让母子之间产生巨大裂痕的第二件事——俗话说“因怨成仇,因仇生嫌”,就在李贤与母亲有了嫌隙时,流言开始横生,各种不利于武则天的舆论又深深击中了李贤。
本来宫中的一些秘密,李贤不太愿听,听了也不相信,尤其关于他母亲的那些谣言。但是,如今他对母亲衔有恨意后,他便从头去寻思、去打听关于他母亲的那些传言了。因为他是监国太子,想打听点他母亲的事不太困难,因为前来辅佐他的大臣中,对他母亲有成见的大有人在,只因他的态度不明朗,他们不敢向他透露罢了。如今,监国太子明显在怨恨她母亲了。于是,那些搬弄是非的长舌便开始摇动。
一个人物非常及时地出现了:他就是太子宫中的典膳丞高政。高政是长孙无忌的外甥,那么也就成了太子的远亲。所以,高政本就对武则天心怀仇恨,如今察觉到太子对他母亲相当不满意,他正好从中点拨。
这个高政还有个常人莫及的本事——讲故事。他当然不能浪费这个才华,于是,有的没有的,统统绘声绘色,婉婉道来:长孙一系当年如何被整肃,武则天如何害死太子的大姨韩国夫人、害死他表姐魏国夫人、害死他哥哥前太子李弘等,点点滴滴,慢慢透露给一叶障目的监国太子。还说,天后把持朝政,控制高宗,目的就是夺李家天下。对李贤的震动很大。一番拨弄之后,李贤再回头想想这些年母亲的严厉态度,一点当母亲的亲情也觉不到,更觉愤怒。
从来谣言就是这样,它像长翅膀的地魔,一旦你信了,再伏地侧耳,就如魔咒一样往你耳朵里钻。
最后,还有致命一击——传说:李贤并非武后的亲儿子,而是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这个谣言太可怕了,武后能亲自杀害自己的亲生儿子和亲姐姐韩国夫人(李贤是深信不疑),再杀一个不是亲生的太子还有什么可以顾忌的?
于是,李贤开始疑神疑鬼,越来越相信自己是韩国夫人武顺和唐高宗的儿子,不是武则天所生!那么李贤究竟是不是武则天所生?这,又是一个千古之谜。
这种说法太不可思议了,在这个问题上,所有史书没有任何二言,都异口同声地说是李贤自己相信流言,李贤绝对是武后的亲生子。
起码从时间上看没有破绽,长子李弘生于永徽三年(652年),安定公主(就是传说为武则天闷死的那个)生于永徽四年底或永徽五年初,李贤生于永徽五年(654年)十二月。这三个孩子,一年生一个,虽然生产有点频繁,但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再说,韩国夫人怎么能做到怀胎而又不被任何人注意?十月怀胎不是件可以掩饰的事情。
另外也有持怀疑态度的一派,他们分析如下:
据《旧唐书·高宗纪上》记载,永徽五年(654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则天生李贤于去昭陵的路上,是早产。这一派推测,这个数九寒天在拜谒昭陵的路上所生的早产儿,很可能并没活下来。韩国夫人把自己刚生的儿子拿来顶缸。
他们提出的证据是,李贤降生仅一个月,高宗就给他封王,如此匆忙地要确立这个孩子的地位,似乎是有什么隐情。至于武则天,出于对巩固自己在后宫地位的考虑,也不会反对这么干——多一个儿子,就多一分权力保障。
这种说法,推测多于论证。
退一万步说,武则天自己怀的那个孩子因为早产死了,所以她就接受了这个姐姐的孩子,当时由于王皇后和萧淑妃还在,她为了巩固地位不得不接受了这个孩子。
但是这以后的时间长达二十多年,按照武则天的性格来说,要除掉这个私生子,她的机会多的是,看看魏国夫人和她两个族兄的死就不会怀疑她的手段,她完全有本事要一个孩子合情合理地夭折!何必把李贤当宝贝般的养大,武后又不是没有亲生儿子,为了斩草除根,可以除掉姐姐一家,难道就不能把这个仇人的儿子顺手除掉吗?
武后对李贤一家看起来残酷无情,不能够解释为李贤不是武后的亲生子,而是“爱之深,责之切”,一个女人千辛万苦,受尽痛苦生下的亲生骨肉竟然将自己看作仇人,那对母亲来说是何等难以忍受的痛苦。就像泰戈尔说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武后最痛恨李贤,正是因为她对李贤太过重视,太喜欢,所以对他的背叛更是不能容忍。这是武后性格上的特点决定的。
面对母亲严峻的目光,这种疑心在李贤心里扎了根。他信了,更感到恐惧。他联想到母亲的种种严苛手段,认定了这位非血缘的母亲将来一定会对自己下狠手。
就在这流言四起、各怀鬼胎的时刻,第三件事发生了——一向装神弄鬼的正谏大夫明崇俨的一番话成了导火索!
明崇俨是洛州偃师人(今河南偃师市),梁国子祭酒明山宾五世孙。据说从小学到了召鬼神术。据说高宗盛夏时想见雪,明崇俨居然真的很快就给他取来了。
但是,这个明崇俨凭着他正谏大夫的五品官衔,打着医道的幌子混进后宫,每次谒见高宗,多托名鬼神。皇上身体太坏,病重乱投医,御医治不了皇上的病,便把治愈痼疾的希望寄托在这个类似气功大师的巫士身上,才让这个骗子得以呼风唤雨,得到皇上入阁供奉的旨意。
如果他仅止于为皇上治病,骗财偏色倒也无伤大雅,但是他却出了格。不知这人是出于什么动机,借着相面,对诸皇子做了一番品评和预言。
有一次谒见皇后时,他突然煞有介事地要对皇后所生的三个儿子作出判断和预测。他说:“太子福薄,不堪继体;唯英王(李显,武则天第三子)貌类太宗,相王(李旦,武则天第四子)貌当大贵,两子中择立一人,方可无虞。”明崇俨说完之后,便大摇大摆走出后宫,把一个极为费解的谜团丢给了武则天。
谁都无法否认,武则天是一个极有主见的女人。对明崇俨虽然很信赖,对太子也有些失望,可她并没有对明崇俨的胡说八道深信不疑。更认为他这种人自作聪明,竟敢在如此重大问题上乱下断语。据后世史家分析,明崇俨敢于这么胡说八道,可能是打探到了武后对太子有所不满。他这么说了,也没受什么斥责,说明他的观点与武后的态度暗合。
虽然武则天的确对太子有点失望,但并没有认定明崇俨的结论,她是三个儿子的母亲,谁能比母亲对儿子了解得更清楚呢?
太子也不是吃素的,关键是,宫中有些人就是靠传播这些情报活着的,他们深知这样才能讨主子欢心。有需求就有市场,所以很快,明崇俨在武则天那里大放厥辞的事便传到了东宫太子李贤的耳朵中。
只是不知道,传到李贤耳中时,已经增加了多少枝蔓,掺进了多少阴谋论和血腥气。
李贤听了又恨又怕,开始神经过敏,认为明崇俨的预言就是武则天的决定,甚至认为明崇俨和武则天是一个鼻孔出气,他们在密谋废太子,自己会像哥哥一样被武则天杀掉(他这么认为)。
如果李贤同母亲多一些沟通,了解母亲的心愿就好了。但李贤没有,他只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偏听偏信,一意孤行,把事情弄得愈来愈糟,弄到明崇俨胡说的结论之中,最终把自己毁掉,反而应了明崇俨的话。
李贤把自己套在思维的怪圈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不奇怪了:调露元年(679年)五月,明崇俨从东都洛阳到京师办事,途中“为盗所杀”。
皇帝的座上宾,竟然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了,天皇、天后不禁又惊又怒,令三司追查凶手。抓了不少嫌疑人,就是查不出真凶。当时就有人猜测,是太子李贤恼怒明崇俨多嘴,暗中派人杀了他。武后也有些怀疑是太子干的,但拿不到证据。
明崇俨事件已经查了一年了,几乎所有的人都怀疑凶手就藏在太子宫中,可是武后却没有反应,也许,直到此刻,她还是希望这个自己深爱的孩子能改过自新吧。如果此刻太子能够放下一切心理负担,踏踏实实稳稳当当做好太子,他的父母应该会放他一马。可没想到,太子沉不住气了,在忍耐功夫惊人的武后面前,他实在是差得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