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身处何种文化,非语言沟通中的许多元素是全人类共有的。例如,人们都通过面部表情和手势来传达信息。此外,某些肢体行为在世界各地都具有相同的含义。哭泣是不快乐或痛苦的普遍标志,而微笑则代表友善的意图(当然,微笑和眼泪也可能是不真诚和被操纵的,但它们的公开含义在每种文化中都是相似且不变的)。

尽管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存在许多共通之处,但地区间的差异仍然是巨大的。比如,大拇指和食指合拢成一个圈,做出“OK”的手势。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这个手势是一种愉悦的肯定,但它在世界其他地方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在法国和比利时,这个手势的意思是“你一文不值”;在日本,它象征着“钱”;而在希腊和土耳其,这是一种粗俗的性邀请,通常还带有侮辱性质。鉴于这种跨文化的模糊性,你很容易想象一位来自美国的游客在不了解原因的情况下在海外会遇到严重麻烦。

不明显的跨文化差异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沟通者甚至犯了错还没意识到是哪里出了问题。例如,盎格鲁-撒克逊人需要使用的个人空间最大,其次是亚洲人。地中海人和拉丁裔则需要使用最近的距离。想象一下,当来自这两种文化的外交官或商人见面时,可能会出现进退两难的尴尬模式。中东人在沟通时,可能会向前移动来拉近他们觉得过于疏远的距离。与此同时,美国人则会后退,从而留出稍大的空间。沟通中的双方可能都会感到不舒服,却不知道原因。

就像距离一样,世界各地的眼神交流模式也各不相同。美国人会在谈话中保持眼神的接触,若是回避眼神接触,就可能被解释为不真诚或是软弱。相比之下,在中国相互凝视只适合发生在亲密、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在这两种情况下,偏离常规都可能让不谙文化背景的倾听者感到不自在。你将在第6章中读到更多关于非语言沟通中的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