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举起令牌,厉声唤诸将听令:卿子冠军、上将军宋义为主将;长安君、鲁公项羽为次将;平原君大司马范增为末将,领军三万,前往巨鹿救赵。砀君、沛公刘邦为征西将军,收陈王及项梁部下,领军西取咸阳。上柱国共敖及其余众将领军征讨南郡。
诸将各自领令而去,唯独项羽略有迟疑,军令如山,谁人不知?但楚怀王的诏令中,不仅不让项羽任主将,而且将在项梁军中临阵脱逃的宋义,凌驾于其上,这让项羽颇难接受,且心中愤愤不平。思虑再三,考虑到自己将随军北上与章邯秦军对垒,替叔父报仇雪耻,了却心中复仇大愿,才一咬牙将心中的怒火强压下去,手按佩剑,头也不回地领命而去。
项羽回至家中,虞姬见其闷闷不乐,便委婉地探问其原因。
项羽便将楚怀王颁令,任宋义为卿子冠军、上将军一事告知夫人。
虞姬听后,思索片刻,即对项羽道:“将军也不必多忧,义父生前便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此必是楚怀王听信小人之言,担心你任性难以驾驭之故。眼下,义父新殁,望将军放宽心怀,一切以为义父报仇雪耻为要。且随宋义北上便是,正好斩杀章邯首级,祭奠义父亡灵,好让其灵早日得以安息。不过,宋义在楚国做令尹时,我便有所耳闻,义父在世时,便知其心术不正,故于阵前派其出使齐国,由此保住了他的性命,待回到怀王身边,他不知感恩,却每每出言不逊,诋毁义父。将军任其下属,还应多加防范才是。”项羽听言,频频点头称“诺”,心中稍觉宽慰。
不日,项羽打点好行装,即随军北上。临行前,虞姬恋恋不舍,含情脉脉,将项羽拉到旁悄声说道:“将军放心前去,我子期兄立誓早日为项梁义父报仇,便积极准备,研制了一批新式的兵器,短兵器有剑、金钩;长柄兵器有矛、戈、戟、钺、殳、铍等;远射程兵器有弩、弓等。如今已经装备到位,定能在日后与章邯军的交战中显示威力。如有机会,我当赶往军中,亲自操刀,与将军相伴。”项羽闻之,更是感动不已。
楚怀王将各路大军分派后万分得意,其不会料到,此后事态的发展令他大失所望:刘邦独领军西征,取捷径直抵咸阳,使他在彭城的“攻秦约定”中捷足先登,却深陷险境;而宋义为主、项羽为副的击秦战略,更是埋下导致自己覆亡之祸根。
当初,项梁率军在定陶与章邯秦军对垒时,宋义曾数次提出破章邯军之建议,均为项梁拒绝。宋义见自己的建议总不被采纳,不知项梁的良苦用心,一味归结为自己的从属地位使然,心中就有怨气,不知项梁让他出使齐国救了他一命。所以,宋义对项梁一直耿耿于怀。当下,宋义自领了楚怀王谕令之后,心中好不得意,随即率大军十万北上救赵。但宋义领军出发以后的行动,却是与项羽为报杀父之仇,渴望早日进至巨鹿与秦军厮杀的意愿,完全背道而驰。宋义命令大军缓缓而行,好不容易行至安阳,居然下令就地扎营,不再前进,好像不是率军去救援,而是去旅行。
项羽眼见宋义逗留于安阳,停止不前,心中不免烦闷,当下对宋义道:“大王派你我率军北进救赵增援,赵已数次遣使来催,又任范增为护军,前来协助救赵,上将军为何停止不前?”
宋义本就对项氏叔侄深怀积怨,此时身为上将,兵权在握,自以为足智多谋,欺项羽年少,心存蔑视,今又见项羽出言不恭,以下责上,便训斥道:“你身为副将,而我为主将,营救之事,我自有主张。何劳你操心?”项羽听后,见其刚愎自用,不可理喻,只得愤愤而退。
其实,宋义知道秦军势大,心中早就存有畏惧,所以想等秦军与赵军打上一阵,让秦军消耗掉部分实力,两败俱伤之后,再发起进攻。
就这样,宋义一直按兵不动,赵国使者一再催促,范增也一再提醒,宋义仍旧不肯前行。连楚军众将也都看不下去了,纷纷来到项羽帐中商议对策。
翌日,项羽带着众将的提议,怀着灭秦报仇的急迫心情,又向宋义力谏:“秦军围困赵军形势紧迫,我军应火速渡过黄河。
由楚军在外围攻击秦军,让赵军在里面接应,则必定能彻底击败秦军。”
宋义则依旧不紧不慢地说:“古人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要拍打叮咬牛身上的虻虫,而不能仅是消灭牛毛中的虱子。
今秦军攻赵,如取胜,则其军一定疲惫,我军可趁其疲惫发起攻击;秦军攻击赵军,若不能取胜,我们就可率大军**,西进克秦,坐收渔翁之利。两军阵前,披坚执锐,冲锋陷阵,我宋义不如你;但于帷幄之中,运用策略,决胜千里之外,阁下就不如我宋义了。”
宋义不听项羽的建议,并亲自送儿子宋襄至齐地无盐县,并在那里大摆宴席,招待宾客。
宋义招待宾客之时,恰遇天降寒流,先是冻雨淅沥,复又大雪,寒冷无比,楚军将士冻饿交加,无法忍受。
这日清晨,项羽见宋义已经回到中军帐中,于是,急入帐劝宋义道:“此刻本是合力攻秦之时,但我们却久留此地而不前往。
秦军日强,而赵军势弱,久拖必败;赵国灭亡,秦军则将更为强大,转身便可独对于我,我们还有何机会趁其疲惫进攻耳?况且,楚兵新近失败,楚王坐立不安,把全国兵力集中起来交给上将军,国家安危也皆在此一役。”
宋义闻后,颇为不屑,仍坚持道:“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两败俱伤后再说。无须再妄言!”他还担心项羽不肯听令,特别下达了一道专门约束项羽的诏令:“如果有人像虎一样猛,像狼一样贪,连军令也震慑不住,那就一律按军法斩首,以儆效尤!”项羽闻听,连肺都要气炸了。这分明就是针对自己!如果换在以前,项羽早上去拼命了,可项梁的死,让项羽成熟了不少,他知道鲁莽于事无补,只有寻找机会夺回兵权才是正道。你宋义的这道命令,既然表面上是对众将士发出的,那我项羽也要听听众将的意见。于是,项羽把这口气忍了下来。时值隆冬天气,本就朔风劲吹,寒气袭人,又加之天降冻雨夹雪,奇寒无比。眼看着,楚营粮草接济不上,将士受冻挨饿,皆纷纷抱怨,对宋义的命令更是气愤至极。项羽便愤愤不平地对饥寒交迫的众将说:“今军营粮食已经不多,但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自己只顾饮酒作乐,不顾国家,不体谅将士,这哪里还像个大将军的样子?看来,摆脱困境,救赵击秦只能靠我们自己了!”
是夜,项羽又去了护军范增的帐中。范增素与项梁交厚,此次,范增自任护军之职前来,便有心助力项羽。此时,见项羽深夜前来,便屏退左右,与之悄悄地密谋了一番,方才各自安歇。
翌日,项羽再往中军大帐议事,耐着性子对宋义好言相劝。
宋义却恼羞成怒地斥责项羽:“密谋串联,心怀谋逆之意。”
项羽不由怒从心头起,于忍无可忍之下,拔出宝剑,乘宋义不备,寒光闪过,一剑便将宋义斩杀。旋即,项羽便提着宋义的首级,来到帐外,大声对众将士道:“宋义私通齐国,背叛楚怀王,贻误战机,密谋反叛。今我已奉楚怀王密令,将其处死!如有反抗者,也如宋义一般下场!”
宋义帐下将士多为项梁属下的项家军,且宋义在此军中的威望本来就低,诸将士于饥寒冻饿中,见项羽将宋义斩杀,心中皆敬服。部分听命于宋义的将士,此时见护军范增镇定自若,并无二致;又见自身人少势微,也畏惧项羽,纷纷拜服,不敢再有异议,当下便齐跪于地,齐声说道:“楚怀王原是项家拥立的,今将军又将乱臣贼子诛杀。我等愿听从将军号令,唯将军马首是瞻!”于是,在范增的提议下,大家便拥护项羽为代理上将军。
接着,项羽又派人去追宋义之子宋襄,一直追到齐国,才将其斩杀。齐王虽闻讯也无可奈何。
项羽将宋义、宋襄父子斩杀后,在军营中张榜安兵,列举宋义背叛怀王、贻误军机的罪状。待军营中诸事安排妥当,项羽便依照范增之计,迅速收拢楚军各部,立即发兵,增援救赵。为慎重起见,项羽专门派遣桓楚回彭城向楚怀王报告。楚怀王既闻得项羽已将宋义父子斩杀,且又夺得兵权在手,便知自己用宋义牵制项羽的策谋已然破灭,尽管心中颇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只得顺水推舟,下诏改封项羽为上将军,暂领原属宋义所部的全部兵马。为了安抚项羽,楚怀王又派遣英布、蒲将军为副将,各率二万人马,火速赶往安阳,以增援项羽大军。
桓楚带着楚怀王诏书与英布、蒲将军等同至安阳,项羽见了楚怀王诏书,即以上将军衔职,号令三军,北上救赵。其时,虞姬正居于彭城项府,桓楚在见过楚怀王之后,即按项羽嘱托,来到项府,拜见项夫人虞姬,说:“在下奉上将军之命,前来禀告夫人,将军自领命离家往安阳,已有一月余,虽历经艰难困苦,现已诛杀叛将宋义,奉诏领上将军衔,如是军心大定,北上救赵在即,望夫人勿念,且安心留守于府中。”项羽的本意是让夫人放心地待在家中,以待自己得胜而归。然而,虞姬一听说,项羽将宋义斩杀,不明就里心中反而惴惴不安,更是放心不下,故坚决要求楚桓回军之时,自己与妹妹虞梅俱随之前往。楚桓乃一介武将,怎经得起虞夫人的软磨硬泡,当下便将姐妹俩带回了军中。
桓楚与英布、蒲将军、虞姬等携带粮草和酒食来到安阳,让项羽喜出望外。虽然项羽对桓楚将虞家姐妹带入军中之举颇多责备,但桓楚心里明白,上将军不过是口头说说而已,不当真,只当作“耳旁风”吹过罢了。他倒是将楚怀王的担心——救赵不成反累楚告诉项羽。项羽自是分明,待酒宴一过,便令升帐议事。
范增向项羽献计道:“斥候来报,漳河以北秦军兵马众多,然阵形不明。若要出兵,可先派一军,前往探路。如果先锋军出师顺利,后方大军便可放心渡河北上。反之则需慎行!”项羽从之,当即命令当阳君英布,引本部二万人马为先锋,蒲将军则引军一万在后接应。英布、蒲将军二将领令,率军渡过漳河,径往巨鹿方向开进,项羽则率大军紧随其后待机而行。
英布率军渡过漳河后,果然遇到一队秦军,迎面杀来。英布纵马向前,也不问秦军主将的姓名,抡起长柄战斧,就杀将过去,且直取秦将面门。那秦将急用手中的长矛格挡,被战斧一劈为二,连带着肩背也受了重伤,只得拨马遁走。秦军见英布面目狰狞,骁勇善战,不能抵挡,遂大败退去。随英布身后出击的将士,无不奋勇当先,杀向秦军。这时,蒲将军引军也赶到,见英布引军渡河后,已获初胜,占得滩头有利地形,士气为之大涨,便一齐渡河,拥上对岸。秦军本已败退,回头见楚军援兵又至,更是心惊胆寒,大败而逃。英布、蒲将军率军追杀秦军十余里,方才收军。
这一阵,楚军杀得秦军丢盔弃甲而逃。英布、蒲将军见秦军已败,一面鸣金收兵;一面令军士就地安营扎寨,同时又令军校驰马向项羽报捷。
雪后初晴,安阳城外广袤的雪原上,项家军在前,各路诸侯大军在后,共计十五路并列,队形齐整,旌旗猎猎;金戈铁马,威武雄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