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等待的这个“白马王子”就是李治,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后来的唐高宗。
他是怎么被老爸挑中的呢?说来还真是离奇,先从原太子李承乾说起。
长孙皇后是一位让太宗和群臣都敬佩的皇后,他为太宗生了三个儿子——李承乾、李泰、李治。李世民对三个儿都很疼爱。承乾7岁时太宗即位,按照礼法,把他立为太子。
李承乾年少时聪明多智,老爸十分看好他,给他配备了最雄厚的师资,精心教导,还提供机会让他代理皇帝。高祖李渊去世,李世民在守孝期间让太子监国。太宗每次出京,也让太子处理政务。其间没有出过什么差错。于是,太宗就在群臣面前表扬他,树立他的威信。
遗憾的是,长大后的李承乾越来越堕落,变得游手好闲,声色犬马。他私养罪犯,让他们偷盗百姓的牛马;他依照突厥人的生活习惯建穹庐,让手下人穿突厥服装,在野外开篝火晚会;他还模仿突厥王的丧礼,自己躺在地上,众人围着号哭、奔跑、用刀割破脸;他率领猎队横冲直撞,破坏农田,扰害民生;他作风糜烂,私养娈童。
李世民看他闹得实在太不像话了,一怒之下处死了几个宠奴。这几乎让李承乾悲痛欲绝,不仅在东宫为一个叫称心的男孩建造坟墓,还专门请来工匠,为他雕像,每日朝夕供奉,香火不断。
他的老师张玄素实在看不过去,就训了他几句,结果他让手下将老师暴打一顿。等太宗闻讯赶来时,几乎被打个半死。李世民赶紧扶起张玄素,为他戴正帽子,整理衣服,急令太医就地诊治,又嘱咐众人此事不可外传。
一个被册封为帝国接班人的聪慧少年,变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败家玩意儿,李世民的鼻子都气歪了。而且李承乾有足疾,长得又瘦小,实在缺乏帝王之相。好在太宗有条件多选一,再看看第二个备胎——李泰。
看到太子成为“万人嫌”,四王子李泰更是暗地里偷着乐。他绞尽脑汁,极力想在父皇面前表现自己:你李承乾不是偏好男色吗,我李泰连女色都不近;你不是好偷鸡摸狗干荒唐事吗,我李泰却喜欢文学;你不是将老师打个半死吗,我李泰却礼贤下士,虚怀若谷。
李世民果然很高兴。李泰得到鼓励,更加卖力,干脆聘请一批文人学士,编撰一本叫做《括地志》的综合类书籍。李世民看后大加赞赏,《括地志》成了畅销书,这给他带来了极高的人气。渐渐地,李世民开始溺爱他了,不仅给了他大量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还打算让他移居武德殿,每月给李泰的钱物,大大超过太子。
眼见太子之位摇摇欲坠,李泰开始野心勃勃。一方面,他网罗朋党,暗中结交朝中重臣;另一方面,他担心当年“玄武门政变”的悲剧角色在自己身上上演,打算暗中提前动手。
没想到,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就在李承乾和李泰剑拔弩张的时候,半道上突然杀出个程咬金来,就是李世民的七子齐王李祐。
两个正主还没动呢,他倒先谋反了。这是因为李祐的性格和所作所为极像太子承乾,太宗知道后要把他交刑部处治,所以他公开起兵造反。兵败被捕后,刑部审理这起案件。凑巧,曾向承乾谏言“直取王位”的那个刺客纥干承基,偏偏也是齐王李祐谋反时的密探。审讯中牵出了这个人。在绝望与恐惧之中,纥干承基为绝处逢生,自然牵出了太子承乾也谋划叛乱的秘密。
两个儿子接连谋反,李世民肺都气炸了,他立即命令三司会审李承乾,结果罪证确凿,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到黔州(今四川黔江流域),汉王李元昌(李世民的庶弟)、侯君集等同党被诛杀。不久,李承乾便抑郁而死。
太子被废后,马上得重新立太子,又是一番斗智斗勇。
当时太宗打算立魏王李泰,但却遭到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太宗仍坚持,他向大臣们说:“昨青雀(李泰的小名)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李治)。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褚遂良听完后奏称:“陛下以为可怜,臣实认为可惧,试想陛下万岁后,魏王据有天下,其会杀爱子,让位给晋王吗?陛下要立魏王(李泰),以魏王杀子之言观之,必得安置好晋王,免遭其先杀之。”
太宗听闻此言,思索良久。正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发现九皇子李治最近有点反常——举止鬼祟,言辞躲闪。这个儿子他还是了解的,从小就以仁弱出名,谁谋反他都不太可能谋反,决定把他叫来直接问问。谁知,这一问,李老爹差点背过气去。
原来,魏王李泰生怕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觉得他是个障碍。但他了解李治的性格,于是不怀好意地吓唬他说:“老弟,你要倒大霉了!如今汉王李元昌与李承乾一同谋反被杀了,你平时不是跟汉王关系很铁吗,你就不怕受到牵连吗?”李治从小就胆小怕事,太子之争他本来就躲闪不及。听了这话,更是吓得浑身发抖,整天提心吊胆,愁眉不展,见了父亲躲躲闪闪,生怕被问罪。
身为哥哥,竟然如此吓唬对他毫无危害的弟弟,太宗总算看清了:原来李泰的心机如此深啊!但也禁不住责备李治:“你也太胆小了吧,别人一句话都能把你吓个半死。”
前后一思量,李世民又想起一件事:李承乾被废时,曾对他说:“父皇,我已是太子了,早晚都会接您的班,我犯不着谋反。我走这步棋,都是四弟逼的啊,要不是他搞阴谋诡计,我绝对不会这么干!”
经此三件事,李世民决定调查魏王李泰。这下他的阴谋诡计就见了光了。虽说罪不至死,但也不能让这种居心叵测、心术不正的人当太子,只好将他贬为郡王(爵位,正二品),流放到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
在位太子和理想的太子人选都出局了,李世民极为懊恼。按照律令,他应该立嫡三子李治为太子,但他看上的人选,却是三儿子李恪。
李恪无论从形象、气质和性格等各个方面,都很像李世民。大概是他身上的皇族血统太浓了。李世民相信这个儿子能驾驭庞大的帝国。可是刚提出这个想法,就遭到了首席宰相、国舅长孙无忌(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的哥哥)的坚决反对。
因为李恪的身份太特殊了——他是李世民和隋炀帝女儿的儿子,如果他当了皇帝,和隋朝复国有什么区别?
虽然这是祖制,但长孙无忌也有私心,因为李治是他亲外甥,能保住既得利益。可惜后来事与愿违,坏就坏在“空降部队”武则天,这是后话。
经过一番痛苦的思量,李世民只好改立嫡三子李治为太子,但是,实在是心不甘情不愿。难道李治也有什么致命的缺点?非也,是因为他性子比较懦弱。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前,安排已经是太子的李治监国,可他胆小怕事,既舍不得离开父亲,又担心父亲有个三长两短,一连痛哭了好几天。李世民再三安慰和鼓励都无济于事,最后恼火地把他训斥了一通。
他像个还没长大的孩子,还有恋母情结。母亲长孙皇后病逝的时候,李治只有九岁,哭得肝肠寸断。李世民把他交给薛婕妤照管。李世民病逝后,未育子女的薛婕妤理应去寺庙当尼姑,可李治舍不得她离开,就在宫里为她建了一座寺庙。
这样一个人,让他去治理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帝国——大唐王朝,他老爸要是能放心才怪。他实在是倍感忧虑,但又别无选择。事后,李世民也曾对长孙无忌等人道出自己的苦衷:“我如果立李泰,储君之位可径求而得,但是,泰一旦继承皇位,承乾、治儿也别想活了。现在立晋王治,泰儿和承乾可无恙也。”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于是,一场争储风暴吹过,天上掉馅饼,一下子就砸中了这个十六岁少年的脑袋。可以说,这个太子之位是捡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