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发生知觉错误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我们很容易看到沟通者得出错误的结论并做出不准确的假设。比如像下面这样的错误指控可能会引起沟通者的防卫。

“你为什么生我的气?”(谁说我生你的气了?)

“你出了什么问题?”(谁说我有问题?)

“快点!告诉我实话!”(谁说我在说谎?)

即使你的诠释是正确的,这些读心术式的陈述也会让人产生抵触情绪。知觉检核(perception checking)技巧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方法来验证你的假设,并分享你的诠释。

完整的知觉检核包含三个部分。

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2.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3.请求对方澄清如何诠释该行为。

对于先前的三个例子,知觉检核的过程可能如下。

“当你用力跺脚走出房间并大力关上房门,”(行为描述)

“我不确定你是否在生我的气,”(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比较匆忙。”(第二种诠释)

“你是什么情况?”(请求澄清)

“你这几天都没有笑容,”(行为描述)

“我想知道是否有事让你心烦,”(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心神比较平静。”(第二种诠释)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请求澄清)

“你说你很喜欢我的工作,”(行为描述)

“但是从你说这句话的语调,让我觉得你可能并不是真的喜欢,”(第一种诠释)

“虽然这可能只是我的猜测,”(第二种诠释)

“你可以告诉我你真正的想法吗?”(请求澄清)

知觉检核是一项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他人的工具,并不假设我们的第一种诠释就是正确的。因为知觉检核的目的是相互了解,所以这是一种合作的沟通方式。除了得到更准确的知觉,知觉检核还表明了对他人尊重和关心的态度,实际上是在说:“我知道没有其他线索的帮助,我没有资格对你下判断。”

有时候,一个有效的知觉检核并不需要前面案例中列出的所有步骤。

“你很久没来了,发生什么事了吗?”(单一的诠释)

“你说我吝啬,我不知道你是在开玩笑还是认真的。”(行为描述加上诠释)

“你是在生我的气吗?”(请求澄清)

“你确定你不介意载我一程吗?如果不麻烦的话,我想搭你的车,但我不希望你特别为我绕远路。”(请求澄清;不需要描述行为)

知觉检核这种有话直说的方式,在第2章中提到的低情境文化中最有效。在这类文化中,成员都重视坦诚和自我表露。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的主流文化就属于这一类。这些群体成员,最有可能欣赏知觉检核所体现的那种坦率的谈话。另一方面,高情境文化(在拉丁美洲和亚洲更常见)的成员更重视关系和谐而不是内容清晰。高情境沟通者很可能将知觉检核这类坦白的说话方式视为潜在的尴尬,他们更倾向于用不那么直接的方式来了解对方。

除了澄清意义,知觉检核有时能以一种保留对方面子的方式使我们在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时候不至于直接威胁或攻击他人。请参考下面的案例。

“你打算明天交房租吗?”

“是我让你厌烦了,还是你在想别的事?”

在第一个例子中,你可能非常肯定你的室友忘记交房租了,而在第二个例子中,你也知道对方肯定觉得很无聊。即便如此,比起直接对质,知觉检核是一种比较不具威胁性地指出他人行为的方式。请记住,良好沟通的一个要素,就是在大量的方案中选出最佳选项,而知觉检核在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有用的策略。

伦理挑战 扭曲的知觉: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是一个现代术语,指操控或是控制他人的知觉。这个词源自1944年播出的经典电影《煤气灯下》(Gaslight)。在电影中,一名丈夫试图通过改变生活环境中的小元素,在妻子指出这些改变时坚称一切正常,来指控妻子精神出现了错乱。

心理治疗师罗宾·斯特恩(Robin Stern)撰写了大量有关煤气灯效应的文章,并将其确定为精神虐待的一种形式。另一种不那么明显的煤气灯效应,是一个人试图通过责怪他人来为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化辩护。例如,一位指控者说“你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尽管他知道这句话不是真的,或者是不怀好意地说:“你总是勾搭别人,还指望我对你忠诚吗?”把这种罪恶感转移到无辜者身上是煤气灯效应的标志。

煤气灯效应的受害者往往会责怪自己,道歉并为他人的行为提供借口。抑郁和退缩常常随之而来。当你被灌输自己总是错的时候,就很难自由地交流。

辨别煤气灯效应的症状是打破这种模式的第一步。而另一个关键是从值得信任的人那里寻求客观的观点。本章中介绍的知觉检核技巧是健康关系中的实用工具。如果你认为自己被一个重要的人操控了,你可以请这段关系以外的人帮你进行知觉检核,确保自己的知觉没有受到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