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字电辉,本姓萧,名嘉音[91],福建平和人[92],因其曾祖父萧琼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调任广东恩平县巡检,寄寓该县蓝坑,所以或说他是广东恩平人[93]。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1616年2月2日),清顺治十六年八月十七日(1659年10月2日)牺牲,明末恩平起义领袖、坚强不屈的拥明抗清英烈之一。

嘉音少时为人犷悍,好勇斗狠,“十三学杀人,十五手搏狼”[94]。当时,明统治已趋衰微,恩平等地起义连绵不断。崇祯十六年,嘉音在恩平那乾洞(或作那虔峒)聚众起义。[95]由于他身材短小,精明强悍,被人们呼为“绣花针”。崇祯末年,广东地方官府已经没有力量对付各处的农民起义,被迫采取招抚的办法,给义军首领封官优遇,加意笼络,因此有“读书折本,为贼做官”之谣。[96]嘉音当时已经是拥众数千人的义军首领,也在崇祯十七年五月接受了明恩平知县陈兆棠的招抚,被授予守备札付。[97]

当年夏,崇祯朝廷覆亡的消息传到广东后,各地大乱。恩平的一批绅士为了对付萧嘉音等“官贼”,自行组织地主武装,联合142个村子设立了五团,团练乡兵。五团同嘉音等部义军攻战不休,据地自守。顺治三年十二月初八日(1647年1月13日),嘉音率部攻克恩平县城,活捉明广东巡按御史连城璧和知县陈兆棠。当时,连城璧刚从广西梧州朝见永历帝回粤,对民族危难的形势有痛切的了解;他知道嘉音为人慷慨爽直,就竭力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反复劝说。嘉音深受感动,决心同连城璧一道拥明抗清。顺治四年正月,清恩平知县林启吕到县境的莲塘上任,五团士绅领着下属百姓剃发谒见,随即清兵攻入县城,“尽屠城中”[98],奉嘉音命留守县城的薛子良、关白毛二将也被俘杀。接着,清军在五团的配合下进攻嘉音驻地那乾,被嘉音击败。萧部乘胜收复恩平县城。连城璧从事实当中看出只有依靠嘉音的力量才能为永历朝廷在广东保持一块立足之地。因此,他同嘉音一道到关帝庙具疏焚告,结为“蔺廉之好”,誓不削发,志在勤王。[99]他建议萧嘉音改姓名为王兴,上疏永历朝廷为之请官。当时,清广东提督李成栋引兵攻入广西,总管佟养甲又策划联络少数民族土司出兵由合浦西攻南宁。王兴见永历朝廷形势危急,立即率部进攻罗定、阳春、阳江、电白等州县,张家玉、陈子壮、陈邦彦等明朝官绅也在东莞、南海等地起兵抗清,佟养甲唯恐省城广州有失,急檄李成栋率军回援,永历朝廷才转危为安。次年四月,清广东提督李成栋反清拥明,两广形势顿时改观,王兴的处境也随之好转。这时,永历帝朱由榔已由广西移驻广东肇庆,“诏王兴入朝,晋都督总兵官,赐蟒玉,还守阳江、阳春、恩平、开平四县”[100]。李成栋兵败身死后,顺治七年清平南王尚可喜、清靖南王耿继茂带领所部由江西攻入广东,二月包围广州。永历朝廷命王兴挂虎贲将军印同李元胤、马吉翔等部赴援。当地领兵进至三水时,广州守将杜永和却妒贤嫉能,以总督的身份命令他返回原驻地。十一月,清军重占广州,广东省大部分地区落入清方手里。王兴陷入清军包围之中,仍然率部坚守恩平一带。永历帝为了表彰他的忠勇,加授柱国、少师等官衔。[101]

顺治八年初,清方委任的恩平知县鲍之奇于县境凹头村上任,随后又以口舌之功招降据守城中的王兴部将士,进入了恩平县城。王兴得报后于二月间命令部将何国佐、陈鹤仔把鲍之奇处死。清政府先后派副总兵李成祚、总兵许尔显领兵攻剿;王兴兵力不敌,退出恩平县城,扼险据守。

顺治十年三月,李定国统兵由广西攻入广东,占领高州、雷州两府后围攻肇庆。王兴大为振奋,立即率部收复恩平县城,活捉清知县王奇;又攻克广海卫城(今台山市广海),杀守备张登荣[102];并奉李定国之命进攻开平县。次年五月,李定国再次进军广东,围攻新会。王兴积极地参加了这次战役,他同总兵陈奇策、罗全斌联合进攻三水,给予清军重大打击。顺治十二月,清朝满汉援军大批赶到,李定国迎战失利,退回广西南宁,顺治十二年十一月,王兴也被迫转入新宁(今台山)文村。文村地势险要,南临大海,东北西三面都是丘陵,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通。王兴在这里筑寨挑堑,修建仓库,准备长期据守,以待时机。他凭借这一隅之地仍然奉行永历年号,遵用明朝服制,因此当时一些心怀故国的明朝人士包括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钐在内都迁到文村,依附于王兴。李定国在新会战役失败以后,奉永历皇帝密诏迎驾,把朱由榔从贵州安龙护送到云南昆明。东南沿海抗清义师郑成功部同李定国等人拥戴的永历朝廷相距越来越远了。王兴坚守的广东新宁文村就成了两面保持联络、沟通消息的主要通道。王兴和总督连城璧不仅充当了双方使者往来的东道主,而且一再地呼吁双方克期出兵,会师广东,扭转日益恶化的局势。

顺治十三年春,清军数万进攻文村,环营十里。王兴临危不惧,依壁固守,还不时派出奇兵出击。激战两个月,清军死伤近万,被迫撤退。次年五月,清军又从新会来战,被王兴事先侦知,派出一支军队在200里外设下埋伏,将清军先头部队杀败。清方见王兴已有准备,再次退回。冬,永历朝廷派使者敕封王兴为广宁伯。[103]

此后,清朝的统治已经逐步稳定。永历朝廷由于孙可望同李定国的内讧日益衰败。王兴在文村的据点虽然坚持了将近4年,复兴的希望终于变成了绝望。顺治十五年七月,清平南王尚可喜决定摧毁文村抗清基地。鉴于“王兴所踞地极险阻”,“羊肠鸟道,曲屈丛杂,刺竹与陂塘相间,骑不得驰突,短兵接战,数步一折,多岐而易伏,皆失其所长”[104],尚可喜决定对文村进行长期围困。他调集水陆兵丁和民夫约10万之众,挖掘深沟,筑造高垒,切断运入粮食物资的道路。到顺治十六年夏秋间,文村寨中的粮食告匮,买一升米要2000文钱,一只老鼠也要索价百文。王兴下令允许寨中兵民出寨自谋生路,然而多数人却宁愿忍饥挨饿,不肯离去。这年八月,尚可喜又派使者前来招降,信中对王兴的品德和才能大加称赞,表示如能出降当委以重任。王兴知道文村的陷落已迫在眉睫,对弟弟说:“城可恃而食不支,天也。我终不降。弟善抚诸孤以续先祀,我死且不朽。”[105]他一面命人造作了一口巨大的棺材,决心杀身成仁;一面叫自己的5个儿子护送年老的祖母带着永历朝廷颁给的敕书、印信、令箭前往清军大营谒见尚可喜,借以保护部下战士和百姓的生命安全。尚可喜以为王兴真心投降,非常高兴,又派使者前来致答,申述自己的诚意;兴仍然避而不见。八月十七日夜间[106],王兴宴请所部文武官员和依附人士,宣布已经同清政府达成归顺协议,让大家各奔前程,好自为之。席散,王兴先让妻子张氏和15位妾自缢,接着点燃事先准备好的火药,葬身于烈焰之中。明唐王朱聿钐也服毒而死,总督部院连城璧因出外招兵而没有罹难。王兴的壮烈捐躯,使尚可喜大出意外,为了表示自己对这位忠贞不贰的义士的敬重,他给王兴的母亲和儿子安排了住宅,按月支付口粮。王兴和他妻妾的骨灰由他的亲友安葬在广州城南南箕村,用明朝官衔立碑于墓前。

(原载于《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七卷,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82—187页)

[1] 诸书称他为上元人、应天人、江南江宁人等,总之是南京人。

[2] 李柏:《槲叶集》卷之五《崇祯儒将》。

[3]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张参将如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23页。

[4] 卓尔堪辑:《明末四百家遗民诗》卷第一,《张怡(又名遗瑶星白云江南江宁人)》。

[5] 张怡:《闻续笔》卷一。

[6] 温睿临:《南疆逸史》卷四十一,《列传》第三十七《隐遁·张鹿徵》,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5页。

[7] 张怡隐居地点,原在邵家边,康熙七年戊申后迁栖霞山白云庵,均据张怡《白云道者自述》。原书说:“(乙酉)五月,圣安蒙尘,乃携家庄居。庄在秣陵关外之邵家边,外祖母养老地也。”“戊申,葺摄山之白云庵而归老焉。”但有的书记载说,他归隐松风阁。周亮工说:“松风阁在雨花台畔;瑶星读书阁上,久与世隔。”(周亮工:《赖古堂集》卷之八《七言律·张瑶星寄札并得友苍开士近诗》)这种说法根据如何呢?温睿临《张鹿徵》(见上注)说:“马、阮乱政,鹿徵于城南建松风阁,将归隐焉。”这就是说,弘光时,张怡有意挂冠归隐,在城南预建松风阁,并自号松风道者,可能他在松风阁上住过、读过书,但时间很短。清军破城,打破了他的原计划。他只好跑到更偏僻的地方去隐居了。所以他在《自述》中也不再提松风阁。

[8] 张怡的存年有三说:一说享年88岁,见乾隆《上元县志》、方苞《方望溪先生文集》;一说90岁,见王士禛《香祖笔记》;一说93岁,见温睿临《南疆逸史》。比较所见各种文献,并考虑到方苞的父亲方仲舒与张怡的关系,觉得88岁说较为可信。

[9] 乾隆《上元县志》卷二十六《艺文》,张怡《给谏倪朴庵先生集序》。

[10] 周亮工:《赖古堂集》卷之八《七言律·张瑶星寄札并得友苍开士近诗》。

[11] 杜浚:《变雅堂遗集》卷三,《诗》三,《五言律诗·赠张瑶星锦衣》。

[12] 陆国强《关于张怡〈玉光剑气集〉手稿》写道:“清初张怡所撰《玉光剑气集》手稿本最近在上海古籍书店被发现。”“手稿本分为三十卷。”(载《文物》1981年第7期)

[13] 锁绿山人:《明亡述略》下。参见方苞《方望溪先生文集》卷八《白云先生传》;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六《遗逸》之《张先生怡》。

[14] 张怡:《白云道者自述》。按:这里明徵君指明僧绍,“僧绍,宋元嘉中再举秀才,明经有儒术”,但辞不做官,齐高帝优诏征辟,也“称疾不就”,“不食周粟而食周薇”。他后来住在摄山(栖霞山)。(据《南齐书》卷五十四《列传第三十五·高逸·明僧绍》)张怡所住白云“庵为南齐明徵君僧绍舍宅故址”(《白云道者自述》)。张怡自称明僧绍的私淑弟子,就是学明僧绍“不食周粟而食周薇”之意。

[15] 康熙四十四年《沅陵县志》卷之八《灾祥》;《清世祖实录》卷七〇、卷八五。

[16] 《清世祖实录》卷八二。

[17] 《清世祖实录》卷九○。

[18] 《清世祖实录》卷七六。

[19] 《云南通志》卷三;罗谦:《残明纪事》;沈佳:《存信编》卷五,记封白文选为巩国公事在六月初一日。

[20] 马进忠、马惟兴、马宝原来不属大西军系统,归附孙可望后同白文选关系密切,可能有民族原因。三马是回族,白文选也很可能是回族。由于未见明文,故仅在注释中附带提及。

[21] 《云南通志》卷三云:“文选夜率其本部降定国。”和其他记载不同。

[22] 温睿临:《南疆逸史》卷五十二。其他一些史籍所载定国语句有所不同。

[23] 杨嗣昌之子杨山松著《孤儿吁天录》卷十六,记载了这项命令,但没有写明是谁颁发的。据顾炎武《明季实录》附苍梧兄《酉阳杂笔》载作者于杨氏家中亲见命令原件,开头为“西府平南先锋张”,尾书“癸未十二月日,上有平南先锋印”。据《纪事略》及《续绥寇纪略》等书,可知平南先锋即刘文秀,时称张文秀。

[24] 嘉庆十八年《绵竹县志》卷二十八《政绩》及卷二十九《人物》。

[25] 彭遵泗:《蜀碧》卷二、卷三。按,据九峰居士《粤滇纪略》卷二记载:甲申年李自成命马科等统兵由陕南下,占领了部分川北郡县。献忠占领成都后命刘文秀为前锋,于绵州击败马科部,献忠大喜,改绵州为得胜州,命刘文秀镇守广元,“扼汉中入蜀要路”。乙酉春,文秀军被自成将贺珍击败。清军入陕,自成败遁豫楚,献忠始命文秀撤回成都。

[26] 嘉庆十八年《夹江县志》卷八《忠义》。

[27] 嘉庆十七年《青神县志》卷四十七《僭窃志》。

[28] 欧阳直:《蜀乱》。

[29] 邵廷采:《西南纪事》卷十、卷十二云:刘文秀熟谙水性,泅至南岸夺得船只,使曾英扼江防守的计划化为泡影。但其他史籍记渡江夺船事为艾能奇。待考。

[30] 康熙五十四年《新兴州志》卷二《沿革》。

[31] 是时刘文秀的官爵诸书记载不一致,此处据欧阳直《蜀乱》,因欧阳直当时即在刘文秀营内中书科供职。

[32] 乾隆四十二年《富顺县志》卷五《乡贤》下。

[33] 李天根:《爝火录》卷二十二记,孙可望于是月疏请封刘文秀为南康王。

[34] 李国英:《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八。时人韩国相也记载:“是时,有南府刘文秀者统兵四万余追清兵,来屯保宁梁山关,声势大振,自以为战必胜攻必克矣。而清兵心胆坠地,主走剑阁出七盘,而已置四川于不问。……”(见民国十八年《南充县志》卷十六《流离外传》)。

[35] 黄宗羲:《永历纪年》。

[36] 《明末滇南纪略》卷五,记刘文秀兵败后收集余兵不到3万人;而清方的记载说随文秀逃回者不及千人,疑为夸张之辞。

[37] 黄宗羲:《永历纪年》。

[38] 《明末滇南纪略》卷五;《清史列传》卷四《陈泰传》。

[39] 沈佳:《存信编》卷八,记六月初一日封文秀为蜀王。

[40] 光绪十年《洪雅县续志》卷之十《艺文补遗·蜀王睿制天生城碑记》。

[41] 《明末滇南纪略》卷七。

[42] 《明末滇南纪略》卷八。

[43] 《存信编》卷五。

[44] 道光《乐至县志》卷十四,宿士敏:《邹公易斋传》。按,邹易斋即邹简臣,时任永历朝廷通政司右通政使赞理蜀王军务,刘文秀遗表就是邹简臣起草的。

[45] 参看邓凯《求野录》;倪蜕:《滇云历年传》卷十。

[46] 关于高一功的封爵问题,按他的地位来说,封最低一等似乎不太相称,但目前缺乏准确材料,只好备此一说。此外,大顺军渡河东征以后,高一功究竟是留守陕北,还是参与了攻克北京和山海关战役,也是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延绥镇志》记载,这年四月高一功曾经到榆林巡视城守情况,按此时间推算,他不可能到过北京,更不用说参加山海关战役了。可是,乾隆《丰润县志》记载,大顺军由北京前往山海关讨伐吴三桂时路过该县,却有这样一段记述:“李自成之妻弟(高一功)住西街王家,呼主人出,问何人?曰:生员也。即令戴巾,云:有人问,即云是我将令。”如果这一记载可靠,高一功就是攻克北京和山海关之役的参加者。

[47] 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三《高李列传》。

[48] 乾隆《沁州志》。

[49] 《思文大纪》卷五。

[50] 《瞿式耜集》卷一《恢复大捷疏》。

[51] 瞿昌文:《粤行小纪》卷一。

[52] 康熙八年修《当阳县志》。

[53] 见《残明纪事》等书。

[54] 《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二三。

[55] 《啸亭杂录》卷八。

[56] 见光绪六年《巴东县志》卷之十四《事变志·寇乱》。又清河南巡抚亢得时顺治十二年题本中也说刘体纯和郝摇旗都是陕西延安府人,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六辑,第219页。

[57] 《明清史料》乙编,第九本,第862—866页;参见《明清史料》辛编,第四本,第385页。

[58] 康熙四年《续修商志》卷之九;乾隆九年《直隶商州志》卷之十四《纪事》;乾隆十一年《雒南县志》卷十《要事》。

[59] 《明末农民起义史料》,第491页。

[60] 康熙十一年《襄阳府志》卷一《郡纪》;又见《明清史料》丙编,第六本,第539页。

[61] 光绪九年《光化县志》卷之八《兵事》。

[62] 《清世祖实录》卷二五,记何洛会奏疏说双方作战于商州,孟乔芳奏疏则说交战于山阳县;乾隆《直隶商州志》与何洛会奏疏相同。

[63] 康熙三十四年《兴安州志》卷一《沿革》;卷三《名宦》。

[6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陕西巡抚雷兴启本》,原件无年月,据内容推测当为顺治三年六月。

[65] 《清世祖实录》卷二八。

[66] 康熙二十四年《宝庆府志》卷二《武备志·兵纪》。

[67] 乾隆十五年《直隶澧州志林》卷十五《兵难》。

[68] 参见沈佳《存信编》卷二;康熙二十四年《桃源县志》卷一《兵变》;康熙七年《新化县志》卷十一《别志》。

[69] 同治四年《房县志》卷六《纪事》。

[70] 参见道光十四年《施南府志》卷之十七《武备·历代兵事》;同治七年《恩施县志》卷之十二《兵事》;同治四年《竹山县志》卷之十八《兵防》;同治六年《谷城县志》卷之八《纪事》等书。

[71] 《湖北通志》卷六十九《武备志·兵事二》;又见光绪《巴东县志》卷之十。

[72] 例如光绪《巴东县志》卷之十四云:“又有袁宗第、郝尧奇(摇旗)、李来亨等分驻大昌、房、兴等县,并(塔)天保共十三家,悉推体纯为首,听节制焉。”

[73] 蒙正发:《三湘从事录》只说刘体纯等受封为列侯,据康熙三年李国英奏疏中说缴获“刘逆伪平西侯印一颗”,可知刘体纯初封平西侯。

[74] 沈佳:《存信编》卷三。

[75] 李国英:《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二二。

[76] 光绪《巴东县志》卷之十四《事变志·寇乱》。

[77]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六辑,第219页。另有记载说他是河南归德府(今商丘市)人。

[78] 《思文大纪》卷四。

[79] 乾隆十五年《直隶澧州志林》卷十九。

[80] 李芳辰:康熙《卫辉府志》卷二《建置志》上《卫纪》云:朱翊镠于“万历三十五年暴薨,谥曰简”。所记有误,此据《明神宗实录》卷五二〇。

[81] 《明神宗实录》卷五六九,江苏国学图书馆钞本影印本,第15页。

[82] 李清:《三垣笔记》下《弘光》云:“自马、阮秉政后,诸臣日忧潞藩睥睨,且以东林不忘拥戴,借题芟翦。”(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7页)其他一些南明史籍也有类似记载。

[83] 林时对:《荷牐丛谈》卷四《蠡城监国》。

[84] 张道:《临安旬制记》卷二。

[85] 据邵远平等:康熙《杭州府志》卷之三十七《事纪》下,朱常淓监国时曾经任命张秉贞为兵部尚书。

[8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顺治朝揭帖、题本》(明藩类)。

[87] 《清世祖实录》卷二六,伪满影印本,第10页。

[88] 《三垣笔记》,《附识》下《弘光》,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3页。

[89] 杜昆:乾隆《汲县志》卷末《杂识》记:“潞琴驰名于世,相传有三百六十号。”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九《谈艺》九云:“故明潞藩敬一主人,风尚高雅,尝造琴三千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66页)

[90] 张道:《临安旬制记》卷三《潞王佚事》。王士禛在南京弘济寺“见临江石壁上刻其画兰,极工”。(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九《谈艺》九)

[91] 多数文献没有提到王兴的本名。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卷十二《广东死事三将军传》及温睿临《南疆逸史》卷五十一列传第四十七《武臣·王兴》(按,逸史王兴传即录自四朝成仁录,仅在用语上略做了修饰)载:王兴“以杀仇亡命易姓名萧嘉音”。娄东梅村野史:《鹿樵纪闻》卷下《绣花针传》略同,字句微异。这是把事情说反了。屈大均又引《潮州忠逸传》谓“兴为大埔人,本姓黄,后改王兴”,亦误。郑浴修:同治《金溪县志》卷二十二《连城璧》记:“有萧嘉音者,漳州人,以骁勇盘踞海滨为寇。城璧单骑往招之……嘉音感泣,率众归附。城璧盟之神,激以忠义,改其姓名曰王兴。”连城璧《蹇愚录》中有《告关帝疏》,为永历帝即位之初连城璧同王兴盟于关庙的誓词,疏中仍用萧嘉音之名;此后在连城璧的奏疏和书信里,均称王兴。由此可见,连城璧为萧嘉音改名请官当在永历初年。

[92] 见顾铁符《明末王兴将军的生卒年及其抗清殉节史迹考辨》所附王兴墓志拓片(载《学术研究》1963年第1期)。墓志称“其先闽漳和平人”,“和平”显系“平和”之误。

[93] 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卷十二《广东死事三将军传》;温睿临《南疆逸史·王兴传》;娄东梅村野史:《鹿樵纪闻》卷下《绣花针传》,都说王兴是广东恩平人。

[94] 陈恭尹:《独漉堂诗集》卷二《增江后集·王将军挽歌》。

[95] 区启科:道光《阳江县志》卷之八《编年》记崇祯“十六年癸未,那乾峒王兴始作乱”。

[96] 郑轼:康熙《恩平县志》卷一《事纪》。

[97] 康熙《恩平县志》记王兴受抚在崇祯十七年五月(同前注)。王文骧:道光《开平县志》卷八《事纪》载为同年四月,另道光《阳江县志》卷之八《编年》亦载:王兴于“甲申八月,佯受县抚,以领赏抵城,胁邑令刘豸征送出城东五十里而还。”

[98] 郑轼:康熙《恩平县志》卷一《事纪》。

[99] 连城璧:《蹇愚录·告关帝疏》。

[100] 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卷十二《广东死事三将军传》。

[101] 据王兴墓志所列官衔。

[102] 林国赓等:光绪《新宁县志》卷十四《事纪略》下。《南疆逸史》本传载于顺治十一年“甲午五月”,误。

[103] 王兴受封为广宁伯是根据他的墓志。封爵时间在一般史籍里没有记载,据连城璧《蹇愚录》附永历帝给总督部院连城璧的敕书中说:“兹念王兴屡著战绩,特进五等勋阶,擢加县伯。”敕书原文无年月,但敕文中有“比者叛逆孙可望罪恶贯盈,称兵犯阙。朕命晋、蜀二王统率六师,大张九伐。不旬日,元凶败死。”由此推知王兴受封广宁伯约在顺治十四年冬。

[104] 释今释:《平南王元功垂范》卷下。

[105] 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卷十二《广东死事三将军传》。

[106] 王兴自焚的时间,系依据王兴墓志所云:“公万历乙卯年十二月十五日卯时生,永历己亥年八月十七日亥时卒,享年四十有五。”王兴墓志是他弟弟和儿子“泣血勒石”的,是可靠的。《鹿樵纪闻》《南疆逸史》等的不同说法皆误。按:永历十三年己亥即顺治十六年己亥,永历用大统历,顺治用时宪历,两者置闰不同,永历己亥闰正月,顺治己亥闰三月,四月开始两历同,故永历己亥八月十七日,亦即顺治己亥八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