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快结束了,我这才进入文学正题。
在近代、现代,西方绘画发明了什么主义,文学也紧跟着有什么主义。文学是造型艺术的追星者。
当绘画时兴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时,文学也发祥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的印象主义刚领**,文学的印象主义也跟着登场。表现主义绘画崭露头角时,文学的表现主义立即呼应。后来的超现实主义,干脆由法国诗人布勒东(Breton)当了造型艺术和文学的超现实主义的双料旗手。达达主义的杜尚在把现成的小便池签上名并题名为《泉》作为艺术品时,达达主义诗人就写了讴歌“机器与阳伞在手术台上突然相遇的美”。
虽然不是所有的现代主义画派都对应有一个现代主义的文学流派,但是,他们的原教旨都是相同的——即表现上帝式的自我和扬弃传统留下的艺术技巧,消除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波普化)等。
新小说派的“反中心人物”,把人物当作作家的思想媒介,就是扬弃叙事文学的人物塑造。后现代作家唐纳德·巴赛尔提出“我只相信片断”,因而提出小说结构的“不连续原则”,取消了情节,描述的对象都是偶然的游戏式的组合。超现实主义的“意象的随意并置和随意转换”,黑色幽默派的“精神分裂症文体”和“木偶式的反英雄”,美国实验小说派所主张的“语言拼贴画文体”,都消解了叙事文学的基本元素:按时空次序所展开的有解读规则的故事,富有个性的人物,寓含在形而下表达中的能解读的形而上内涵。至于“自动写作”“集体写作”“文字的自由连用”的时兴,文学也成为阿猫阿狗人人皆能的波普艺术。
既然人人的“记梦解谵”(超现实主义文学的主张)都可能成为文学名作,而作家们的“精神分裂症文体”又如天书般地伤神,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去买现代主义“纯文学作品”来为难自己?马赫早就论证过,人类有个“思维经济原则”:企求以最小的阅读量得到最大的信息量。如果以最大的阅读量去读媒体所鼓吹的前卫之作,却总是得不到欲求的信息量,只需几次,即使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人们也会默默地“疏离”而去。
现代、后现代文学也和前卫美术、前卫音乐等一样,成了被当代人敬而远之地冷落的“艺术上帝”。现代文学的百年探索,虽然在反映现代人性的新边疆——人被自己创造物的异化——方面,开拓过新的意义空间,虽然也创造了一些有价值的文学技巧;但是,从总体而言,现代文学和现代主义造型艺术一样,提出的策略以及锁定的功能目标,可能是一个和物理学界的“以太问题”相类似的伪问题。
追风的文学怎么办?
去找证伪以太存在的爱因斯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