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自我表露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并不是唯一可用的沟通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完全的诚实并不总是一个容易或理想的选择,请想想那些熟悉的困境。
·你越来越讨厌和你一起居住的人的某些习惯。你担心提起这个话题会导致一次不愉快的谈话,甚至可能破坏你们的关系。
·你的朋友正要出门去参加一个重要的工作面试,他对你说:“我知道我根本不会被录取!我真的不够格,而且我看起来很糟糕。”你同意你朋友对自己的看法。
·一个经常拜访你家的亲戚送给你一盏又大又丑的台灯。你会如何回答“你会把台灯放在哪里”这个问题?
虽然诚实是令人向往的原则,但它往往存在风险,可能会带来不愉快的结果。人们很容易回避那些难以自我表露的情境,但就像你刚刚读到的那些例子,逃避并不总是可行的。研究和个人经验显示,就算沟通者持有最善良的动机,当他们发现实话实说会造成不好的结果时,他们也不总是完全诚实的。沉默、说谎、模棱两可和暗示是四种常见的自我表露的替代方式,让我们仔细看看每一个。
沟通能力评估:线上和线下的自我表露
为了评估你线上和线下自我表露的情况,请用数字1~7对下面的每个描述进行打分,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你可以邀请熟悉你的朋友,通过回答相同的问题来评估你自我表露的程度。
沉默
自我表露的一种替代方法是将你的想法和感觉留给自己。很多时候对自己和他人来说,自己保守信息似乎是最好的方法。研究表明,在工作场所隐瞒信息通常被视为比说谎或欺骗更好的选择。
你可以通过记录自己有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来了解你对沉默的依赖程度。你可能会发现,隐瞒想法和压抑感受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说谎
“说谎”是企图刻意隐瞒或歪曲事实的行为。对于一个完全无知的受害者说谎以获得不正当的利益显然是错误的,但是还有另一种不诚实被称为“善意的谎言”,通常不被视为完全不道德的。善意的谎言(benevolent lie)被定义为(至少说的人这么认为)是没有恶意的,甚至对被告知的人是有帮助的谎话。回想某次你不那么诚实的情境,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你的目的是避免伤害你所关心的人。
不管他们是否无辜,善意的谎言是普遍存在的。在一项横跨40年的研究中,绝大多数人承认,即使是面对最亲密的人、再亲近的关系中,说谎有时候也是合乎情理的。许多对家人和好友说的谎言是善意的,而对点头之交和陌生人说的谎言则是自私的。表3-1列出了说谎的不同原因,改编自邓巴(Dunbar)、阿戈斯塔(Agosta)等人的学术研究。
并非所有的谎言都具有相同的破坏性。我们或许能够妥善处理“无关痛痒”的说谎(如表3-1所示),但是“居心叵测”的谎言具有严重的威胁性,通常会导致一段关系的结束。这里的教训很明确:你对重要的关系说谎,可能会带来最严重的后果。如果维持这段关系对你很重要,那么至少在重要的事情上做到诚实,将会是最好的策略。在第9章,我们将会有更多关于如何修复被谎言破坏的关系的内容。
表3-1 说谎的原因
模棱两可
除了公然地讲真话外,我们还有其他的替代方法。当面临说谎还是如实自我表露的两难选择时,沟通者常常会选择一种模棱两可(equivocation)的回答。这些回答不是字面上的错误,而是巧妙地避开了令人不快的事实。
模棱两可的价值会在你选择替代方案时变得更加清晰。试想一下,当你收到一件你不想要的礼物时,你会说些什么?例如,收到一幅难看的画,送礼者还追问你关于画的看法,你该如何回应?一方面,你需要在说真话和说谎之间做出选择;另一方面,你也要在清晰和模糊的回答中做出选择。图3-4呈现了这些选择。
模棱两可所隐含的信息,通常能够被接收者理解。一项研究探讨了接收者如何解读模棱两可的陈述,例如,一位朋友形容你的演讲“有趣”,而不是说“你搞砸了”,除了考虑到模棱两可的陈述更有礼貌外,接收者也能毫不费力地听出弦外之音。用刚刚的例子来说,接收者就会明白“我演讲得并不好”。
由于这些好处,大多数人通常都会选择模棱两可而不是说谎,这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一系列的研究中,参与者需要在以下情况中做出选择:为了保住面子而说谎、说出实话以及模棱两可。结果只有6%的人选择说谎,3%~4%的人选择说出残忍的真相,而有超过90%的人选择模棱两可地回应。人们可能会说,比起模棱两可他们更喜欢实话实说,但如果可以选择,他们通常会巧妙地说出真相。
有些形式的模棱两可依赖于说出部分事实。想象一下,你本来答应下班后马上回家,最终却和同事出去喝酒了。如果你回家晚了,你可能会这样为自己辩解:“我的一个同事想和我谈谈个人问题。”即便你们的快乐时光里有过这样的讨论,从技术上讲,这种诚实的陈述显然还是一种欺骗行为。
隐瞒真相的沟通者认为这种策略在道德上不像明目张胆的欺骗那样令人发指。正如一位研究人员所说,说出部分真相“可以让他们保持诚实和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从技术上讲,他们的理由并没有说谎。但是,当这些陈述的接收者发现完整的故事时,他们就像成为彻头彻尾的谎言目标一样感觉被冒犯了。
图3-4 真实和模棱两可的维度
暗示
暗示其实比模棱两可更直接。这是因为模棱两可的说法不一定要求改变他人的行为,而暗示确实旨在从他人那里得到期待的回应。一些暗示是为了让接收者免于尴尬。
直接陈述
你太胖了,不能点甜点
我太忙了,无法继续这场谈话,我希望你能放我走
保留面子的暗示
这些甜点定价高得离谱
我知道你很忙,我还是让你先走吧
与保护接收者相比,还有一些暗示的出发点是为了避免发送者的尴尬。
直接陈述
请不要在这里抽烟,因为我不舒服
我想邀请你一起吃午饭,但又不想冒被拒绝的风险
保留面子的暗示
我很肯定这里不允许抽烟
哎呀,快到吃午饭时间了,你去过街角那家新开的意大利餐厅吗
暗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方是否能够领会你没有表达出来的信息。你的隐晦言论对一个不敏感或者故意选择不回应的接收者而言,很可能就是耳旁风。一项研究发现,已经出柜的同性恋者暗示需要社会支持时,他们的间接信息往往被忽视,最终得不到所需的帮助。如果你发现你的暗示没有效果,你可以选择更直接地表达或者无风险地退出。
回避道德
我们为什么经常选择暗示、模棱两可和善意的谎言而不是彻底地自我表露,原因不难理解。这些策略提供了一种处理困境的方法,让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更容易做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的说谎者、模棱两可者和暗示者都可以被视为拥有某种特定的沟通能力。相反,在某些时刻只有诚实才是正确的方法,即便它会带来痛苦。在这种情况下,逃避者可能会被视为缺乏有效处理情势的能力或诚信。
暗示、善意的谎言和模棱两可都是自我表露的道德替代选择吗?从前面的案例来看,答案似乎是“是的”。许多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也认同这样的想法。例如,学者戴维·布勒(David Buller)和朱迪·伯贡(Judee Burgoon)就认为,真正需要被审判的是说谎者说谎动机背后的道德问题,而不是欺骗行为本身。
另一种方法是考虑一个谎言所带来的代价是否值得。伦理学家西赛拉·博克(Sissela Bok)就提出了一些欺骗可能是合理的情况:为了做好事、避免伤害、保护一个更大的真相。举个例子,当病人问:“我最近恢复得怎么样?”如果护士认为说真话可能带来伤害,就会违反“行善避害”的义务,这个时候的诚实就远没有关心来得重要。也许真正该问的问题是,间接信息是否真的有利于信息接收者,以及这种回避是不是唯一可行的有效方式。博克建议,另一种检测谎言是否正当的方法是想象如果别人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他们会如何回应。他们会接受你不坦诚的理由吗?
自我检查
学习目标
3.1描述自我概念是如何主观地被塑造,并因此影响到与他人的交流
自我概念是一组个人对自己的相对稳定的认知。自我概念在人出生后不久便开始发展,受到重要他人的评价和参考群体进行社会比较的影响。自我概念是主观的,可能与他人对一个人的看法有很大不同。尽管自我概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化,但是自我概念会抗拒改变。
当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期望和随后的行为影响了事件结果时,就会发生自我实现预言。自我实现预言一种是他人强加的,另一种是自我强加的。
问题一: 确定你的自我概念,并找出来自他人的哪些信息影响了你的自我概念的形成?
问题二: 描述自我实现预言(包括自我强加的和他人强加的)如何影响你的沟通方式?
学习目标
3.2说明我们是如何通过管理个人和网络印象来提升自己的形象
印象管理包括个人的战略性沟通,旨在影响他人的看法。印象管理的目的是向他人展示一张或多张面孔,这可能与在他人面前发生的私人、自发行为不同。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沟通,可以提升一个人印象管理的能力。因为每个人都拥有他所想要展示的多张面孔,所以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展示什么面貌,是沟通高手关注的焦点。
问题: 描述你尝试向他人展示的各种身份,以及你(亲自或通过中介渠道)构建它们的策略。
学习目标
3.3定义在有效关系中自我表露和不表露的最佳水平
自我表露包括诚实、有意地向他人透露关于自己的信息。沟通中自我表露的信息,通常无法从其他来源获得。在人际沟通中,真正属于自我表露的信息比例相对很低。有很多因素决定了沟通者是高水平的自我表露者还是低水平的自我表露者。
自我表露的两种模型分别为社会渗透模型和乔哈里视窗模型。社会渗透模型描述了自我表露的两个维度:广度和深度。乔哈里视窗模型则演示了一个人表露给他人的信息,包含开放、盲视、隐藏和未知四个区域。
沟通者基于各种原因表露个人信息。选择不自我表露的原因有许多,有些是考虑自我的利益,而有些则是旨在使目标对象受益。在决定是否表露时,沟通者应考虑本章中详细介绍的各种因素。
四种自我表露的替代方式是,沉默、谎言(包含善意的和自私的)、模棱两可和暗示。这些可能是自我表露的道德替代品,然而,谎言是否存在取决于说话者的动机和欺骗造成的效果。
问题一: 运用社会渗透模型和乔哈里视窗模型,来描述你的重要关系中某个重要话题的披露程度。
问题二: 针对不同程度的坦率和模棱两可的情况撰写回应,并从中选择在这个情境中最适合和最有效的回应。
实践活动
1. 和班上同学一起编制一份你用来定义自我概念的参考群体名单,你可以通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来识别他们。
a.选出一个你想与他人比较的领域。你会选择放在哪个领域进行比较(基于财富、智力还是社交技巧)?
b.在选定的区域,问自己:“哪些人比我好,哪些人比我差?”
c.在选定的区域,问自己:“哪些人和我一样,哪些人和我不同?”
2. 与你的同学先分享两件事,因为你把自我实现预言强加于自己,最终影响了你的沟通。解释这些预言是如何影响你的行为的,并描述如果你做出了不同的预言,你的行为是否有可能出现不同。接下来,再描述两件你将自我实现的预言强加于他人的事情,你的预言对这些人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3. 以班级为单位,构建一条公开自我和隐私自我的长廊,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一张纸,对折成两个相等区域。在纸的上半部分,画一个能够反映隐私自我的形象,并用十个词来描述隐私自我的特征(不需要署名,匿名很重要)。在纸的下半部分,画一个你想要向世界展示的公开自我,并用十个词对这个公开形象进行描述。
4. 回想一下你最近使用过下列哪一种回避方法:善意的谎言、模棱两可和暗示。在另外一张纸上以匿名的方式,对每一种情况进行描述,并将这张纸提交给“法官”(可由同学来扮演),他们将依照合理的动机和理想效果的标准来评估这种欺骗行为的道德性。可以邀请“法官”考虑,如果他们知道有人在对自己使用这种回避方式,他们会有何感想。
5. 用第103~104页的指导原则,来演练一个你可能需要自我表露信息的场景。请和你同组的同学分享这类信息,并讨论分享信息的好处和风险。
沟通能力评估(第105页)
·将第1题和第2题的答案分数相加,这是你在线表露程度的分数:
。
·将第3题和第4题的答案分数相加,这是你在线表露深度的分数:
。
·将第5题和第6题的答案分数相加,这是你面对面表露程度的分数:
。
·将第7题和第8题答案的分数相加,这是你面对面表露深度的分数:
。
在线表露程度的分数:高于6分,意味着你通过社交网站沟通时自我表露的意愿高于平均值。
在线表露深度的分数:高于5分,意味着你通过社交网站沟通时表露意愿的深度或亲密度高于平均值。
面对面表露程度的分数:高于7分,意味着你在面对面沟通时自我表露的意愿高于平均值。
面对面表露深度的分数:高于6分,意味着你在面对面沟通时表露意愿的深度或亲密度高于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