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俨事件的第二年春,太子李贤随二圣游少室山,一家三口看起来其乐融融。可是,一回到东都洛阳,武则天就开始“摘瓜”了。
太子本来在长安监国,武后命他随驾洛阳,李贤以为武则天要害死他,因此迟迟不肯动身,整天胡思乱想。果然,这次他前往东都真就出了大事。他这副心中有鬼神情不宁的样子,当然逃不过武则天的眼睛。她又伤心又怨恨:我的亲生儿子竟然怀疑我!竟然对我有这么深的敌意!你怎么不想想你的太子之位是谁给你的?一旦登基翅膀硬了,那还得了!
其间,太子做了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永隆元年(680年)八月,武后却突然使人告太子贤谋反。高宗只好命令中书侍郎薛元超、黄门侍郎裴炎与御史大夫高智周等详查太子贤谋反事件。
这场东宫大搜捕,令太子贤和东宫学者们猝不及防。
不多时,众人在东宫马坊里搜出了惊人的物证——“甲胄数百领”!
藏这几百套甲胄干什么?难道李贤要谋反?
这时候,娈童赵道生在审讯中招认:是太子让他带人去杀的明崇俨!
这也许是事实,也许是酷刑之下的“自白”。这个疑点,永远也搞不清了。但这个罪,对太子来说并不太严重,不过就是唆使杀人。
比较严重的——几百领甲胄从何而来?
如果藏盔甲是事实,那武则天就不是小题大做。按照唐律,严禁个人与单位私藏武器,甲胄也在禁止之列。包括府兵,平时都不能存有武器,武器全部存于兵器库,出征打仗时再发给。冷兵器时代,谁要是藏个大刀长矛什么的,犹如现在民间私藏飞机大炮,那是相当危险的。《擅兴律》规定,百姓私藏盔甲一领,判徒刑一年半;若私藏三领,就处死。
这次在东宫一下搜出几百领盔甲,李贤是无论如何也洗不清的。
后世有人怀疑这些盔甲是武则天栽赃陷害,毕竟这种事武则天也不是没干过。但栽赃多半是偷偷塞入龙袍、印玺、文告这类小玩意儿。而现在的这几百领盔甲,用一队兵卒也得搬一阵子,这种大张旗鼓的栽赃如何掩人耳目?
当然,藏盔甲不等于就是谋逆,但说你谋逆,你是无法辩解的,不谋逆你藏盔甲干什么?
杀人、谋反,人证、物证全在。按照大唐法律和宫中的家法,“太子不德与庶子谋嫡并弃之”。
病重的高宗得知李贤杀人、谋反的事,几乎承不住这个打击。他偏爱这个聪明机智、身体强壮的儿子,由李贤接替他的皇位,他死也能瞑目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好好的孩子怎么会出了这种事?
武后看着重病的李治,也有些迟虑,但还是坚定地说:“作为人子竟然想暗害父母,这种事情天地都不能容得!大义灭亲,古有明训,怎么能够赦免!”高宗以为皇后要处死太子,激动地说:“但,贤儿是你的儿子啊!”武后知道了丈夫的意思后说:“诏书我已派人起草了,他不再是太子……”武后说到这里几乎哽咽,“从小咱们那么爱他,赚了个谋反的结果,现在不加惩罚,以后会怎么样?后世又怎样看待我们?”
永隆元年(680年)八月,李贤被废为庶人,幽禁于宫中。又把从太子贤宫中搜出来的盔甲在洛阳天津桥南公开焚毁,向天下证明太子贤并没有受冤屈。
武则天对李贤的这个处理,被后世有些史家激烈抨击,说是“居心狠忍”。从人伦之常来看,当然可以这样说,但此事涉及的是古代的“政治正确”,武则天这样做,不仅在那个时代有她的法理依据,而且与今日很时髦的“程序正义”也很吻合。况且,接班人不合格就搞掉,这种事情还罕见吗?如果他很傻很天真,那么后果就会很严重。
李贤的那些狐群狗党,一个也没跑得了,全部伏诛。最先被拉出问斩的,是李贤曾非常宠爱的赵道生,东宫的相关官员们也受到不等的处分。
前面说到的那个只知哄太子开心的刘讷言,他的《俳谐集》在这次查抄中被搜出,高宗翻阅过后,大怒。这个不尽责的刘老师,因此被打发到振州(今海南三亚)面朝大海反省去了。
负责注释《后汉书》的左庶子张大安,以阿附太子罪被贬为普州(今四川安岳县)刺史。
高政,也就是给李贤痛说长孙家史的那个。他向李贤散布谣言,鼓动他仇视皇后,罪不容诛,但造谣蛊惑毕竟不犯死罪;而且他是长孙无忌的外甥,还是高士廉的孙子。高宗念及这双重的亲戚关系,就饶了他,把他交给他父亲高真行去教育。然而,这事的结果让李治大吃一惊。在政治高压之下,有的臣僚为了避祸,实在是反应过度。
高政他老爸高真行是负责保卫宫禁的左卫将军,很受信任。现在家中出了这么个逆子,真是又恨又怕,竟然和几个亲族一起,动用家法把高政给杀死了!而且杀得特别惨烈:高政刚进门,高真行把早已准备好的佩刀刺进喉咙,因他在左卫将军,刀法一定很好;高政的伯父、户部侍郎高审行又把佩刀刺入他的腹部;高政痛得哀号不止,堂兄高璇便用佩刀砍下他的头,然后把尸首拋到路上。只能说,极端的专制足以泯灭人性!
这应该不是高宗的本意,高宗听了这件事很生气,认为做得太过分,把高真行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县)刺史,高审行贬为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其他的东宫属官,可能是由于罪责不大,皆免罪,各复本职。中书侍郎兼太子左庶子薛元超反戈一击,及时投靠了武后,留住了乌纱冠帽,
因为太子谋反之事受牵连的大概十多人。那些未获罪的太子宫属官们,个个高兴得手舞足蹈,唯有李义琰心情不好,因自责而泫然泣下。他深悔未能引导太子走正道,又没能瞒得住武后,以致李贤垮台,武后专权的局面仍将继续下去。
为缓和一下气氛,也是安慰病重的高宗,武后上表免除了杞王李上金和鄱阳王李素节的罪行,以上金为沔州刺史,素节为岳州史。(李上金是后宫杨氏所生,封杞王,后因犯罪被免官,禁于澧州。李素节是萧淑妃生,幼时为高宗喜爱封雍王,后淑妃失宠,被贬为申州刺史,降封鄱阳郡王,软禁于袁州。)义阳、宣城二公主曾被武后指婚给翊卫,也被放于外地。武后也请高宗下诏召回,封给官职。如此一做,议论稍为平息。
后来在永淳二年(683年),也就是高宗去世的那年,李贤又被迁至遥远的巴州(今四川巴中市)幽禁。
走的时候,太子妃和三个儿子也随行,一家人行装简陋,衣衫破旧,仆人们的装束就更狼狈了。以至于新太子李显心中不忍,上表请求,每年春秋由官府发一点儿衣服给他们一家,以示照顾。昨日鲜衣怒马,望之若仙;今日鹑衣百结,不及匹夫。
从此,这个聪明机智、满可继位的李贤,再也没能离开那闷热潮湿的地方。直到他三十二岁死在那里。
嗣圣元年(684年),武后三易年号,嗣圣元年改为文明元年,文明元年又改号为光宅元年。这一年,高宗驾崩,中宗李显继位不久就被武后废黜,另立幼子睿宗李旦。睿宗柔弱形同傀儡,武后自此完全把持朝政。
睿宗即位初,武后派左金吾将军丘神勣前去校检废太子李贤的宅第,李贤在流放地自尽。武则天得知后,大为惊骇,斥责丘神勣误会了自己的意思。于是,贬丘神勣为叠州刺史。但根据两《唐书》记载,李贤之死很可能出于武后的懿旨,这又成了一桩扯不清的官司。李贤死后,武后下旨以亲王礼在流放地下葬。
几天后,在宫城南侧的显福门进行了李贤的举哀仪式,文武百官排列于显福门左右两侧,以三声低泣和三声大哭抚慰死者的在天之灵。朝臣们遥想当年太子贤英武的仪态和不羁的微笑,已经是模糊不清了。仪式只是仪式而已,死者不在洛阳宫城,被葬埋于巴州荒凉的黄土之下,与追悼者本来就各处一界了。
神龙元年(705年),武后驾崩,中宗李显重新继位。唐中宗念及兄弟之情,第二年重开墓室,将李贤的遗体迁回长安,以亲王礼陪葬于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分别,这对父子、母子,该是怎样的惆怅呢?如果真能地下有知,大概双方都会后悔曾经的举动吧。公元712年,李贤遗孀房氏病故,唐睿宗下旨追赠李贤为“章怀太子”,房氏为“章怀太子妃”,合葬于太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