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东亮请求复员到南方山区办农场的报告,不啻于有颗中子弹在司令部爆炸。

部队首长感到这事来得实在太突然了,在惊愕之余,把贾东亮叫到了办公室,不解地问:“小贾,你在部队干得好好的,怎么突然要离开?须知,你现在还年轻,正有大好前途。”

好心的战友和老乡得知贾东亮向部队提出复员的决定后,也纷纷前来劝他:“多少人做梦都想到空降兵部队,你却要离开”世界空降兵部队始创于2世纪3年代初,而中国空降兵部队创建于195年9月17日,集四大野战军之精英,有9以上是战斗英雄和功臣,7以上是共产党员。军人们都以到空降兵为荣。

“当校官退役大可吃皇粮,舒舒服服,理所当然。你只身到南方的山区去办农场,人生地不熟,种养的技术又不懂,生活没保障,太冒险了”

“你要慎重考虑,如果贸然丢掉金饭碗,以后你一定会后悔的。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贾东亮直陈自己的看法:“我在部队的时间那么长了,自己想换一个环境,干一番事业。”

“你这空降兵副团职干部,转业时叫组织安排一份与你专业对的工作套个官当,算是成功软着陆,何必空降到穷乡僻壤去自讨苦吃”

“你现在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你要走的这一步是险棋,搞不好会满盘皆输,会血本无归。咋办”

“你是本科大学生,又有通讯专业才华,若然转业到武汉大城市去挑份对的美差,该多好”

“你在部队这么多年,与妻子、儿子聚少离多,也可以说是辛苦前半生了。这一回转业到地方去,该与妻儿共享天伦之乐了。”

战友、亲戚与朋友纷纷劝阻,有如繁风急雨。

李连轩是贾东亮的商丘老乡,与贾东亮同年伍,当时任空军空降兵的营长,他知情后心急如焚地来到贾东亮的住处。

贾东亮绐他斟上茗茶,问道:“连轩,好久没见了,什么风把你吹进我家里来了”

李连轩接过茶杯,但连茶也没来得及呼上一,就开腔了“东亮,在军营里流传这么一个消息,说你打算离开我们空降兵,独自一人复员到南方的山区去办什么农场。这件事是不是真的”贾东亮见老友风尘仆仆地上门来是讲这件事,便笑着点头“是呀,这没有什么不妥吧”

“咳”李连轩情不自禁地用脚跺了跺地板,劝告道,“东亮,我跟你一起人伍,一起在解放军这个大熔炉里成长。这些年来你的仕途一路顺畅,步步高升,现在正是鹏程万里之时,你应该倍加珍惜这黄金时机,岂能就此撒手不干了”

“我不是不干,只是放弃这个铁饭碗,自己出去创业。”贾东亮回答道,“况且,这些年来,我目睹部队首长为下属复员退伍找单位伤透了脑筋,我来个自动分流,也算是为领导减压,为国家分忧。”

“有道是女怕嫁错郎,男怕错行。你在部队那么多年,通信专业是你的特长,你却要转行办你不熟悉的什么农场。我是担心你错行。”

贾东亮摆出了他的理由:“如果搞商业,古语道无商不奸,这话虽然不完全对,但在商品交易时我总怕让人家吃亏,这怎能下商海去大干一番呢”

李连轩:“譬如办工厂呢”

贾东亮回答道:“办工厂,首先要的是资金,动辄就是一千几百万。我们这些部队干部,靠领国家的工资与津贴,除了日常的消费、赡养老人和送孩子读书外,所剩无几,怎拿得出那些大资金出来呢?办工厂还要有技术,这些条件我都不具备呀。”

李连轩:“所以你就选择去搞农业”

“唔。”贾东亮点了点头,“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有九亿多的农民。你近来没有看报纸与电视?中央和各级现在对发展三农十分重视,从多个方面采取了倾斜的政策。我相信投身农业这一行是没有错的。从农村来到部队,算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吧。现在我离开部队到农村去,是第二次创业。”

李连轩:“你知道搞农业是很辛苦的喽”

“我与你都是中原人,我们的先辈纵横捭阖,独立自强,开基创业。加上18年的军旅生涯,锻炼了我们钢铁一般的意志。作为军人,我是特别能战斗,也是特别能吃苦的。况且,我从小就热爱劳动,从来都不怕辛苦。”贾东亮讲的并非假话。他在河南的农村出生,自小就在农村长大,3岁时参与劳动,6岁就到差不多与自己一样高度的灶台去做饭,不够高,怎么办?搬张小凳子或搬两块砖坯作垫脚即解决问题。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堂,他却另加上挑着两个藤条编的篓,为的是在路上捡粪,挣点工分,能多分点粮食,以帮助困难的家庭。那时,他家中除了有父母外,上有姐姐,下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李连轩想不到自己的战友竟然有那么大套的理论,用手搔了搔脑袋后,又说:“大道理虽然是这样,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该知道,你现在选择人生之路就如同伞兵空降时跳伞,一旦从空中跳了下去,即使发现着陆点错了,也休想能返回航机。”贾东亮答道:“我也明白,任何一次空降行动都是有风险的,有成功,也会有失败。这次空降到南方的山区去当农民办农场,我是有把握的。”

“有什么把握”

“我去办农场,那里有土地,我有的是劳力,可以搞种养,自食其力,养家糊应该绝对没有问题。从某个角度来看,农业是无烟工厂,绿色银行,可一次性投资,获得多年收益。”

李连轩仍然不甘心,规劝道:“现在军队的干部转业到地方去,许多人追求的是大城市,好单位,在公务员队伍当个官,或者在什么热门单位当个经理,讲求职务、待遇、福利,你为什么不选择那些呢”

“你该知道我平日的性格,我不是那种随波逐流的人。如果大家都往那边钻,我就偏偏要逆向而行,选择一些冷门。”

“冷门?我怕你选了偏门”

“这样的偏门有什么不好?“

“人生的第二次创业,要从头起步,真正干成一番事业是十分困难的。”

贾东亮回答时气十分坚定:“我知道人生的第二次创业是有困难的,但我相信有能力去克服它。”

“除了理论大文章外,你有没有考虑过,万事开头难,首先的问题是资金如何解决”

“我已经打听好,如果我申请复员的报告得到批准,我将会有1万元左右的复员费。那足够作为我办农场的启动资金了。”贾东亮当时尚未办过农场,对未来的事业想得有点简单,认为1万元的启动资金便已足够了。

“你是个通信专业方面的人才,不怕到那穷山沟将你埋“人的一生要学的专业可多了。我相信,我以前学过的知识对我今后的创业是大有帮助的。”

李连轩大惑不解:“我与你都是空降兵的干部,伞兵在空中往下俯瞰时视角广阔,你即使要空降到地方去办农场,也应该挑选最理想的着陆点才对呀!“

贾东亮:“连轩,你认为我所挑选的着陆点不好”

“广东人有句俗话,千拣万拣,最后只拣了个烂灯盏。”李连轩此时坦率地讲出了自己的看法,“东亮,虽然你是我的上级,但我与你同是老乡,一起伍,也是同事,更是战友。事到如今,我也不怕向你直言了。全中国的面积有96万平方公里那么大,大江南北鱼米之乡多得很,你要办农场也要挑选一个靠近你家庭、自然环境好的地方呀。为什么却独自挑选到远离家乡的广东广宁山区呢”

贾东亮摆出了他的理由:“广宁,在古代时的含义就是广泛安宁。前几年,我带着部队的两个连队,曾驻扎在那里两年。广东地处开放改革的前沿,有不少敢为天下先的成功例子。那种开放改革的热潮扑面而来,如果你当时与我在一起,你也一定会跟我一样感同身受。我认为,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大有奔头。广宁县这革命老区是一片红土地,百姓与青山绿水给我的印象太深了。那里民风纯朴,投资环境好,资源丰富,气候属于亚热带,很适合发展三高农业,况且,我对那里早已有一份说不清、解不开的情结。”

面对着最友好的战友,自己的劝告却未能使他改变主意,李连轩感到无能为力,只得无奈地摇了摇头,长叹了一大气:“唉,东亮,我真的无法说服你。人生的道路各自去走。总之,作为老乡与战友,我在此只能预祝你今后的事业取得真正的成功。”

不少战友也在劝他:“走这一步棋,很冒险的。”

贾东亮回答道:“从严格的定义上说,干任何工作都是有风险的。”

对于首长、战友与亲戚朋友的劝告,贾东亮心里有自己的想法:谁不想当官光宗耀祖?谁不想捧着金饭碗享受天伦之乐?谁不想过悠闲自在的生活?“只要是金子,放到哪里都会发光的。”贾东亮主动申请复员的态度十分坚决,最终得到部队领导的批准。

在离开部队前夕,贾东亮给上级党组织留下了这么一段话“从部队到地方,对我来说,除了只保留了一个党员身份外,其他的社会头衔全都没有了,可是我并不在意,自己知道这是一次人生的转折,离开部队,靠自己一双手,从头开始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就是要找一项更富挑战性的事业,丰富人生,始终不向困难屈服。在部队我是名军人,离开部队,我会依然保持军人的传统和作风。”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最底层的一个阶层,而对广大农家子弟而言,参军伍当军官和上大学一样等于进了龙门,这是他们和父老乡亲们的崇高梦想和现实的最佳选择。然而贾东亮由一位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团职军官,现在又从一名旱涝保收、前景无量的军官,再回到农村当农民,自然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

从农门一一龙门一一农门,这样的选择只有贾东亮清楚是对是错。其实贾东亮当初也不清楚是对是错,他只是觉得人生应当更加丰富多彩一些。

真的这样吗?

着陆点并不平坦“他原来是空降兵?我看现在是天上空降了一个大傻瓜。”

广宁县城一角

一名空军的少校,带着部队按政策发给的13元复员安家费,就这样跟随着人生的飞机起航了……这一回,他空降的着陆点一一广东省广宁县。

广东省广宁县是著名的“中国竹子之乡”。

碧水如练的绥江,静静地流着。两岸群山连绵,如苍龙般逶迤而去,山上长满了青翠欲滴的竹子。来到此地的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感叹:“这里的竹子真多呀”这里,有悠久的种竹、养竹、制竹、用竹的历史。1977年在铜鼓岗出土的春秋战国晚期的器皿中,就有青铜竹刀及竹织六角眼图式盛器的印迹;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沉淀着深厚的竹文化内涵。“坚韧务实,创新图强”的广宁人精神就体现了竹子的精神和竹文化的内涵。江边是摇曳多姿的凤尾竹,山上是剑指苍天的青皮竹,山坡上是细如手指、

坚硬如钢的茶杆竹。大山里,还有百般味道的酸竹、甜竹、苦竹、辣竹;色彩缤纷的红宝石竹、紫竹、斑竹、红竹;还有象征着大富大贵的宝中之宝竹、珠竹、金竹、银竹……全县竹子种植面积有18万亩,有14属13多种。

晋代王子猷曾指着竹子,讲出了他流传千古的名言:“何可一日无此君”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子体现出一种高风亮节、坚忍不拔的国人精神,晋朝有竹林七贤,唐朝有竹溪六逸。

丰富的竹子资源,使广宁县境内造纸厂林立、竹品工艺厂、日用制品厂多如天上的星辰。

来到广宁县后,经过一番周折,贾东亮终于在这异地他乡向现在的八一生态农场全景图黄盆村委会提出要签订一纸合同:承包六座荒山办农场。

四周的村民从村委那里得知贾东亮原来的身份后,不知是惋惜,还是嘲笑:“人家用金钱买黄金,他是用金钱来买黄土。”

“他说是前来自谋职业,我看他是自讨苦吃。”

“他原来是空降兵?我看现在是天上空降了一个大傻瓜。”

对于别人的闲言碎语,贾东亮从间接或直接的渠道听闻,但他不以为然,却满怀信心地认定:第二次创业到山区办农场这条路没有错。

凡事都要有个名堂,该给自己的农场起个什么名字呢?他曾经想过许许多多的名字,但最后贾东亮都自我否定了:觉得那些名字要么太俗,要么是没多大的意思。

八一生态农场一角他想起自己在1981年伍时是18岁,说来真有点凑巧,离开部队时恰恰当兵18年。“八一”是解放军的标志,自己一直以此为骄傲,如今,虽然离开了部队,但作为从部队大熔炉出来的人,仍然要永远保持解放军的优良作风。

“一八”、“八一”……贾东亮在不停地玩味着。在不知不觉之中,他的脑海里蓦地亮堂起来:啊,应该用“八一”来命名!考虑到以后自己要在那里搞生态型的三高农业,若将农场命名为“八一生态农场”,就既有特色,又有纪念意义。这样,“八一生态农场”就由此脱胎而出,成了日后誉满四方的特色品牌。

要乐业,就先要安居。

作为外省人来到这黄盆村创业,一切只能是从零开始。自己刚来时住的鸭棚没有居所,怎么办?要建一间像样的房屋作为场部与住宿的地方,就需要一大笔资金。但这笔开支现在不能花。

贾东亮很清楚自己目前的处境:从部队出来的复员费只有那区区的1万元。在与黄盆村村委会签合同时已经先交了3万多。可以说是未见官已经去了三分之一。剩下的钱需要作生产的启动所用,并且处处都要精打细算,以节俭为原则。

初来乍到,正是人生地不熟。贾东亮便向村委会高秀才他们提出:能不能替他想办法租一个地方来住,价钱越便宜越好?只要能挡风遮雨安下身来,条件多差也没有关系。

黄盆村村委会那班干部几经周折,最后给贾东亮介绍了一处“新居”。租金是出奇的便宜:每天只收1元钱。

难道是天上掉下了一个大馅饼,优惠这位外来者,让他好好享受?

不!原来,租给贾东亮的是当地村民一座废弃多时的鸭棚。

“来,我带你到租住的新居去。”那位已年过半百的黄盆村村委会副主任高誉水为人老实又不乏热情。

贾东亮跟随着他走过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来到黄盆山下。

“喏,那座鸭棚便是。”高誉水指了指位于山坳下水塘边的旧鸭棚。因为它已废弃了多年,半人高的黄茅草与荆棘交错着,遮蔽了原先的小路。两人拨草而行,手脚与脸部也被划花了几处,好不容易才来到鸭棚。

旧鸭棚没有锁,因为它很早已没有了门。贾东亮跨步进去,放眼四顾,虽然早已有思想准备,但也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噤。

这旧鸭棚约莫有3多平方米大。人们形容家里穷常用的词汇是“家徒四壁”,而这个“新居所”,封盖屋顶的沥青纸由于日晒雨淋,不少已经干裂破烂,仰头可从许多破洞望见天空。偌大的蛛蜘网上有几只飞虫的残骸,上面沾满了灰尘。四壁是用松木板钉成的。经过多年风吹雨打,铁钉已生锈腐蚀剥落,有些木板已经发霉沤烂,墙上的板壁还有好几处露出了大窟窿。地面那层厚厚的泥尘,仍然掩盖不住以前残留下来的鸭屎所散发出的臭味。

里面一隅有一张以前看鸭人住过的“床”。那“床”其实只是用一堆烂砖头垒叠起来作床架,上面铺着几块凹凸不平的松木板。

高誉水副主任即使是农民出身,也要用手紧捂着鼻子。此时,他以征询的气问贾东亮:“你看这地方,行不行”

贾东亮十分清楚自己现在的处境,开弓没有回头箭。他把牙关一咬,点了点头,回答说:“行。我们部队平日到处拉练,野营露宿,比这条件差得多的地方我也曾住宿过!能有这样的居所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高誉水有点诧异:“贾团长,你这空降兵的少校,听说大大小小也等于我们县太爷那一级的官,想不到也肯住在这样的鬼地方。”

“我以前是空降兵少校,但从今天开始,我已是一个空降的农民了。你以后见我,就不要叫我什么贾团长了,叫我老贾便行了。”

“老贾?你才3岁出头,要我这5多岁的人叫你老贾?你想在我面前摆老资格呀”这位憨厚的农村干部用手指了指自己花白的头发,他讲话不失几分幽默。

“那你叫我小贾,或者直呼我的名字吧。”

“你真会讲话,毕竟是有文化、见过大世面的。”听到贾东亮的气那么坚定,高誉水副主任咧嘴笑了笑,“以后你需要什么帮助,直接来找我便行了。”

待高誉水副主任离开后,贾东亮将随身带着的行李伞兵袋放在一角,用竹枝扎成的扫帚扫下屋顶上挂着的蛛蜘网,再将屋内外稍作打扫清理,这位“空降农民”便在这里安营扎寨了。里面没有任何家具,一切只能因陋就简。

鸭棚里没有电,夜晚贾东亮点起了蜡烛来照明。寒冷的山风从缝隙吹来,蜡烛晃摆了几下就被吹熄,鸭棚又坠进黑夜的深渊。

贾东亮躺在高低不平的床板上,刺骨的北风令人直打寒颤。他用部队带来的薄薄的军用棉被紧紧地裹着身子,透过棚顶的破洞,仰望着迷离的星汉银河。山脚远处的村子里不时传出几声狗吠声,在冰冷空旷的荒野里回**。

妻子与年幼的儿子远在长江那边的湖北,自己一个人独自躺在破旧的鸭棚里,不由得浮想联翩:来到这里,生活从此开始,人生的征途就以这里为新的出发点。这里,车子没有了,房子没有了,手机也没有了,连最起码的生活设施也没有了。部队司令部与这里的反差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个时候,最使他惦挂的是妻子与儿子。自己在部队那么多年,与她们母子俩聚少离多,现在又来到这僻远的山区,与她们天各一方,无法照料,这样做值得吗?现在自己两手空空,孤身只影,一切从零开始,前路的艰辛难于估料。日后,艰苦的物质生活咬着牙关就可以忍受,而亲情的割舍是令人最为痛苦的。无情未必真豪杰。谁没有亲人?谁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想到这里,贾东亮的心阵阵难受,但是一句句名言又浮于他的脑海:“不经一番风霜苦,怎得红梅傲雪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这又令他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与冲动。

漆黑的苍穹蓦然掠过一道亮光,照亮了挂在床头的那颗“八

一”军徽。原来,一颗流星划破夜空,拖着长长的尾巴,消失在山头的那一边。贾东亮浑身顿觉一震:自己会不会像这些流星一样,事业未成就毁于一旦呢?不,绝不会。我一定要在这荒凉的山野闯出一番事业来。独睡在破鸭棚里的贾东亮此刻并不觉得孤寂,反而豪情满怀,在描绘着未来的美景蓝图。

贾东亮实在无法再安睡了,索性爬起来,抄起背囊,从里面掏出那本印有“八一”标志的日记本,拧开带来的手电筒,借着手电筒的亮光,在这块土地上写下了他“空降着陆”后的第一篇日记:“路是人走出来的,事是人做出来的,要是图享受,怕困难,我就不会来这偏僻的山村,去开垦新的土地,播种新的希望!相信自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我是个军人,就必须无怨无悔;我是个男人,就必须顶天立地;我是个党员,就必须义无反顾”

翌日,贾东亮到县城买来了沥青纸,找来了松木板,对那座破旧鸭棚进行了一番修葺。他的做法是,第一,寒冬过去,就是春雨季节,尽量要使屋顶不漏雨;第二,换掉太破旧、太霉烂的板壁。他还在山上采摘了几株不知名的野花,插进盛了水的玻璃瓶里,为这个简陋的新“营寨”增添些许温馨浪漫的气氛。

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理想,有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便会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在我们对贾东亮夫妇的采访中,他们都言及在广宁县的第一次见面是那样的令人难忘。

1998年春节前夕,太阳高悬于中天,似乎特别关照那些将要过节的人们,在蔚蓝天穹上露着笑脸。

广宁县城汽车站前,南来北往的人熙熙攘攘,把站前的广场挤得水泄不通。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尽管每个人的相貌不同,年龄迥异,但他们走路时都是步履匆匆的。此时,人们脸上的表情都写着同一个符号:“快点回到家里与亲人团聚。”

贾东亮在站前广场上踮起脚尖,翘首相望,那双大眼睛如同探照灯般扫向每一个走出站台的人。他这次来是专程迎接天各一方的妻子。

忽然,一个熟悉的身影跃了眼帘:“啊,终于来了!”湛艳文提着他最熟悉的印着迷彩颜色的伞兵袋,随着拥挤的人流走了出来。

丈夫从部队复员来到南方山区承包荒山办农场已有一个多月了,每次电话他都说在这里生活得很好,承包的方案双方基本敲定,合同手续正在进行,各方面办得也很顺利。他正在这里做农场开办的前期工作。谌艳文知道丈夫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性格,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也不会向旁人哼声叫苦,一个人默默地承受,不让他人分担。

古语有云:相思最苦。

一直牵挂着丈夫创业的谌艳文要亲自到现场看一看,便趁着难得的春节假期,从遥远的湖北乘火车南下,在广州下火车后,再转乘2多公里的汽车,直指广宁县城。

路途的颠簸、火车上又冷又硬的快餐并不叫人最难受,令她最揪心、最难忘的却是夫妻俩在广宁县汽车站的第一次见面。

乍地见面,这个当妻子的情不自禁地打了一个怔,双眼定定地端详着贾东亮:以前身穿着呢绒军官服的丈夫,现在穿的是部队复员时带来的迷彩服,不过上面粘着尚未洗干净的泥巴,头发蓬蓬松松,散乱得像路边的一团衰草,下巴的胡茬子也没空去刮。丈夫早前的威武形象已经**然无存了。原来白白胖胖的身体,如今整个人又黑又瘦,两眼布满了红丝。

是重逢的喜悦,还是落泊的伤感?一股不知什么滋味的水从谌艳文的心底直冲喉咙,她的眼睫毛上下碰磕了几下,强控制自己,使在眼眶里的泪液不往下滴,而讲话时颤抖的声音显然带着几分的心酸:“阿亮,我看你起码轻了十多斤。”

贾东亮若无其事地笑了笑:“老婆真有眼光,我前天才站在磅上称过,几个月前我在部队转业体检所称的体重是158斤多,现在我比起那时足足轻了13斤。”

谌艳文的心扉像被重锤一击,震了一下,喃喃地说:“啊,一个月下来你的体重就轻了13斤”