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人类文明史的范围,追溯中、西文化的意识形态起点时,我们就不得不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来加以比较:西方意识形态的渊源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奴隶制社会,是一种奴隶制文化;中国则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中,奠定了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基石。这里很难谈得上有什么可比性。然而,如果我们从中、西文化在发展、运动中的具体性质出发,去把握其中某些一贯到底的思想内核,去探讨这两种思想内核的动态特点,我们的比较就能摆脱表面的类比,而揭示其中某些隐藏的规律性。
那么,什么是中西文化的思想内核呢?如果我们承认上一节的说法,将中国文化的背景概括为“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实现人与物的关系”,而西方则是“通过人与物的关系来实现人与人的关系”,那么从中必然可以推论出: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根基则是借助于物(商品)的介入而打破群体意识所建立起来的“个体意识”。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是群体的人文主义(人伦主义),西方由文艺复兴所重申的古希腊人文主义是个体的人文主义(自由主义)。这两道人文的曙光可能包含着人类精神活动的一切基本色调,但直到一百年前,它们还是各自以自己黄色或蓝色的光辉照耀着自己那半个世界,并以为这就是大自然的天光。在今天,它们仍然是相互干扰的多,相互融合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