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世界上许多语言有着一些显著的相似之处,但还是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在很多重要方面都影响群体内和群体间的沟通。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罗列了其中一些因素。
语言和身份
你如果生活在一个大家都说同一种语言的文化中,可能不会注意到语言是如何影响你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但当一个社会中的某些成员说着主流语言,而另一些人则使用非主流语言时,会发生什么呢?使用非主流语言的人可能会感受到被同化的压力,或者直接拒绝使用主流语言。语言对自我概念的影响非常大。人们使用母语与来自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时会感到自信和自在,这一点也不奇怪。
即便是一个用来识别成员的文化名称,都反映了该文化的价值观,塑造了这些成员之间的关系。当被问及个人身份时,个人主义的美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很有可能通过名字、姓氏、街道、城市和国家的顺序来回答,但很多亚洲人的回答顺序却正好相反。如果你问一个印度人,他会告诉你他的种姓、村庄和名字。在梵文传统里,表示自己身份需从血统开始,接着是家族、家庭,最后才是个人姓名。日语中有多达100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我”,具体取决于你想要表现出礼貌、随意、务实还是傲慢,这些不同的说法,强调了你的家庭角色、社会地位、年龄或性别。
语言沟通的风格
使用语言不仅仅是选择一组特定的词来传达一种想法。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式或非正式、精确或模糊、简洁或详尽都是说话是否得体的主要因素。当沟通者试图在另一种文化中使用与某种文化相关的语言风格时,就会遭遇一些问题。
古迪肯斯特(Gudykunst)描述了三种语言风格中的重要文化差异。
1.直接与间接。我们已经讨论过在低情境文化中如何使用尽可能清晰、直接和有逻辑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感受和想法,而在高情境文化中可能就不会那么直接地使用语言来维持社会的和谐。
2.精致与简洁。说阿拉伯语的人通常会比说英语的人使用更丰富、更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英语中听起来很古怪的激烈断言和夸张言谈,却是阿拉伯语的一个共同特征。这种语言风格上的对比,会导致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产生误会。
在崇尚沉默的文化中,简洁就已经是极限了。例如,在许多美洲的印第安人文化中,处理模棱两可的社交场合的首选方式是保持安静。当你将这种沉默风格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人们初次见面时常见的健谈相对比,就很容易想象阿帕切人或纳瓦霍人[8]与欧洲裔美国人初次见面时,彼此都可能会感到不自在。
3.正式与非正式。一本写给想要了解美国人如何沟通的英国读者指南中,描述了美国文化的开放性和非正式性。
游客们可能会被美国人极度的热情所震撼,特别是在美国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在飞机上,如果你的旁边坐着一个美国人,他可能会立刻询问你的名字并关心地问:“你在美国过得怎么样?”然后事无巨细地和你解释他最近在办离婚手续,邀请你到他家共进晚餐,甚至大方地提出借钱给你并在离别时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第二天还会记得你的名字。他们喜欢与人相处,希望被人喜欢,所以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表露出善意。
美国等国家所展示出来的非正式沟通的特征相比许多注重说话得体的亚洲和非洲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些文化中,说话得体与其说是要使用正确的语言,不如说是要遵守的社会规范。在韩国,辨识一个人是否学识渊博的标志就是他能否根据不同的人际关系来使用合适的语言,如老朋友、熟悉背景的陌生人以及完全陌生的人。
语言编码也在离家更近的地方起作用,来自不同地区、社会经济背景、世代和族群的人都有着不同的说话方式。你不必成为语言学家,就能识别一些独特的编码,比如,城市里的行话或青少年的俚语。想想看,人们是如何通过只听你说话就能准确预测你所成长的共文化。
在工作中 组织就是文化
组织文化可以和社会文化一样独特。组织文化反映了公司内部一套相对稳定、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在日常用语中,文化是内部人士对“这就是这里的规矩”的看法。
在一个组织中,不是所有的规则和价值观都用白纸黑字记录下来。有些写下来的,实际上并没有被遵守。例如,17:00是正常的下班时间,但你很快就会注意到,大多数人至少会待到18:30。很显然,这透露出了一些文化方面的信息。
因为你在工作上花的时间可能和你在人际关系上花的时间一样多,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组织就像选择一个最好的朋友一样重要。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相信组织的价值观反映了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并且能够始终如一、公平公正地应用,我们通常会享受自己的工作,并获得更好的工作表现。举例来说,大多数公司会无一例外地奖励那些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员工。而一些公司的老板却心口不一,实际行动违反嘴上说的原则,这就会在组织内部滋生愤世嫉俗和抱怨不满的文化。
当你考虑一个特定组织的文化是否适合你时,请试着问自己下列几个问题(注意每种情况下沟通的重要性)。
· 这个组织如何在网上展现自己?
· 组织的成员是否有资源和权利来做好工作?
· 员工们开心吗?是否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
· 团队成员之间是否有合作或竞争的精神?
· 使用什么标准来评估员工绩效?
· 会议时的情况如何?沟通是开放的,还是照本宣科的?
· 员工的离职率高吗?
· 领导是否重视和员工之间的倾听、尊重和合作?
· 员工是否能够有效地利用时间?会受困于低效流程或办公室政治吗?
研究表明,沟通或是看似不重要的闲聊,其实都是我们创造和体现文化的工具。对个人和组织而言,有效、一致、基于价值的沟通就是成功的关键。
语码转换
交流者通常会在语境变化时调整他们的说话方式——语言学家称为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语码转换是一种沟通能力,可以增加实现目标的机会。一位居住在爱尔兰的美国侨民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案例,讲述了自己如何进行语码转换,从而帮助自己省钱的故事。
我们注意到商品和服务通常会有两种价格:当地人的合理价格和对外地人(美国人)的昂贵定价。这一点也不容易,但我坚持练习爱尔兰口音,直到我有资格获得“本地价格”。
对于某些共文化的成员来说,语码转换是一个更为严肃的问题。一位作家解释了非裔美国人经常采用主流白人的言谈举止作为自卫手段的原因。
我们很早就意识到,自己与其他黑人共处的方式并不适用于我们的职业圈子。因此,我们与白人朋友一起使用缩略词、俚语和尖酸的幽默,变得越来越流畅。我们的着装风格也让我们的白人同伴觉得安全,没有任何威胁。
转换语码并不需要拒绝自己的传统文化,你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双语能力。一位来自阿巴拉契亚农村的第一代大学生说,当她使用家乡人习惯用的“嚷嚷”或“还价”这种表达方式时,在州立大学的她往往会感到不自在。当她选修了一门语言多样性的课程,鼓励她接受家乡的方言时,她才说:“我完全爱上了它。”这位学生可能有时会选择语码转换,但她这么做是出于实用的考量,而不是为自己的出身感到羞愧。当她与欣赏自己身上传统文化的人相处融洽时,她就能适应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说话方式。
研究焦点 日语和英语中的“对不起”:不同的编码
你见朋友迟到了。当你终于到达时,你应该说些什么,以及说多少?传播学研究者小谷真理子(Mariko Kotani)发现文化在道歉和解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小谷真理子对母语分别为日语和英语的人(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进行了深入采访,以了解更多关于他们的语言编码。他们被要求描述个人关系中各种各样的小冒犯以及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冒犯。
在日本文化中,“对不起”是承认错误(如迟到)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可能会说很多次。它的主要含义是“对不起,给你带来了不便”,关注的是对方的感受。提供解释被视为找借口,这是一种十分糟糕的形式,因为保护对方的面子是最重要的。缓和气氛的编码就是大量的道歉,然后继续前进。
对于美国人来说,不成文的规矩是先表明自己有责任,说“对不起”。如果使用了这个短语,后面通常会跟着冗长的解释。表达遗憾的目的是获得原谅(“没关系”),或者逃避责备(“这是交通的错”),因为保全自己的面子最重要。一直解释,除非你得到赦免。
这些不同的沟通编码给跨文化关系带来了挑战。“对不起”究竟是什么意思? 解释是否有用?沟通高手需要意识到其他文化的成员会如何理解自己充满善意的言语。
现在你应该明白,语言编码没有对错之分,它们只是不同文化的反映。有关语码转换的语言功能,请参阅第5章的“联盟关系”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