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庭缚是远近闻名的才女。
她的爹爹,也就是江年年的外祖,开了个私塾,收了许多当地穷困人家的孩子念书。至于银钱,随意便好。
这给了许多穷人希望。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要考上举人、进士,甚至状元,便能改变命运。
其中有个学子,叫赵睿,勤奋刻苦,天分颇高。十岁参考,便考上了秀才。且是榜上第一,让那些年长的汗颜。
十三岁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又是榜上第一,俗称解元。
薛先生自此门庭若市。
许多达官贵人想要重金请他住府教授。
薛先生全都拒了。
荣华富贵于他而言,不过是烟云。真正让他挂心的,是寒门学子。
他乐得清贫。
学生的父母常有蔬果赠他,够了。
他的日子过得快活。
自打出了个赵睿,薛先生十分满足,常与人说起,一脸自豪。
薛庭缚不服气。
有一回她问父亲:“爹爹,为何女子不能参加科考?”
薛先生道:“自古如此。”
薛庭缚嘟囔道:“赵师兄得考中解元,那是矮子堆里拔高个儿。若女子也能参加科考,赵师兄不知排到第几去。”
薛先生变得伤感起来。
他知道自家女儿的才情与远见,较赵睿更高。可惜生错了女儿身,报国无门。
自那以后,他很少在女儿面前夸奖赵睿。
因赵睿是大礼开朝以来最为年轻的解元,皇上注意到了他。待来年二月通过会试成了贡生后,皇上下旨让他入翰林院,做些编文之事历练。赵睿叩谢皇恩,一边做事一边准备考进士。
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他认识了成敬。
成敬是北陵王世子,身份尊贵。北陵王对之抱有厚望。
但京城人才济济,成敬虽然优秀,不至于凤毛麟角,北陵王颇为无奈。
尤其是在赵睿进京后,北陵王更感自家儿子被比了下去。他找到赵睿,问师出何人。
赵睿说出了师父的名讳。
北陵王千里迢迢,找到了薛先生。他恳请薛先生入京,教导成敬。
薛先生自然拒绝。
北陵王感慨自己虽战功赫赫,却一身是伤。这保家卫国的重担,将来是要交到成敬手里的。若成敬出师,于国于民大利。
他说到了薛先生的心坎上。
薛先生培养寒门学子,为的可不就是家国吗?
但培养文官与一个有勇有谋的武将比起来,后者更是大义。
薛先生动摇了。
他想到自己的女儿,庭缚,一身才华,却如蒙尘珠子。拼着搏一搏的心态,道:“若王爷能请旨允草民爱女参加科考,草民以后便供王爷驱策。”
当时边陲之地多有战乱,北陵王府深受皇上信重。北陵王为了儿子,在御书房外求了皇上数个时辰。
皇上不允,他便拿出文稿,大声诵念薛庭缚所作文章。一直念到了第十篇,皇上终于命人打开了殿门。
“朕,允之。”
薛庭缚的才华惊艳了皇上。同时,也惊艳了前来议事的太子。
其文无一句华丽之辞,却字字针砭时弊,涵盖甚广。民生,贸易,边疆,皆有陈述。如何改善黄籍登记制度,不至于发生错漏;如何安抚流民,杜绝暴乱;如何开设互市,减少战争……
虽不是十全十美,却已有轮廓雏形。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她的眼界与心胸,叫人惊叹。
是入朝为官的好苗子。
太子站在廊柱之后,怔怔地站了许久。
再后来,薛庭缚一路披靡,考上了状元。先入翰林院,再入内阁。
成为女相后,她所做第一件事,便是破除旧制,奏请让女子参与科考。
同为内阁宰相的赵睿附议。
北陵王世子成敬附议。
太子附议。
皇上朱批同意。
自此,女子可与男子一同参与科考。
可有一人,却时常忧心。
那便是薛先生。
他还记得,入京之前,他带着女儿去城外寺庙还愿。在那里,遇到了一个高僧。
高僧看着他,问人生是否有了大转折。
薛先生趁着高兴,便与高僧详说了。
哪知高僧却摇了摇头,道:“此去不吉。”
薛先生大惊,忙让高僧解惑。高僧擅测字,便以庭缚二字作释。
庭缚——山阿有人著薜荔,庭下缚虎眠莓苔。睡虎非虎,猫也。
猫之责,守家。可薛庭缚非要做那治国的虎,结局注定惨淡。
高僧建议,薛庭缚走寻常人之路,嫁人,生子。若有抱负,可托于丈夫,由丈夫代为施行,方能躲祸。
薛庭缚不是一般女子,想要光明正大站于人前。
其实她与师兄赵睿青梅竹马长大,赵睿也曾说过功成名就便前来迎娶她之言。她在心底里,已经将他当成了未来的另一半。
她可以嫁给他,做他背后的女人,与他一同出谋划策,也算为国尽忠。可是,她不甘如此。
她希望自己永远都是薛庭缚,而不是赵夫人。
所以,她没有听从高僧的建议。心底里,也始终存了一丝不信。
她入得内阁,成为首辅,迎来了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同时也招来了灾祸。
她被一个叫陆月华的女人嫉恨下了药,晕晕乎乎。只一次,便怀了孕。
生女后更是遭到追杀,前方已无逃路。
原来,一切都是命中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